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新诗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2018-09-11张翠珍
张翠珍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新诗教学中,立足于“读”的教学,结合“写”的要求,读写结合,才能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新诗;读写结合;培养;语文能力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一种新诗体,它是现代诗歌的主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新诗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品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依照“导引—读品—写练”的步骤,立足于“读”的教学,结合“写”的要求,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才能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最佳效果。
一、导引
“导引”是学的前奏。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好的导入。导入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这节课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新诗教学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活泼多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可以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导入一定要新颖、别致、富有启发性。如我在教学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时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喜欢《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吗?(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其中有一个环节尤使我激情涌动,血脉喷张,这就是‘飞花令环节。我想,人生自有诗意。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入诗词的狂欢。”(和同学们一起玩“雨”的飞花令)“古诗中雨的身影随处可见。那么,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盛装的新诗又是如何描写雨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新诗的魅力。”这样的导入以最新最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为切入点,既迎合了同学们追剧追星的年龄特点,又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师生热情互动,情绪高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品
“读品”是新诗学习的主要阶段。语文是中学各学科中最富情感的学科。如郑愁予的《雨说》,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些作品或倾诉,或感慨,或热爱,其中情感往往是教师言语所无法穷尽的,而学生却能通过反复吟咏,领悟其中的细腻之处。教师要告诉同学们读诗是有讲究的,尤其是新诗,既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语气,还要注意诗歌描绘的意向;既要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又要品味诗歌深刻的意蕴。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要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初读要正音、释义,二读把握节奏、感情,再读欣赏语言、品味意蕴。同时还应注意朗读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貫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短诗,既朴素又深刻。那么在诵读过程中,如何充分品味和恰当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呢?教者做了如下指导:第一小节,作者用自己儿童时代最重要的情感依恋——母子分别之情来诠释他对乡愁的理解。语速应该平缓,语调应该平静、朴素。第二节,承载乡愁的已变成新娘,但淡淡的乡愁仍然一如既往地徐徐展开、弥漫。在诵读时,除了继续保持作品特有的缓慢平静的语调之外,语速要稍稍加快,“长大后”与“小时候”相比,要有一点力度。指导好了一二节的朗读,后面两节让同学们自己揣摩,自由朗读,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写练
“写练”是新诗教学的体验和升华。新诗文字浅显,形式自由活泼,形象鲜明,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和审美特点。再加上一环节的品读,学生已从中领会了作者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然后让他们运用所学去指导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眼前的一草一木,山川流水,笔下两三诗行,便能有诗意传递和美感呈现,让人神思飞扬又情动于中。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同学们对最后一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很感兴趣,常常是饱含激情,大声朗读。我告诉同学们,这里作者直抒胸臆,将对土地、对祖国母亲太“深沉”太“强烈”的爱倾诉出来,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了不尽的余韵。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同学们在尝试了这一写法以后,教师趁热打铁,适时引导,要求同学们采用另一种写法,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同学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乡愁 蘸着草尖的露水/在他乡青色的石板上/静静写下你的名字/那里/永远有一抹惹人的葱绿”“春天 当小鸟的歌/从云端/跌落林间 当牧人的思念/从深邃的双眸/飘向每一个山头 你来了/轻声细语地/大地便披上了新装”“理想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对于一个初中的孩子来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谁还能说它不好呢?
诵读新诗,品味新诗,学写新诗,引导学生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写作营养,就能创设出一种新鲜的教学情景,为课堂增添一分亮丽的色彩,从而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陈乐华.让语文学习成为享受[N].汕头日报,2015-07-23.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