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太极拳动作的母式

2018-09-11扈罗全

武术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太极武术

扈罗全

摘要:针对太极拳动作的“母式”,分别从云手、揉手、太极手等三个动作的基本要求和养生保健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从动作拆解以及运动规律上,发现这三个动作具有明显的共性。由此给出了一种关于太极拳动作“母式”的定义。通过研究发现,长期习练以这三个动作组成的太极拳动作的“母式”,可以有效提升习练者的锻炼效果,为习练传统太极拳套路中其他招式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武术 太极 母式 云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8—0055—03

1 引言

老子《道德经》中关于的人论述,认为凡物皆有器用。万事万物,无论大小,在宇宙秩序之中,都有上帝设定的器用。实现这种器用,实现这种功能,就是万物的成全。人在世界上,也有自己命定的器用。实现这种器用,实现这种作用,就是个体生命的成全。人类这种生物体存在的价值,在于成器,具有器用,在于有用。“道”把人生出来,以“德”来畜养人。人是“道”的物化体。[1]

太极拳是一种身体语言艺术。对身体每个部分作内省式的反思,有助于习练者得到对自身身体持续的感受对比,并在对比中我们的区别感受更加敏捷。太极拳作为一种高度协调、配合完整的身体语言艺术,练习过程中对身体动作整体协调有很多要求,如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左右相合等。太极拳也只有做到上下相随,周身完整,左右相合,前后相通,协调配合,一静全静,一动全动,其劲力才能完整,养生保健效果才会显著。[2,3]太极拳的这些练法就如同对身体进行断层扫描一样,练习者需反复不断地将身体各部位按照要求进行检查、思考、调整、适应,周而复始。根植于东方古代哲学的太极拳,能够很好地解决身体与心灵的统一问题,从而更紧密地将身体理论与身体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身体既是人们实施练习的主体,又是修炼“心”的媒介。身体是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识你自己”的道路上的桥梁。没有对自己身体的充分掌控,不会降伏心魔。习练太极拳的核心要求,是求“松”、“静”,因此习练太极拳,不仅应该提高身体的知觉敏锐性,使习练者能够体会到自身身体更加丰富的感受,而且通过身体自我意识重申哲学的核心使命。习练太极拳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与道德修养,进而可以创造出更健康、幸福的人生。[4]

本研究基于作者长期习练太极拳的经验,分别从从云手、揉手、太极手这三个动作的基本要求和养生保健功能展开分析,研究了太极拳动作的母式,并论述了习练太极拳动作的母式的养生保健功效,以期指导习练者对太极拳基本动作的领悟,感受太极拳基本动作的美学享受,增加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2 云手

2.1 动作基本要求

“云手”动作简单,其动作经过拆解,从运动规律上,以习练者的身体为中轴,习练者的眼睛为观察视角,可以把云手动作分成独立的三个步骤(不考虑脚步的运动):(1)左手逆时针画圆轨迹;(2)右手顺时针画圆轨迹;(3)腰部转圈画圆轨迹。三个圆的结合,配合脚步的横向运动,即成“云手”的标准动作。在各式太极拳中,均有“云手”这一招式,并且在各式太极拳中该动作的要求基本一致。其被誉为太极拳动作的“母式”。[3]有研究认为,几乎所有其它的太极拳动作,可以从云手进行演化。

2.2 养生保健功能

太极拳“云手”能够改善人体多方面的机能,已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的证实。[2]“云手”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主要是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改善肺部组织的弹性,进而提高肺部通气功能,加快人体血液及淋巴的循环速度。“云手”动作强调腹式呼吸,因此膈肌与腹肌的运动量相对较大,这种呼吸运动相当于是对腹部脏器进行按摩,促进了胃肠道的运动,达到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目的。同时,在进行太极“云手”锻炼过程时,强调四肢协调统一,把肩关节、髋关节、躯干、骨盆、膝关节、踝膝关节等的动作相互融汇贯通,通过步伐的虚实转换、单足跨步的运动过程,加强雙下肢肌肉力量及改善各关节活动度,进而达到改善人体平衡功能的作用。“云手”练习时对人体腰背部肌肉的要求很高,长期坚持锻炼,能够促进腰背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有效改善人体腰背部的疾患。[2]

3 揉手

3.1 动作基本要求

“揉手”动作简单,其动作经过拆解,从运动规律上,以习练者的身体为中轴,习练者的眼睛为观察视角,可以把揉手动作分成独立的三个步骤(同样不考虑脚步的运动):(1)左手顺时针画圆轨迹;(2)右手逆时针画圆轨迹;(3)腰部转圈画圆轨迹。三个圆的结合,通常不需要配合脚步的运动,即成“揉手”的标准动作。在各式太极拳中,没有独立的“揉手”这一招式,但是很多其它的太极拳招式,包含有揉手的动作。揉手多作为独立的其他招式中“起承转合”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比如在杨式太极拳中,搂膝拗步动作中包含有揉手动作。

3.2 养生保健功能

太极拳“揉手”在动作轨迹上,是“云手”的对偶式,在一些文献中偶有提及,但是研究并不深入。揉手动作能够改善人体肩部肌肉的机能,提高两臂的灵活性,增强通过上肢发力动作产生的太极抖劲。通过笔者长期习练与研究,发现揉手动作可以有效改善胸肺部的开合协调性,增强手部肘关节的灵活性,有效提升上肢的协调能力,锻炼肩部肌肉,提升肩部肌肉传递力量的有效性。

4 太极手

4.1 动作基本要求

“太极手”同样动作简单,有左太极手和右太极手两种。以左太极手为例,其动作经过拆解,从运动规律上,以习练者的身体为中轴,习练者的眼睛为观察视角,可以把左太极手动作分成独立的三个步骤(同样不考虑脚步的运动):(1)左手逆时针画圆轨迹;(2)右手逆时针画圆轨迹;(3)腰部转圈画圆轨迹。

以右太极手为例,其动作经过拆解,从运动规律

上,以习练者的身体为中轴,习练者的眼睛为观察视角,可以把右太极手动作分成独立的三个步骤(同样不考虑脚步的运动):(1)左手顺时针画圆轨迹;(2)右手顺时针画圆轨迹;(3)腰部转圈画圆轨迹。

三个圆的结合,通常不需要配合脚步的运动,即构成“太极手”的标准动作。在各式太极拳中,没有独立的“太极手”这一招式,但是在陈式太极拳招式中,包含大量太极手的动作。太极手经常作为独立的其他招式中“起承转合”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过渡动作。例如,混元24式太极拳中,白鹤亮翅、中盘等动作,以及混元38式炮捶撇身捶动作等,都需要使用太极手。

4.2 养生保健功能

太极拳“太极手”在动作轨迹上,是“云手”和“揉手”的混合式,它兼具有这两者的养生功能。此外,太极手有延展上肢,增强胸肌发力功能的效果。左太极手对左侧肩部肌肉锻炼很有效果,右太极手对右侧肌肉的锻炼也特别有效果。同时,有效提升上肢的收放协调能力,对于身体的整体发劲有明显帮助。

5 太极拳动作的“母式”定义

5.1 太极拳中的各种母式或母势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得知,母式或母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是相同的概念。在武式太极拳中,常把懒扎衣当做母势。^武式太极拳中“懒扎衣”是整个套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式,常有万法皆出“懒扎衣”之说。该势贯串于整个套路之中,千变万化。有陈式太极拳研究者认为,“金刚捣碓”是母势。也有人认为,“三换掌”是母势。但是大量研究者认为,云手是太极拳动作的“母式”。[4]文献研究中发现,很少有学者提及揉手和太极手。

5.2 “母式”的一种定义

懒扎衣等套路动作与云手、揉手等动作相比较,还是过于复杂。如果我们建立一个两位的二进制数字模型,高位表示左手位置(最左侧的数字),低位表示右手位置(最右侧的数字),0表示顺时针轨迹,1表示逆时针轨迹,则使用四个二进制数字,完全描述了左右手动作的状态空间,表示如下。

云手在太极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動作构成简单,且易学易拓展。根据“母式”的基本要素:简洁性、可演化性,因此可以把其视作是太极拳动作的“母式”。同样揉手和太极手,也可以视作是太极拳动作的“母式”,区别仅在于动作的方向和先后次序。借鉴现代数学中伽罗华群的概念,对太极拳动作的“母

56

式”的定义,可以描述如下:太极拳动作的“母式”,是一个完备的群,一个完备的状态空间;包含四个元素,按照其手部运动轨迹的方向为特征进行分类,分别是右太极手、揉手、万手、左太极手。

6 结语

太极拳动作的“母式”简单易学,养生保健效果明显。掌握了太极拳动作的“母式”,经常练习该“母式”中的四个动作,可以有效提升上肢、胸肺部、腹背部等多个肌肉群的功能。习练“母式”的过程不枯燥,对习练场地、习练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可以很容易地持续锻炼五分钟以上,以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同时习练“母式”也为习练者习练传统太极拳套路中的其他招式,打下扎实基础。在习练太极拳动作“母式”过程中,还可以配合腰部的大回转运动,以及双脚的横向移动等拓展动作,以得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鹏.杨鹏解读《道德经》[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2]林伟峰.太极拳“云手”的运动学分析[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3]吕蒙.武禹襄武学思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4]杜晓红,陈永发,杨多多.太极拳的身体美学实践途径及其内涵[J].体育科技,2018(01):131-132,135.

[5]翟维传.谈武式太极拳母势“懒扎衣”[EB/OL].http://www.tjqtn.com/rw/201408/article376.htmL.

猜你喜欢

太极武术
太极
游太极洞
中华武术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美丽的太极岛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