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好学校,教好学生,过好日子

2018-09-11鲁开发

云南教育·视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校长幼儿园学校

鲁开发

昌宁作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始终遵循“扶贫的动力在教育,扶贫的核心是扶志”这一规律,真正把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振兴教育上,切实把建好学校、教好学生、过好日子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走出了一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2016年12昌宁县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验收。

一、分类施策共建好学校,哪儿上学都一样

围绕“扬峰填谷、提升底线、保障基本”的要求,不断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让优质教育更优,薄弱学校提升,使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功能齐全、安全美观。

城乡学校一样美。坚持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为主线,以“校点调少、规模调大、队伍调优、质量调高”为目标,坚持新建学校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改扩建项目向标准化看齐的整体规划,做到建一校成一校、达标一校。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十二五”以来,通过向上争资、向外引资、县内增资、社会捐资等方式,筹集资金5.53亿元,实施教育项目535个,新建校舍32万平方米,排除危房16.7万平方米。二是优化校点布局。按照“需增则增、宜并则并、就近入学”的原则,出台《加快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实施意见》,“十二五”以来,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新增乡村幼儿园74所,中小学校比2010年减少25所,减少教学点20个。县城区域形成2所优质高中、2所优质初中、2所示范小学、2所示范幼儿园相互竞争、带动全县的发展格局,乡镇形成“两校一园”为主、三级教育并举的发展格局。三是建成教育园区。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北城教育园区,总投资11.64亿元,重点打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特殊教育5类7所优质学校,可容纳师生1.6万人。四是建好乡村学校。重点打造以思源实验学校为“龙头”的集中办学机制,使之在建设模式、管理方式、质量提升、发展理念上,示范带动全县中小学校。

校长教师“动”起来。持续深化“校长选聘制、教师竞聘制、绩效工资制”改革,在校长选聘、教师轮岗上着力,师资得到优化配置。一是选好“领头雁”。采取竞职演说、专业专试、考察测评的方式,每3年对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调整,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建立校长抓质量“四个一”和校长约谈等管理制度,对届满校长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全县所有校长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副校长参加过市级培训,村完小校长参加过县级培训。2015年以来,选派37名校长实行异地交流,交流面达70%。二是培养“引路人”。建立了培养、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特岗教师招考、县招小学教师、引进紧缺学科教师和定向招考等政策補充教师。“十二五”期间累计招聘教师1 024人,新招教师80%充实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教师流动调配实行考试调动,教师调到外系统或外县均通过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严控调动比例,确保队伍稳定。县财政每年拨付专项培训经费,通过国培、省培、继续教育培训、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安排教师培训。建立了教师“一天学习1小时,一周听评课2节,一月考核1次”的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日常管理。每年安排35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教师“教书育人考核激励”,调动了教师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活”起来。坚持把文化作为学校管理的灵魂,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茶文化、围棋文化、足球进校园活动,打造学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确定了“走出课堂、走进操场、走上舞台、走向大自然”的工作思路。茶文化、围棋文化进校园活动得到推广普及。地方民族文化成为校园“大课间”活动的重要内容,彝族的“左脚舞”、苗族的“打歌”、傣族的傣族舞遍及各学校,让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浸润和陶冶。

二、围绕立德树人建机制,教出一批好学生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项内容,引领各学校以生为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重点盯住两个关键,实现新突破。

盯住“教师”抓根本。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四类人:一是校长。要求校长树立“质量第一”的教学观,真正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来研究和落实,并做好教学服务工作,努力营造教师工作安心、学生学习开心、家长满意放心的校园环境。二是教师。严格落实县、乡财政安排的师训经费不低于在职在岗教师工资总额的2%,并列入预算、按时足额拨付;学校投入的师训经费不低于公用经费的5%,教育费附加投入师训经费不低于每年总额的5%。三是学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推行学生导师制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家长。建立健全家庭和学校协作的教育工作网络,让家长进学校,让教师进家庭,改善家校关系,让更多的家长了解教育和信任教育,以留住和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盯住“教研”提效率。树立“质量”效率意识,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一是打通科研“立交桥”。建成县教研室—乡镇中心完小—学校教科室—年级备课组四级教研网络。同时,分片区建立教研基地,根据学校分布,按照强效引领、城区优质资源学校分片帮教、相对连片、便于集中的原则,全县共建立6个中小学片区教研基地,分学段、分科目成立骨干教研组。二是搭建交流新空间。在片区内定期开展校际会课、片区联动、联片帮教活动,要求薄弱学校每学期必须派教师到优质学校和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在学校内,全县统一规定每周三下午开展校本研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骨干教研组定期将学案、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进行共享,提供全县中小学教师借鉴使用、研修学习。三是聚焦课堂转方式。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从2010年起,全面推行有效课堂教学,全县小学—初中—高中的质量链条初步形成。

三、聚焦扶贫攻坚打底子,过好日子有盼头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补短板。基础教育是教育脱贫的根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目前,昌宁县已实现幼儿园“一县一示范,一乡一中心”的目标,但普惠性幼儿园数量明显不足,与“一村一幼”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昌宁县将坚持有利于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办园、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安全入园、有利于乡镇街道分级管理办园、有利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园的原则,建优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好村级幼儿园,建强城区幼儿园。通过提供合理用地、减免租金、争取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通过培养、招录、转岗、支教等方式,不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我们计划依托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完成漭水镇明德村、明华村等18个村的“班改幼”,全县普惠性幼儿园达8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提前两年实现“双普”规划目标。统筹幼儿保教经费250万元,完成88所村级幼儿园办园条件提升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拔穷根。职业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金钥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是培训到户,技术帮扶促增收。通过“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定单式”培训,实现技术扶贫,让农民朋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有效益。2016年以來,共培训农村劳动力 1 3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占培训人员的72.2%,转移就业率达100%。二是辐射带动,产业帮扶促发展。2016年建成昌宁县果蔬、花卉及中草药新品种引种推广、科研和技术培训中心。三是定向培养,家庭收入多起来。2016年以来,先后向省内外输送职高毕业生518人。这些学生成功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有效带动家庭经济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的新引擎。

贫困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一是落实好惠民政策。“十二五”以来,先后发放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4 641人次,计139.2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419 377人次,计22 625.89万元;义务教育阶段特少民族学生补助2 857人次,计72.5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16 197人次,计1 891.45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资金9 700人次,计1 930.34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11 146人次,1 160.3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559 498套,计3 601.92万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 103人,计6 681.81万元;下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3 417.94万元,惠及学生198 083人。二是关心好特殊群体。县乡民政部门,每年对贫困家庭子女开展必要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县残联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年安排5%,用于特殊教育。全县所有完小以上学校都建有留守儿童之家,开通爱心电话,定期让孩子与在外打工的父母交流。学校老师包保到每位留守儿童,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三是开展好捐资助学。动员爱心企业、社会人士开展捐资助学。

猜你喜欢

校长幼儿园学校
爱“上”幼儿园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