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重振人心
2018-09-11雷望红
雷望红
网上一则有关安徽某县初中生“考不上高中,就去读师专”的消息不久前引发关注,直指当前乡村教师培养走向低劣化的问题。乡村教师招聘难、留不住,教师队伍得不到有效补充,一些地区不得不降低招聘和培养的门槛,这种现象不仅是在安徽,而是广泛存在于中西部省份。
除了乡村生活环境、教学条件等外在因素,这些问题还与当前乡村教育的结构变化有一定关系。
一是随着教育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学生外流严重,学生规模变小,学校缺乏人气和教学氛围。因为学生少,有些学校要开展运动会、儿童节等活动都难。学生缺乏比较和竞争,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老师上课时面对为数不多的几个孩子,缺乏互动和交流,难以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
二是有些家长不尊重老师,打击了乡村教师的积极性。出现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教育权力被束缚后不敢管学生了,一些教育任务向家庭转移,但一些农村家庭缺乏承接任务的能力,于是认为老师不负责;二是弱化考试后,城市因学生多还存在实质竞争,一些农村地区则不然,学生们在无比较无竞争的情况下容易不求上进,导致家长对学校和老师不满。
三是教师成长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弱化中小学考试后,乡村中小学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不对学生进行测评与排名,教师们无法确知教学成效,校长也难以调动教师教学与管理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使一些教师降低努力程度。
四是校长权力弱化与教师激励制度的无效运转。教师激励制度大约2009年开始执行,是将工资30%用于绩效考核,具体细则由各学校根据本校情况拟定。要想体现绩效考核的激励意义,就要有区分度,但这会损害部分老师的利益,招致不满。随着有关学校教学行为和校长权力使用的规定愈发严格,校长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不敢得罪老师,生怕被穿小鞋,结果绩效分配基本没区分度。做好做赖一个样,教师们容易丧失积极性。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出现问题,与工资待遇等关系有多大?对这个问题,社会上一直有不小误解。事实上,乡村教师工资近几年涨幅很大,在当地行业中甚至处于较高水平。笔者在一些发达地区调研,发现当地教师待遇已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但城乡教育的差距却比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大。
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投入只是一个方面,绝非核心。当前乡村教师队伍的问题,也不只是提高待遇就能解决的。当前,乡村教师真正压抑的地方,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在教学管理中丧失了教育教学的主体性和权威性。
因此,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关键,是要重振人心,重建学校的权威性,重塑教师的主体性。而重振人心,要先重振家长之心,防止有些家长干预学校教学与管理,用自身理念和利益绑架学校教育。还要重振社会之心,避免以偏概全地评价教师队伍,一个老师出问题不代表整个教师队伍都有问题,其实大多数教师都爱岗敬业、努力从教。客观评价并理解教师的付出,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在此基础上,才能重振教师之心,点燃他们的教育激情,使其回归教育本位,在教学管理中获得成就感。具体来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重新整合学校和教师资源,在乡村建立规模学校。2003年左右的撤点并校引发一些批评,当时一些地区条件还不成熟,学生交通、食宿等问题都未解决。现在问题逐步解决,合理的撤点并校也应执行起来。大量教学点的存在,尤其有些规模太小,浪费了教师和经济资源,也影响了学生正常发展。根据地方实际,集中资源建设一所或几所学校,往往能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
二是重新建立教师竞争与激励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不完全依据分数,但也不能完全不看分数和排名。建立竞争和激励体系,一方面要注重以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教学效果相关,另一方面也要赋予校长一定的权力和空间,使其能够根据学校和教师特点安顿教师,让他们在学校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融入的温暖。
三是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不少学校领导反映,师范生比非师范生的质量明显高很多,因为他们本身对教师职业有期待,入校入职后心理相对安定,教育教学上更具探索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一是要在大学中扩大师范生的招生比例,二是提升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要与地方教学实际和地区教师特点紧密结合,不能徒有理念没有土壤。
对中西部一些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来说,首先还是要保质量,为了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任务,而通过师专等计划拉低质量而保数量,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加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