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茅屋,走近杜甫

2018-09-11周红英

新课程·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杜甫

周红英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是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大多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题材很广泛,尤其描述民间疾苦,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歌沉郁顿挫,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以爱国主义的光辉铸造诗篇,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也是他伟大的一面。

關键词:杜甫;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操,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是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

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提出: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如春风化雨般地沁人心脾,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怎样通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爱国的中外名篇佳作,例如现代文杨振宁的《邓稼先》、光未然的《黄河颂》、鲁迅的《藤野先生》、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纪念白求恩》、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古诗文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这些文章要么抒发了作者保卫祖国、保卫边疆的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要么用典型人物的伟大精神感动我们,让我们产生敬佩之情,激发我们的报国之志。这些篇目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作为语文教师,我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了解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每次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总会让我感慨万千。文章的作者是一代“诗圣”——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最璀璨的巨星之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文是他在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时所写的,诗歌描绘了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的苦状,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成都草堂生活的片段,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主义情怀。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受了国家衰败和饥寒交迫的痛苦。杜甫辗转多地,一路艰难跋涉,耳听征战不断的消息,眼见横尸遍野的惨象,自己也是四处漂泊,忍饥挨冻,最终到达了四川成都。到成都之后,在友人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郊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杜甫自称“浣花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杜甫由四处漂泊转为定居生活,但生活依然很苦,到了秋天冷风暴雨之时,破败的茅屋,饥寒的孩子和老妻,穷困潦倒的凄惨生活,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先后在成都草堂居住近四年,创作了诗歌二百四十多首,此时诗人的创作主调是描述民间疾苦,关心民生,忧国忧民,诗歌的艺术更加成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此时的典范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秋风破屋的焦虑和悲凉;第二节写群童抱茅的感叹和无奈;第三节写雨夜难眠的痛苦和忧愁;第四节写期盼广厦,表达理想和愿望,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节是写实,叙述自己之苦,后一节是理想,是升华,推己及人,直接抒发关心民生,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开篇先叙事,然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的苦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当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房上的茅草,顽皮的孩子抱起茅草跑入了竹林时,年老无力的杜甫只能望童兴叹……当时又遇到连绵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饥寒交迫,无法入眠。在备受煎熬之时,诗人由个人的不幸想到天下的寒士,为了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他振臂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推己及人的高尚精神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诗人此时寄居在成都草堂,这是他饱受战乱之苦,历经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定居时期,茅屋其实就是诗人的真实写照:贫困,潦倒,不经风雨,飘摇不定。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茅屋,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慰藉,它抵挡不住寒风冷雨的袭击。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茅草屋,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秋雨连绵,冷风瑟瑟,长夜难眠,诗人辗转反侧,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幻想和期望能够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的大厦,自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之苦。转瞬间他又意识到这种想法未免太理想化了,不付出代价就过上如此安宁幸福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奢望。因而,他愿意为这一理想的实现做出牺牲,胸怀是多么开阔,思想是多么高尚,正是这种献身精神,才显示出诗人爱国主义的光辉。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人民的苦难、社会和时代的苦难。当秋天冷风暴雨袭击破败的茅屋之时,诗人想到的不是自己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凄惨生活,而是“天下寒士”窘迫凄惨的生活,杜甫这种宁苦自己以利他人的高尚精神境界,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杜甫的诗始终将国与民、国与家统一起来,忧国忧民,爱家爱国,深切地同情人民,关怀劳苦大众,无比地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后,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和祖国的命运相融合,体现了一份赤诚的爱国之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凌辱的现实。他这种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爱国之心,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他不仅有爱国之心,更有忧民之鸣。在数十年饥寒交迫的生活体验中,他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并以诗人的笔墨来写百姓的疾苦,来表现人民的思想,来反映群众的愿望,他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诗人爱国忧国、爱民忧民、用诗人饱含深情的笔书写历史,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以爱国主义的光辉铸造诗篇,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也是他伟大的一面。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今天,这种感情不仅仅指爱国,还指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祖国的主人,他们担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他们要有崇高的爱国热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把爱国主义融入每一篇课文中,不断深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牢记新课标的要求,紧扣语文教学的特点,引导中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树立伟大的志向,争做新时代的优秀青少年。

参考文献:

[1]樊华.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窥探杜甫的慈悲情怀[J].中学语文,2017(18):61-62.

[2]冯为民.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月刊,2017(4):53-57.

[3]冒爱玉.参悟“读”门秘笈 品诵经典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J].语文天地,2016(11):42-43.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杜甫
杜甫的一生
登高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