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角下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的理论联系
2018-09-11程娜
程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通过健身气功及传统武术锻炼来强身健体,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身体质量,另一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良好基础。健身气功作为武术的基本功,在提高人们身体机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将先从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的起源、概念、特点等角度深入剖析,再着手从科学视角下,二者的产生、作用及二者分别与养生的关系等角度,分析二者的潜在联系,以期促进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健身气功 传统武术 区别 联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8—0102—03
传统武术之于“传统”,是因为其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健身气功作为武术的基本功,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二者皆作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在保证人类身体健康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为深入了解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发展状况,将从科学发展的视角,通过剖析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各自起源与特点,对二者的理论联系进行相关探讨。
1 健身气功
新世纪初,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生活追求,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健身文化传统,国家体育总局气功管理中心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依据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政策,在挖掘和整理健身氣功功法的过程中,总结并编制了四种功法,分别为:易筋经、五禽戏、八字诀、八段锦。
1.1 健身气功的起源
健身气功起源于古代,发祥于中国神州大地,是由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是集引导、吐纳、食气为一体的,独立运用于世的养生保健技术。健身气功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五大医疗部分之一,是经时代传习衍生成的我国现代的一种健身体育项目。
追溯到远古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通常会通过打哈欠、伸懒腰等动作,并结合深呼吸及活动四肢的方式来调节身体的不适感,这种方式不仅简单、易操作,还能有效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吕氏春秋·古乐篇》便记载了“尧”时期人们通过“舞”的方式来祛除身体湿气,减轻病痛,以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这里所讲到的“舞”实则为早期引导术的前身,也是健身气功的初级形式。在此以后,人们便开始了对健身气功的研究与探讨,也对后世人们身体健康的发展提供有效方法。
1.2 健身气功的概念
健身健身气功是集引导、吐纳、食气与心理调节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健身气功的特点
健身气功重于心,主要讲求对自我身心的锻炼。经络学、穴位学、气血学说作为气功理论的基础,也是很复杂的人体现象。健身气功可以通过其理论基础达到祛病除疾的目的,以期与自然社会相适应,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
2 传统武术
中华武术不仅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拥有丰厚的历史来源,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风雨洗礼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武术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独特,具有强身健体,增强意志,防身自卫等功能和广泛的社会价值,是一项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
2.1 武术的起源
谈起武术的起源,便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在人少兽多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随处可见,从此便生成了拳打脚踢等攻击手段。据考古现象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尖状的石器、木质工具等。到了新石器时代,又发现了大量的石刀、石斧等利器,这些原始生产工具的产生也就演变成了后世武器的前身。中国武术就是这样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生产劳动及生存斗争中所衍生出来的。
2.2 武术的概念
概念作为人们研究某种理论的基本依据,可以加深人们对某种理论的认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的概念表述也不尽相同。中国武术在历史中的汉语称谓可谓层出不穷,武术在商代被称作“拳勇”,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作“技击”,在明朝称“武艺”。对武术称谓的变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渐渐稳定,有了固定的“武术”一词。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器具的消亡,武术在新世纪渐渐演变为一种体育项目。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武术发展至今,其概念总结为:武术以技击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
2.3 武术的特点
2.3.1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讲究外在规范,又讲求内在意志,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传统武术,所谓“内”,即精、气、神等内在活动,也就是体内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足、眼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作为武术特点主要通过武术技法来体现。各武家学派以“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为准则,要求武术学者进行武术训练时做到眼到手到、眼疾手快;手脚灵活搭配、四肢协调;用气催力,使力气从内而发,且要神形兼备,动作节律鲜明。
2.3.2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随时代进步,武术的形式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的武术形式、内容等丰富多样,既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法,又有与武术本身相适应的各种功法。武术中不同的拳法、功法,都有其不同的动作形式及要领分析,分别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即不同身体状况的人们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联系项目。由此可见,武术的选择很少会受人们年龄、性别等的限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3.3 技击寓于体育之中
在古代军事训练中,武术与古代军事斗争息息相关。武术在实际应用中,其目的是以最有效的技击形式来制服对方,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因此,武术多为军队以及公安部门所用。现今,武术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在传统技击的基础上,继承原有的攻防技击特性,将原有武术中的精华寓于现代体育之中,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
3 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的联系
3.1 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在起源方面的联系
3.1.1 健身气功的产生角度
健身气功分为多种流派,武术健身气功为健身气功各大流派之一。武术健身气功是以武术的技击与气功的养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独特功法。武术作为军事斗争的专用技能,在远古时代并为得到真正传播,直到明清时期,武术才渐渐成为一种养生保健技术而融入到民间,并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展。武术健身气功注重对内功的修炼,以意念带动气,以气引导动作发力作为其功法核心,强调吐纳、食气、发力和动作的有机结合。
3.1.2 武术产生角度
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也就是说,健身气功作为武术的根本,作为武术的基础,不论对武术功法还是人体健康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从武术产生角度分析,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据史实记载,菩提达摩是最早形成武术门派的少林宗祖,他深受自然界中鸟兽虫鱼等各类飞禽走兽的启发,由静致动,由此创立技击之术。此后,武术便得以传承,众多武术门派得以兴起。随各大武术门派的竞相发展,武术功法也层出不穷,比如太极拳等等。太极拳以内功为主,下分还有众多门派。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尚且如此,那么,武术的发展则更需如此,所以,在太极之后,武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以在武术创新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武林高手一霍元甲为例。其对武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他的“迷踪拳”集佛、道、雜家为一体,取太极、少林、行意、八卦之精华,并融合长拳、短拳、刚柔之力等功法的一套拳法。这便说明武术的发展是以气功为基础,健身气功是武术的一种最高境界,二者相辅相成,互通互容。
3.2 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联系
3.2.1 健身气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相信许多长期练习健身气功的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体会,练习健身气功的人由于长期养成的某种习惯,经常会有意无意的影响其他日常活动,笔者也是如此,经习练健身气功多年,已深切体会到健身气功对日常生活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亲身实践,就健身气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相关介绍。
首先是唱歌,在开始唱歌时,往往会出现没有节拍和韵律的现象,既不会用气,也不会用声,虽然每周坚持参加合唱团的一些合唱活动,但都是喊歌,没有一点技巧和方法,后来运用了健身气功腹式呼吸法,并简单学习了一些用声方法,胸腔共鸣,最终达到合唱应有效果。另外,笔者也是个爬山爱好者,但是每次爬山仿佛都不是自己心中所想,记得开始爬本市的小山时,“鬼见愁”,也真是愁啊,两个小时爬上去,全身大汗,气喘吁吁,回到家就想躺,什么都不想干。但后来开始练习健身气功,并且每天坚持慢跑,再爬山时就节奏均匀,只爬山不看景,一小时到山顶,四十分钟下山,回到家后做饭干家务两不误,干劲十足。
3.2.2 传统武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武术作为一种肢体性的身体实践形式,它与人类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日常生活变迁还有密切联系,接下来,笔者就武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用进行相关介绍。
武术多是以艺术形式展现于日常生活中的,《史记·项羽本纪》。由此可见,自历史时期,武术便展示了其艺术价值。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武术便不再拘泥于直接观赏艺术这一种形式,更多的是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呈现的间接观赏形式,极大拓宽了人们的武术学习渠道,有效提高了人们的武术学习兴趣,对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的作用极具相似性。二者都具有提高人体机能,提高个人素质、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等方面的作用,可见二者在作用方面是相同的,这也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这一基本特点。
3.3 健身气功与传统武术分别与养生的关系
3.3.1 健身气功与养生的关系
健身气功作为中国独有的养生保健术,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明确记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是对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术做出的高度概括,这里强调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健身气功在养生保健中首先强调练功过程要将调身、调心、调息紧密结合;再者强调其练功目的,以促使体内精气神不断达到充盈状态,起到养生保健之作用。
健身气功作为一种生理和心理双重修炼的养生保健术,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中只注重生理功能的锻炼,在运用健身气功进行养生保健时,要遵守“松”“静”为核心的原则。在练功时要尽量做到心态平静、全身放松,使大脑得到充分的调整休息,不仅可以增强全身各组织的生理功能,又能调节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3.2 传统武术与养生的联系
武术是以技击为本质的一种体育锻炼,在技击实战中,良好的体能是必备因素,因此,在传统武术中融入养生至关重要。在传统武术中融入养生,不仅有利于提高武术的内功修炼,还有利于提尚练功者的身心素质。传统武术强调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的内外修养,它与西方体育不同,西方体育只是针对身体部分进行锻炼,并不能做到内外兼修。传统武术是结合阴阳五行学说等概念,更注重人的意念,以意念带动气,以气引导动作发力,以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再加上传统武术不断随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创新,这使其内容丰富多样,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群选择,依据这一良好特性,传统武术在短短几年便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邹凤江.气功与武术[J].气功,1994(7).
[2]王忠政.武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李平.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与传统学术思潮[J].汕头大学学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