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测评的本土化推进策略
2018-09-11王旭东
2013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为区域实施中小学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浙江省是教育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省份,温州市是浙江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区。
近几年,温州市围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做了大量的探索,上承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综合评价理念和技术,下促县区、学校两级有特色地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真正落实到位,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形成了推进教育质量综合测评本土化的“六项策略”。
一、综合评价持续策略
大多数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理解,感觉“很遥远”,经常马虎以待。但是,地市教育评估监测机构面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就会有“紧迫感”和“行政感”。
近几年,温州市每年都以市教育局名义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综合测评,市、县教育局成立以副局长为组长的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考务工作小组。市级层面召开教育质量综合测评工作布置会,要求县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领导参加,从而引起县校两级的真正重视。
基于2009年和2012年温州市两次大规模的教育质量测评经验和本土实际,参考教育部的指标框架,温州市提出了“温州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即品德发展指数、学业水平指数、身心健康指数和学习生活幸福指数四个维度18项具体指标。测评内容逐步对应本土的四维评价体系,但每次内容各有侧重;以综合评价为主,专项测评为辅,例如开展了校园欺凌指数、教师阅读指数和艺术测评等专项测评;既有指数测评,也有问卷调查,实现定量测评与定性测评的有机结合。
通过近几年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实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都深刻认识到:持续性获取的监测内容和统计的指标数据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促进性,这些指标结果可以直接用于区域和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基于这些监测数据,区县和学校的学生品德行为、心理健康、学业负担等情况不再任由“自圆其说”,不再凭专家经验主观判断,而是由第三方科学测评的客观数据决定。学业质量只是教育质量中的一小部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不能仅仅片面地关注学科学业监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二、行政考核促进策略
教育质量测评是一件新事物,处于刚起步阶段,必须得到教育局行政方面的大力支持,才能快速发展。温州市教育局每年根据监测工作的重难点和刚性需要,给县级教育局提出重点任务,纳入温州市教育局对县级教育局“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方案,并在每年的测评中都强化行政考核的作用。
例如,2015年考核内容侧重评价制度、经费保障和市级评价试点校指导,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建立符合县域特点的教育评价相关制度,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认真开展市级中小学校教育评价试点工作,并予以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016年考核内容侧重分析报告撰写和县级试点校工作,具体内容为“撰写综合测评分析报告,落实改进措施并取得成效。积极培育县级评价改革试点校并推广评价改革优秀经验”。2017年考核内容侧重县级教师评价素养培训和项目经费,具体内容为“继续开展县域教师评价素养提升和评价改革试点校指导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的。落实教育评价的各类监测、考务组织、评价研究和学习培训等项目经费的”。
行政考核策略大大推进了各县教育监测评价工作进程。有了这些考核指标,县级评价科室的工作直接得到县教育局的重视和支持,这样非常有利于评价员大张旗鼓地开展工作。这些指标都与我们年度工作重点相呼应,双管齐下,市、县联动,使得整个区域教育监测评价工作蓬勃发展。
三、测评机构干预策略
市、县两级质量监测工作都遇到过一些困难。由于各县没有相应的评价机构和专职人员,同一个监测项目,常常出现开会人员、培训人员、具体实施人员不一致,导致工作责任不明、衔接不顺、工作不规范等现象。
2014年温州市教育局采取行政干预策略,要求各县教育局成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领导小组,于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内设置相应的专业评估机构,并配置至少1名教育质量评价专职人员,享受县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中层待遇。在市教育局行政干预下,大部分县级教育局在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独立设置评价科,也有的将教科室改为科研与评价科,也有的直接设置县级质量监测中心。
在测评机构建设过程中,主动把评价室的工作职责和评价员专业要求与县(市、区)相关领导沟通,方便他们挑选合适人员。因为评价员工作要面对校长、分管校领导和学校中层,所以,教研室中层干部身份有利于评价员开展工作。也正因此,各县教育局都会慎重选调人员。目前,温州全市共有专兼职评价员23人,平均每县有两名评价员,通常1名专职和1名兼职。
四、队伍建设分层策略
核心团队的专业水准决定了区域的综合质量测评水平。温州市教育评估院核心团队建设策略主要有三:一是选调懂测量、懂评价、懂数据处理的专业人员;二是与专业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例如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以便我们的人员及时得到高水平的专业指导;三是把重要的测评工作立项成省市教科研课题,利用教科研的方式优化工作,这样不仅快速提高了专业能力,更让工作具有科学性。
县级评价员必须具备大型测评考务组织、网络阅卷数据采集、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综合测评报告撰写、反馈指导以及相关问卷编写等测评技能。然而,县级评价员基本为中途转行的,非常缺乏监测评价的专业素养。其中,考务组织和报告撰写是他们难度最大、压力最大、责任最大的部分。县级评价员队伍建设策略有四:一是尽量组织他们参加监测评价類专题培训;二是让他们具体模仿吸纳市级测评工作流程;三是鼓励他们阅读测评专业书籍;四是及时给予专业引领和技术指导。每次大规模测评之前,我们都要召开考务培训会,并把培训会的PPT、测评考务手册等分享给与会人员,以便他们改编使用。待市级监测报告撰写完毕后,举办“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培训班,指导他们撰写县级报告。
教育局行政领导、教研室负责人和校长对教育质量综合测评的正确理解程度,对测评工作的支持程度、对测评结果数据的有效应用,都会对综合测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把他们也看成评价队伍中重要成员,面向他们每年组织两期教育评价专题培训。
五、结果反馈一线策略
召开监测反馈会是质量监测最后一步工作,也是引导、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师训部门和学校基于数据发现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改进教育教学的第一步工作。也就是说,反馈会是质量监测工作价值发挥的开始,它必须高质量地承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价值,必须将千辛万苦的监测工作高度升华。
我们摸索出三种反馈策略:
一是全市集中式反馈。由市教育局主办,市评估院承办。议程有市级专家做监测反馈报告、县校两级典型发言和市局领导讲话。反馈报告主要内容以全市共性问题为主,兼带县级差异分析。参加会议人员主要有市局相关科室、市学科教研员师训员;各县教育局局长和分管副局长,义务教育科、体卫艺科(学生科)、督导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县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学科研训员和评价员,少数校长代表。与会人员四五百人,一線校长明显偏少。这种反馈侧重数据发布和行政干部培训。
二是分县报告式反馈。由市教育局主办,市评估院承办,各县教育局协办,市级人员分赴各县,每县半天时间。议程有市级专家反馈报告,市教育局领导讲话,区县教育局局长做会议总结。反馈报告主要内容以各县的个性问题为主,全市共性问题为辅;县教育局局长做简单的表态和任务布置。参加会议人员有县教育局领导、所有机关干部,县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人员,中小学正副校长等;有的县市区还有学校部分中层和教学骨干参加。会议内容垂直贯彻到学校层面,具有强烈的区域针对性。
三是分县协商式反馈。由市教育局主办,县教育局承办,市级人员分赴各县。会议议程分三块,先是各县自己做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后为市级专家做指导报告,再有市县教育局领导分别讲话。各县教育局要提前组织人员研究市、县两级监测报告和相关数据,形成本县个性化监测报告,报告内容要侧重原因分析和对策措施。各县要提前把PPT和报告文本提交上来给我们,让市县两级专家互动交流,各自改进现场报告内容,各有侧重。市级专家要基于全市总体和区县个性化差异,提出县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县区局长有半小时的时间报告,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谈本县宏观措施。
相比而言,分县协商式反馈会最实效,最接地气,最有后效。不仅促使县教育局研究监测数据,而且促使他们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还能督促县教育局从行政层面为教育教学改进护航。
六、评价试点学校培育策略
只有学校积极响应综合测评的理念,科学应用测评数据,优化学校文化与管理,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综合测评才有实践性意义。通过评价改革试点校培育策略,激发学校积极参与评价改革,发挥试点校 “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效应。
2015年温州市有36所首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校,2017年有52所第二批市级试点校。试点内容涉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学业成绩增值评价、测评数据分析和应用等领域。具体培育措施有课题式全程管理、专题专项培训、专家跟踪指导等。
在测评机构干预和推动下,各县纷纷创设县级评价改革试点校。目前,全市有县级评价改革试点校近百所,大部分县区有两批县级试点校,有两个县在全县推进小学生学科评价改革,平阳县还成为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县”。
【作者简介】
王旭东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估院质量评价科科长,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委员会(考试与评价)委员。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测评、教育大数据应用、小学学科评价改革和学校评估等。2016年,《“多层次多维度多功能”学业评价数据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研究》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年一次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