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斗鸡活动的发展研究
2018-09-11孟晨西张云飞
孟晨西 张云飞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文献资料研究,通过校阅览室各期刊报纸、校图书馆、网上数据库,搜集相关专业资料,应用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之中。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60名斗鸡活动的参与者,进行问卷统计分析。通过当地养鸡与参与斗鸡的人员以及斗鸡场地进行实地考察,为研究提供准确可用的数据。阐述了斗鸡活动的起源以及相关的理论概念,然后根据调查情况,分析阐述当前嚷什市斗鸡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这项活动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以期对喀什市斗鸡活动的开展和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喀什市 斗鸡活动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8—0117—03
对于嘻什市的斗鸡者来说,斗鸡在他们社会参与中扮演主要角色,在他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鸡是中国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这种动物本身具有的斗性使人们创造发明出斗鸡游戏,在观看斗鸡获得娱乐的同时人们又会不断地精心选种和驯养,培育出体能最强壮、攻击性最大的斗鸡以赢取胜利。中国人轻视攻击性的行为、重视避免公开的冲突,但人们用极具攻击力的斗鸡表现自己内蕴的人性之强悍,用一种动物性的争斗展示自己的不懈精力。
1 参与人群
1.1 年龄
参加斗鸡活动20岁及以下的有2人,占3.33%,参加斗鸡活动21-30岁的有6人,占10%,31-40岁的有13人,占总人数21.67,41-50岁的有28人,占46.67%,61岁及以上的斗鸡参与者有2,占3.33%。(见表1)
斗鸡参与者的年龄普遍趋向于中年人,斗鸡参与者中青年人、老年人非常少,斗鸡活动参与者年龄分布不均匀,青年人没有足够的兴趣,便不会参与斗鸡活动,会导致斗鸡参与者的不断减少。
1.2 性别
斗鸡活动参与者的性别中,男性占93.33%,共有56人,而女性只有4人,占6.67%。(见表2)
分析可知,男性是斗鸡活动的主体,参与人数非常多,而女性仅有4人,男女比例嚴重失调,导致斗鸡运动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1.3 职业
在斗鸡参与者的职业分析中,职业是农民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33.33%;职业是事业单位者的占11.67%,共有7人;职业是企业人士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15%;职业是个体户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16.67%;没有职业的人有14人,占总人数的23.33%。(见表3)根据分析可发现:斗鸡活动的大量参与者都是农民身份、个体和无业者,还有一部分是有正式工作的人,说明斗鸡活动的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在空余时间进行斗鸡活动的,工作相对不自由的人参与斗鸡的人数少,工作相对自由的人参与斗鸡的人数多,明显表明空闲时间的多少决定斗鸡的参与人数。
综上所述,斗鸡参与者的年龄与参与人数成正比,年龄越大,参与人数越多,但老年人参与较少,斗鸡运动不太受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欢迎,而斗鸡运动是中年人的主要娱乐活动;男性是斗鸡活动的主体,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年龄的严重断层会导致传承人缺失。
2 参与情况
每次斗鸡比赛都参与的人有34人,占总人数的56.66%;大多数比赛都参与的人有20人,占33.34%;偶尔参与斗鸡活动的只有6人,占10%。(见表4)斗鸡活动的举办频率较高,大多数参与者是每次斗鸡比赛都有参与,这与年龄和职业有很大关系,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感兴趣、有时间这两个因素参与到斗鸡活动中来。
由斗鸡活动的每月平均经费投入情况分析可知,每月投资500元以下的占31.66%,每月投资500-1000元的占28.33%,每月投资1000-2000元的占21.66%,每月投资2000元以上的占18.35%。
斗鸡活动的投资力度较少,由于参与人群中大多是农民、个体和无业者,这些人群的收入相对较少,没有太多的资金能投入到斗鸡活动中去。(见表5)
综上所得,斗鸡活动的举办频率较高,大多数参与者是每次斗鸡比赛都有参与,这与年龄和职业有很大关系,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感兴趣、有时间这两个因素参与到斗鸡活动中来。斗鸡活动的投资力度较少,由于参与人群中大多是农民、个体和无业者,这些人群的收入相对较少,没有太多的资金能投入到斗鸡活动中去。
3 喂养方式
在嘻什市少数民族人民眼中,鸡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均匮乏的情况下,经济并不宽裕,斗鸡爱好者利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和饲养斗鸡,因为斗鸡的经济投入较大,受到产蛋的季节性影响,喀什市也缺少大型的养殖场和专业人员,在大型养鸡场投资不足和专业养殖鸡在当地人民,半数的斗鸡均从乌鲁木齐家禽市场购买,一些鸡从南疆各地区购买,斗鸡的养殖较为困难,价位也比家鸡高出很多,一只斗鸡的价格约1000-1800元,所了解到的最贵的斗鸡为2000元。
经采访得知,多年前,参赛鸡都是下乡去野外抓捕野鸡,由于野鸡数量本身的不足和斗鸡活动的激烈性,导致鸡的数量持续减少。随着嘻什市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斗鸡参与者喂养的谷物种类也是丰富多彩,在他们眼里斗鸡就是他们最爱的宠物,并一对一对进行饲养,为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参与者也会选择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买回的鸡一般需要悉心喂养一年左右的时间才有能力参赛,一只公鸡可参加比赛的时间为5年左右,公鸡的寿命为十年左右,母鸡的寿命为十年至十年以上。
4 斗鸡训练过程
斗鸡培育必须是雌雄一起,类似爱情的感觉,公鸡会越来越勇敢威武,斗鸡参与者是在两方面培养斗鸡的战斗力:
(1)通过比赛
斗鸡冬季一般休息,不参与打斗,夏季会进行多种比赛,在比赛中不断培养和斗鸡的战斗力,培养出一只出色的斗鸡就像培养出一名优秀的格斗运动员一样。
(2)利用公母斗鸡的习性
从外地买回来的公鸡在刚开始的时候精神状态较差,不爱动弹,趴在地上,不愿参与打斗。公鸡的发情期为每年的5-8月,也是产蛋高峰期,鸡习惯偶居,为了占领自己的领地和巢穴,想保护母鸡,对其它异性进行驱赶和排斥,人们利用这一习性,寻找一些弱一些的公鸡进行挑逗,公鸡便会发出响亮的叫声,慢慢培养出公鸡的信心,连续不断地刺激和挑逗,便会使公鸡变得凶猛起来。斗鸡活动是人们通过对鸡习性和生活规律了解,而展开的这项民间传统竞技活动。
5 比赛方式
斗鸡比赛的举办一般情况没有局限性,组织比赛者与传承人商议比赛策划,斗鸡过程中比赛场地较干净,不会产生太大的灰尘及脏土。场地四周没有栅栏,比赛开始时两位参赛者同时展示自己的参赛公鸡,然后把母鸡关在笼子里放在旁边,同一时间打开笼子,两只参赛鸡开始角逐,比赛就正式开始了。如果一只鸡打不过对手,打不过的那只斗鸡就会飞走或逃跑,参赛者会把鸡抓回来放到笼子里,本场比赛宣布结束。
没有逃跑的斗鸡赢得比赛,观众会前来称赞获胜鸡,并询问价格。斗鸡比赛没有固定的比赛规则,有时一个回合便会结束比赛,有时需要若干个回合。斗鸡比赛的战况十分激烈,如果参赛鸡的战斗力非常强,会进行长达一小时以上的比赛,比赛期间有少许间歇时间,直到分出胜负宣布本场比赛结束。如果双方一直没有分出胜负,参赛者便会询问观众是否满意,若观众回答满意,该场比赛则算平局(和),这也充分体现出斗鸡比赛的娱乐特性。
6 场地情况
据实地调查发现,斗鸡活动的场地要求较低,仅需要一块面积十几平方米的平坦土地就能进行斗鸡比赛,据了解,喀什地区共有40余个斗鸡场,虽然规模及大小不等,但最正规、规模最大的场地位于嘻什市,被当地人民称作喀什市民间体育娱乐场,该场地属于民办,除斗鸡以外,还举办斗羊斗狗和民族摔跤等其他比赛,比赛场地面积为4x27米,比赛场地面积为4x27米,座位900座。场地周边设有专业的鸡笼三十余个,鸡笼存放处的面积足有半间教室大小,并配有2个专业的医疗室,专门为参赛斗鸡进行修剪翅膀等专业医护和治疗。
7 斗鸡活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参与者的职业、年龄受限,年龄严重断层将导致传承人缺失。参与者的年龄与参与人数成正比,年龄越大,参与人数越多,但老年人参与较少,斗鸡运动不太受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欢迎,而斗鸡运动是中年人的主要娱乐活动;男性是斗鸡活动的主体,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2)斗鸡活动的参与人群受限,投入单一。斗鸡活动的举办频率较高,大多数参与者是每次斗鸡比赛都有参与,这与年龄和职业有很大关系,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感兴趣、有时间这两个因素参与到斗鸡活动中来。斗鸡活动的投资力度较少,由于参与人群中大多是农民、个体和无业者,这些人群的收入相对较少,没有太多的资金能投入到斗鸡活动中去。
(3)斗鸡养殖地点过少,斗鸡资源偏远。嘻什市斗鸡来源大部分是外地,本地并无较规范的养殖场地,从而影响斗鸡活动的物种优良性,影响斗鸡活动的观赏价值;斗鸡资源距离本地较远,无形中增加了运输和中途的各类费用。
(4)斗鸡活动举办方式单一,斗鸡场地较少。斗鸡活动的举办方式仅仅是两只鸡之间的斗争,长期单一的活动方式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及参与者;斗鸡的场地较少,并不能涉及整个嘻什市,导致部分郊區或偏远地区的人群因距离问题而无法参与斗鸡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雪.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斗石鸡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
[2]尚延峰.动物比赛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03):188—191,201.
[3]王占华.从斗鸡和斗蟋蟀看唐代娱乐心态[J].兰台世界,2014(34):178-179.
[4]邢金善.宋代斗鸡游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A].体育文化遗产论文[C].2014:7.
[5]王欢,陈东.本土文化的觉醒与保护——新疆斗鸡赛事及传承人研究[A].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C].2014:6.
[6]张兆,李建疆.中西方斗鸡文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09):68-71.
[7]钱国宏.开封观斗鸡[J].人大工作,2014(09):55.
[8]丛振.敦煌游艺文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9]王赞馨.唐代游艺与诗歌[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0]王佳伟.古代升官怪象多[J].中外文摘,2012(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