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8-09-11李昭昭
李昭昭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在教学引导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想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结合实际引导,构建高效课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研究,结合课堂教学探索,分析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径,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确保教学有序发展的关键。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希望能够转变教学的现状,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
小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并且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是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即使有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学引导的重要性,但是找不到正确的引导方法。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2.教学目标不明
大多数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时候都只注重语文知识,过分关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并没有意识到语文课程的真正含义。这种盲目的教学方式,只能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提升。
3.学生缺乏兴趣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包含以下几种:学生知识能力不同,学生基础较差;教师教学过于传统,没有采用启发式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对学生采用不闻不问的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出现自卑的情绪。
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1.深入改革,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多种多样。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和情境教学法。
因材施教,要求教学中教师全面考虑学生个体的发展,打破传统统一的思想和语言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选定主题,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读物放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激发学生个性化思维,让学生可以在发展中各抒己见,从而拓宽教学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更加全面地认识知识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借助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当中。之后,教师再结合这些特征,针对相关的课本知识点,寻找一些趣味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用一些比较吸引人的故事设置情境,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信任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了解课本中的一些生字和词句,实现教学过程的随机化,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更加全面地认识知识的内涵,继而实现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效果。
2.明確目标,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知识面
课本上面的知识是有限的,有时候还会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可以采用拓宽知识面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继而推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一些和课本上的知识点相关的内容,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幽默的小故事渗透,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受到吸引,在娱乐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这种结合课外引导的教学模式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一些课本中没有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进而将知识真正地转化成为自己的财富。
3.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想要构建高效课堂,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教师在引导阶段,需要综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有趣的情境中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
如,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准备中发现知识的奥妙,在分析中全面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提升的同时也可以全方位地认识知识的内涵。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接触正规化教育的学生。在教学的这一阶段,我们必须要充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引导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素质、情绪修养等,不断完善教学的方法,以将小学语文教学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趣味教学,注重改革: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6(39):14.
[2]吴淑杰.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中华少年,2016(1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