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2018-09-11胡金兰
胡金兰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才也有了新的定义和要求,仅凭高学历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就是人才,品德优秀已经成为了人才的新要求,德行兼备是优秀人才的标准。教书育人,最重要的不是教,育比教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更要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展开育德树人的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行,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德树人;重要性;思路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学生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深,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已经成为了新课改重要实施的内容,国家和相关教育机构对德育也给予了很大的重视,这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树人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学生成长必备的基础条件,重视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学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学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向学生展开立德树人教育有效策略分析
1.语文教师应做到“严以利己,宽以待人”,为学生做好德育学习的榜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古语很清晰地给出了教师的定义和职责所在。这里“传道”的意思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正确积极的思想道德理念,就是当今时代教育教学中所强调的向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是对学生“授业”的基本前提,不具备良好道德的学生即使拥再博学的知识也是“无才”,所以,想要培养出真正“有才”的学生,必须使学生先“有德”。同理,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想对学生展开良好的德育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做到德才兼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行为处事,以扎实敬业的专业教学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模范。尤其对语文教师来讲更应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养,并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优秀资源和内容向学生渗透德育,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先“立德”再“树人”。首先,应做到为人师表,在要求学生做到之前自己应先做到,用具体行动获得学生真心的信服和尊重,给学生做出学习的榜样;其次,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应采用先进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尽量多鼓励和赞扬学生,有效调动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再次,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位学生,做到一碗水端平,同时应主动关注班级学困生,当学生犯错误时多些耐心和引导,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最后,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应从自身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以及行为处事方面都要谨言慎行,为学生做好行为和思想道德方面学习的榜样,真正实现言传身教。
2.充分发掘和利用语文教學资源,向学生渗透德育教学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内容都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中心思想,这些都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优秀资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资源,向学生展开有效的德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语文课文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切实感受文中积极情感和正能量,从而实现有效的德育渗透。引导学生阅读和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自身思想与文章情感进行融合,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情感,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文章故事的深刻含义、或者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等,从而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促进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道德观念的养成及发展。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首诗歌之后,通过组织学生诗歌朗诵以及背诵等形式,更好地体会诗歌所传递出的“大爱”以及祖国的强大,切实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惜眼前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又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默读、分段落朗读以及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使学生自己总结各个自然段大意等方式,在经过教师对文章内容的精选和剖析,带领学生感受五壮士在危急时刻舍生取义、英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学习完文章后很多学生纷纷表达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凤玲.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情”与“理”[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7):89.
[2]朱争艳.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5):48.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