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 立威 立信
2018-09-11余先德董传红洪丹蔡巍朱波立
余先德 董传红 洪丹 蔡巍 朱波立
【案例情境】
我们开展城乡结对教研,在某乡镇学校听一位新入职的蔡老师的科学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情景至今难忘。这就是一群关在教室里的野孩子,找不到一张经过驯化的面孔。班上有些学生比蔡老师个子还高。上课铃已响过好几分钟了,孩子们丝毫没有上课意识。蔡老师在台上等了好一会儿,吵闹声依然不见停歇。于是,老师只好命令式大喊:“上课!”
第一回合,有几个学生稀稀拉拉地站了起来。多数的学生还在嘻嘻哈哈中闹腾个不停。蔡老师便下台抓几个典型起来,问其中一人:“你为什么不安静下来,不知道上课了吗?”他不做声。接下来的几个学生,要么默不作声,要么满不在乎。于是,蔡老师点起班上的谭某,别看他瘦瘦的,却十分倔强,敢跟任何老师对着干。蔡老师问他:“平时上课都是这么没有纪律吗?”“老师,副课又不考试,其他副课老师都不管我们,让我们玩。”
第二回合,以蔡老师的“火冒三丈”为开端。蔡老师拿起教鞭就准备一一开打:都把手掌伸出来,让你们这些调皮鬼见识见识我的厉害。可是,真要下手时,面对一张张童稚的面孔,又于心不忍了。只好蔫兮兮地说,你们自习吧。
等教室稍微安静点的时候,蔡老师脑海中突然闪出“徙木立信”四个字:既然不能施威、立威,那就立信吧。
第三个回合开始了:“同学们,我们来个约定吧。你们有什么诉求,可以和老师说,老师能做到的,一定帮你们做到。同时,老师说的话你们也要做到,做得好的表扬,做得不好的要惩罚,好不好?”“好……!”
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地向蔡老师提出诉求,只要办得到的立即落实,办不到的,跟学生说明为什么办不到。一个多月下来,发现很多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对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不是很认同。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厌学了。“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它是一炬火把,需要被点燃!”
蔡老师决定成立课外学习小组——以燎原乡村孩子!
不管是参加计算机小组,还是参加读书小组,前提是:上课要认真听讲。也许是因为乡下资源有限,没想到这个在城里学校司空见惯的举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然,这要归功于课外学习小组的成立。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虽然蔡老师带的科学课没有期末考试,但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矫正,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加,最可喜的是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谭某还是那么犟,但“犟”得有理了。连平时最不好说话的孩子见面都会道一声“老师好”。
已采用措施:做一张信用记录表,记录老师和学生的信用记录,促使师生相互监督。每月通报一次,赏罚分明,教学相长。同时成立以班委会为主的监督小组,做好记录工作,营造一种既紧张又活泼的教育氛围。
替换性措施:组织兴趣小组,课外时间让有不同喜好的学生分别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小组活动,前提是上课表现好。以此为契机:课上认真,课外才能轻松。
弥补性措施:走访相关学生的家庭,让家长、学校共同努力,改变学生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联合亲戚中最能影响孩子的成员共同管教孩子,作为弥补,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跟进性措施: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永远不“放弃”,尤其对留守儿童。对学生施以耐心、细心、诚心,还不够的时候,唯有像父母一样,没头没脑地“爱”他们,才能把留守儿童从冰点唤回来。
【分析与简评】
乡镇学校,很多孩子父母都在外打工,只留爷爷奶奶照顾孩子,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缺乏管教。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很难管得了孩子,致使留守儿童没人管教,野性十足。再加上农村学校副课师资水平有限,得不到重视,学生潜意识中也觉得副课无用,所以只有通过巧妙的引导,重拾孩子对课程的兴趣。也只有让孩子们尝到学习的乐趣,学习行为才有持续的可能。
面對难管教的学生,施威、立威只能偶一为之,而且“偶一为之”还不适合所有学生。立信则不同,立信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广泛交流,情感与情感间的深层往来。这样的教育模式更适合农村的孩子。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古人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作为一个教师,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模仿之列,尤其对小学生,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要以为他们是小孩子就可以马虎糊弄。老师给学生做好榜样,以信立足。对留守儿童决不能施威立威,否则,两败俱伤。
其次,教师对学生情况要深入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学生家庭情况及个人性格特征,甚至行为习惯都要深入了解,以便有的放矢。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尤其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距离产生美”利用得好,也有利于孩子的教育。
再次,教师对学生要予以善巧的引导——善于启发,巧于引导。五根手指有长短,不能希望所有学生都在学业上成才。他们有不同的天赋,不同的喜好,对他们进行善巧的引导,终究可以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说白了,给学生在学习之路上“松绑”,反而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前沿阵地,在这块阵地上,教师们唯有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