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智能”培养
2018-09-11王猛猛
王猛猛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应该能够带给学生兴趣,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物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能力和智力,这对于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物理能力,已成为提高初中物理学习质量的当务之急。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中写道:“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孩子的智能,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全面地、整体地去看待一个人。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的课程总体目标,就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适合不同智能组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一、情景式教学
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要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都是以相关的情景来引入的。这些情景多以生活中的现象、有趣的故事、学生的活动、形象直观的实验演示为背景,在对这些情景的观察理解中学生又提高了自然观察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例如我讲到液体压强时,将一饮料瓶钻高低不同的三个小洞,观察里面装水后的现象,学生会主动观察出三条水柱喷出的距离不同,进而提出问题: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完摩擦力后让学生观察自行车上用到了哪些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用搓手的方式来体会做功改变内能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是对智力的培養。
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物理上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对学生智能的一个综合训练。让学生从对现象的观察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亲历探究过程并自己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思维,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克服“照方抓药”的程序化倾向,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仅是充当导演的角色。比如在学习“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最初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注意控制变量法,只知道更换电阻,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却忘了控制电压表的示数不变,也有的在回答时没有条理,说不清观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我就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按照控制什么,怎么控制,改变什么,怎么改变,观察什么的思路来理清逻辑,组织好语言再进一步表达。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学生能把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表述出来又锻炼了语言智能;具体实验操作又是对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培
养;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图像体现了空间智能的训练;设计实验过程中相互讨论,实验后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在知识信息上交流合作,还要在情感上交流互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又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对电路的连接、数据的处理等实验情况的评估也反映了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三、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
式。在当前我们普遍实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可以说互动式教学被运用到了处理每一个具体问题上。“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布鲁纳有一句名言:“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比如上面所介绍的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再比如在学完伏安法测电阻之后,我又进一步引出“如果电压表损坏了,再给你一个开关能测出Rx的阻值吗?”这就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小组内部开始相互交流设计实验,然后让完成的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展示电路图,讲解实验步骤,下面的同学补充完善。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相互促进,他们竟然把两种实验方案都设计出来了。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不知不觉地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过程又是对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的综合培养。
从教学实践来看,以上三种教学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每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有不同的智能体现的方法,我们应该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地研究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中不同智能的差异,从而制订符合个体发展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人人都各得其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