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文化在中日医疗康复领域内的社会运行机制窥析

2018-09-11刘聪

武术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日本

刘聪

摘要:中日太极拳文化交流项目正是出于当地居民在当前社会文化价值观指导下,以个体需求为目标而进行自由选择的行为方式之一,也是当地社会环境在其本土需求下为太极拳文化进入当地而提供的契机与生存土壤。文章严格按照社会学中的功能分析方法,通过实地研究与分析来说明太极拳是如何满足当地日本本土居民所处社会系统的需求的,即太极拳在另一个不同社会系统中所发挥出的功能,以此来解释太极拳被日本所接纳的原因。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 日本 医疗康复 社会运行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8—0025—03

社会学中结构功能理论指出:影响一项社会事实运行行为的两大主要因素就是状态与规范,即社会个体在作出个人目标与手段选取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而对此种自由进行指导与调节的因素是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为这种自由提供机会或是障碍的又是社会环境状态。因此,我们暂且可以将影响社会运行因素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视为:“自由人—规范—个体选择—社会文化”“自由人—状态—行为发展—社会环境”[1]两种横向与纵向的关系链。由此可知,社会事项的发展一是取决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导向下的社会个体需求与选择,二是取决于社会环境状态下社会事项发展的契机与阻障。

1 职工课程辅导培训

此次太极拳交流活动的发起者是天草慈惠病院的经营者、日本社会福祉法人慈永会理事长:永野·義孝先生,今年79岁,在职;他的身份在中国相当于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因此他所代表的阶层也就是病院中的主要构成人员:职工。因此,作为职工阶层的主要发起者,病院职工在此次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病院由社会福祉法人慈永会、社会医疗法人稻穗会两大事务机构共同管理,因此参与太极拳文化交流活动的病院职工大约有20人,职工家属约10人,按照职位状态可分为:在职从业人员有12人,退职社员8人;按照性别成分可分为:男性从业员14人,女性从业员6人;按照年龄阶段可分为:20-30岁3人,30-40岁4人,40-50岁8人,50-60岁3人,60岁以上2人;按照職务、性質可分为:医者8人,介护者6人,事务员4人,管理者2人。通过以上基本数据观察与分析后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参与太极拳文化交流的职工中男性与女性之间、从业员与退职社员的比例皆不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性;二是年龄层次主要以40-60岁的群体为主;三是参与对象不受职务、性质因素而受影响;四是职工家属的参与度高达80%以上。以上就是太极拳交流活动中病院职工的基本组成情况(见图1)。

根据以上病院职工的基本情况,经过此次文化交流活动负责人尾崎·幸義、广西桂林市武术协会负责人邱俊泽、历届太极拳交流技术指导者的总结后,征求病院理事长永野·義孝先生的意见后,针对病院各个不同群体的个体需求初步拟定出与之相对应课程。其中,针对病院职工的课程主要有3节,分别在火曜日(周二)晚上18:00-19:00、水曜日(周三)上午10:20-11:30、土曜日(周六)早上7:30-9:00,平均每节课时长1个小时左右。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前表演5min、热身活动lOmin、课程内容35min、放松活动15min。此外,课前表演主要以太极功夫扇、太极拳、武术套路、健身气功竞技套路为表演内容;热身活动则以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肢体的伸展与关节活动,其间配合太极拳的基本手型、步法练习等;课程内容则是分阶段教授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太极拳、二十二式太极剣、太极功夫扇等;最后的放松活动多以静力拉伸、互助式放松为主。这样的课程安排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病院职工的时间安排问题,二是病院职工各年龄层的身体基本状况差异的问题,三是日本当地活动交流场地的提供问题,四是日本当地气候的变化规律问题。比如周六早上的课,因习练场地选在室外(如水館前庭),所以每次上课不仅因为时间在早上,天气温度等环境适宜,又因为职工周休缘故,他们参与交流课程的比例又最大。

2 医疗康复指导培训

天草慈惠病院位于熊本县天草郡苓北町内,是苓北町内最大的病院,病院分别以病人看护治疗、养老介护两部分为主要服务,而太极拳项目的交流活动也主要针对这两部分设施内的群体进行。从前文介绍中的病院旗下管理机构可作出如下分类:一是病人看护治疗场所包含天草慈惠病院2F-3F、老健院、别馆三个场域,二是养老介护场所疗育园、寿康园、梧葉苑、在宅介护园蕩蕩館、介护老人保健设施慈惠苑等5个场所。之所以要做这两种分类,是由于这两类场域所面对的交流群体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一,单从分类名称上可见前者属于病院治疗场所,后者属于病院养老场所;其二,从存在于其不同场所的群体性质来判断,前者必定属于有疾病在身且住院进行治疗中的病人,而后者仅仅只属于年老体迈且无大病无需进行治疗者;其三,总体上来看,由于所在场所中的群体不同,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太极拳的交流势必会因此而作出不同的安排与调整。首先,交流场地上病院内一般较为狭窄而灵活,有时仅仅只能在行人通道处上课,而其他养老介护场所则较为宽敞,有专门的上课场地;其次,交流内容上在病院内大多数都是躺在床上或轮椅上的病人,所以自然无法加入全身性的肢体活动,而养老介护场所的老人们精神大多都较为充足,四肢尚且可以活动,只是不太灵敏而已,所以课堂内容较病院内安排得多。

从以上介绍中得知,两类场所内的病人不仅存在场地的差异,还存在个体自身的差异,因此太极拳交流课程的设置也出现少许差异。第一,时间安排上:

病院内课程时间多以30min为上线,介护场所课程多在30min-50min之间;第二,课程内容安排上:病院内课程分为前、中、后三个过程,其中前就是安排太极拳、太极扇等表演lOmin,中则是以一段lOmin的太极拳上肢操化动作快慢相宜的进行,最后则以健身气功六字诀、八段锦的上肢放松动作为结束部分,而在养老介护场所的课程内容则是分为表演与活动两个部分,表演部分主要以武术套路、太极拳、太极扇等较为激烈性项目为主,活动部分也是采用一套太极拳操化动作为活动内容,只是较之于病院的动作而言,难度更大,路线更为复杂,肢体协调度要求稍高一点(见图8)。这样的课程安排差异来源于受课群体的自身差异性,然则这也正是太极拳能够适用于不同场域、不同人群的最直接证明。它不仅可以适应病院内狭小灵活的空间,更适合于众人齐聚的场域;它不仅能够给行动不便的病人带去心灵慰藉,还能给予老年健康者一种正确的锻炼方式。

3 医中日传统文化交流与切磋

3.1 文化的渴求与交流

如水馆位于天草郡苓北町内的天草慈惠病院,是苓北町内唯一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町内所有的文化艺术活动都通过如水馆来告知町内民众。关于太极拳交流活动的宣传册早已做好,并放在如水馆通告栏处,与之一起置放的还有各类町内的活动安排的宣传册等,只要有町内人经过便可根据自身需求而取走阅读。同时,如水馆的负责人尾崎·幸義先生是日籍华人,其父母分别出生于日本与中国两个国家。而他自小出生并生活在中国,中年以后受家族长辈嘱托迁往日本,并常年定居于此。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厚的他,根据日本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需求,开设了“中国语交流班”,而我们也加入了课程学习,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渴求心理。

3.2 中日文化的“礼”与“道”[2]

此外,太极拳文化交流项目中的日本文化体验一项,其中尤为重要一项则是到日本当地体育馆内,进行中日“道”文化的切磋。交流当天,在如水館馆长尾崎·幸義先生的带领下,抵达当地体育馆内的道馆,令人影响深刻的是“道”之前的“礼”的感受,其中进馆以前朝道馆行礼,进馆以后面对各指导教师行礼,上课前朝馆内供奉的“佑神”行礼,所以活动结束以后以上礼仪再重复一次。这种“礼”先于“道”的文化在中国不是没有,如常人总挂于口边的“先礼后兵”,但若论真正的像日本人这样践行始终,在中国甚是少见。交流过程中,先是馆内的合气道、剣道、柔道三个群体分别展示其每一种“术”所体现的“道”文化,后是我们分别展示太极拳与健身气功刚柔曲直的“术道”文化。[3]结束前,合气道的指导老师与我们谈论中国太极拳与合气道的最大共通之处则是“刚柔相济,互为互用”[4],其实这也正是两种不同文化所共同存在的特点。

最后,在日本当地太极拳爱好者,同样也是在日本剑道高手池田先生的帮助下,亲身体验了一次日本剑道文化,它与太极拳文化也存在相似之处,比如:服装道具的统一性、习练方式的规范性、运动项目的多元化等,但在这样的相似中却也存在着极大差异。剑道的服装道具在日本全部统一样式与重量,且只有习练时方可穿着,而太极拳服装却种类繁多、色彩各异;习练方式上日本剣道只能在特定的家庭、场地、时间内才可以进行,而太极拳却是可以不分阶层、场地、时间的一种体育项目。两种文化在相似之处又存在其差异之处,这何尝不是一种异文化间互动的社会现象?

4 结语

太极拳作为一种特有的中国文化符号,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特质的符号身份在国际上进行传播,以一种非语言形态的符号文化在讲述中华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征。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太极拳扮演的社会角色至关重要,它以一种导体形式的“介质”[5]存在,讲述着它所传播的社会群体的生存现状;它作为一项社會事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着它所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现象;它以特殊的中国“文化符号”[6]身份,推动着国际间社会文化的互动与社会系统的联系。因而,且将太极拳视作搭建国际文化间互动与沟通的桥梁,各种社会模式接触与碰撞的媒介,去窥视太极拳在其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下的运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法]马塞尔·毛斯著,佘碧平,译,社会学与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陈振勇.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审视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⑶:17-20.

[3]吕韵钓,彭芳,宋勤,房斌.中国、日本太极拳练习者锻炼效果主观评价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03):321-323.

[4]孙金蓉.中日太极拳爱好者锻炼效果及期望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176-177.

[5]吕韶钓.中日太极拳练习者基本特征的社会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1998(5):24-26.

[6]张杰.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2(12):85-92.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黄金时代》日本版
Pets萌宠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