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芜存精,克己从真—义乌缸窑村首开区方案设计
2018-09-11李毅
李毅
1 场地格局Site pattern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缸窑村始于北宋,曾因制缸业的兴旺发达而闻名于义乌江流域。村内至今尚有义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2座龙窑。围绕古龙窑,则分布着当地明清建筑群、古老的缸泥瓦房、运送陶器的古道以及古树笼罩的狭长小巷。陶业生产与田园生活叠加,时代更迭与文化的积淀,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窑村形态。
2015年,以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为契机,我们在《缸窑村保护和利用概念规划》中探讨了缸窑村建设发展方向,确立了“让乡村复归质朴,让文化与产业振兴”的核心理念和终极目标,并依托义乌国际商贸的优势,提出“缸窑国际陶艺村”的全新定位。
缸窑村首开区的建设即是规划实施和村落振兴的第一步。按规划,首开区需承担村口形象和陶器烧制体验两重功能。从场地现状条件来看,坟地残垣和破败厂棚的杂芜景象下掩盖着不少特色资源,古树、坑塘、秀林以及一座建于清末的90m长窑(仍具备烧制功能)等,都具有保留利用价值。另外,现场东高西低的地形作为修建龙窑的理想场地,独具窑村特色。于此,我们认为方案理念应是去芜存精,让这些源自场地历史价值的要素来彰显场所精神,同时结合最朴素的设计语言使乡村景观回到最本真的一面。
2 村口Entrance of the village
3 村口路亭·Roadside pavilion of village
源自陶业生产的场地结构
由史料记载和村民描述可知,现状长窑西侧的荒地原为松林,那是窑烧的燃料来源之一;长窑东侧的厂棚曾是制作和存放陶器的场所,窑边上的古树则为窑烧历史的见证,所以看似破败荒芜的场地实则是与陶业生产相关的有机体。我们要做的就是再现这种生产型格局,“一心两翼”的场地格局即由此而出:以龙窑为核心,其西为自然林地,其东为烧制体验区域,以此奠定总体平面格局。
富有体验趣味的村口景观
由于村落膨胀式发展,传统意义的村口已然不见。为重塑具有乡土趣味的村口形象,规划将村口调整至村落北面。我们利用这里的资源基础,通过路线设计和空间引导,让龙窑成为视觉核心和村落标志。在一条缸片铺就的小路上,田园、疏林、水塘、景亭逐一展开,进入村门后,主体村落即呈现在眼前。整个序列独具体验性,充满了意蕴悠长的乡土生态趣味。
展现场地精魂的窑烧空间
龙窑复烧是开启缸窑文化振兴的第一步。梳理杂芜后,核心要素龙窑、古树及水塔被置于中心位置,配套实施围绕其展开,形成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文化地标。场地空间尺度与传统生产规模相适应,场所布局则结合烧制流程要求进行设计,兼顾游赏体验需求。建成后的烧制区成为一处真正具有生产功能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场地,而非形式上的文化表演舞台。
散发窑村气息的材料语言
首开区整体效果的呈现,除了空间和景物的组织,还依赖于乡土材料语言的表现:构筑物屋面由窑烧的陶瓦和小青瓦混铺而成,与村落内的古建筑屋面风格统一,具有鲜明的窑村风格。村内遗留下来的破缸碎瓦,被用作游赏道路铺装,在足下被感知。挡墙则由陶罐和小块径的石头垒砌而成,与自然山林融为一体……这些缸窑特有材料的运用,让场所呈现出一种近乎自然天成的乡土趣味和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4 村口雪景Snow landscape of the village entrance
5 从路亭看龙窑View from the roadside pavilion to the Dragon Kiln
6 缸片铺装Paving of debris
7 龙窑复烧,装胚进窑Drangon Kiln resintering, putting embryo into kiln
8 龙窑复烧,装胚进窑Drangon Kiln resintering, putting embryo into kiln
9 窑烧空间Space of Yaoshao (kilning)
10 窑烧区中秋晚会Mid-Autumn Festival gala in Yaoshao (kilning) area
平淡天真、质朴娴静,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特有气质。在首开区设计中,我们克制了设计师自身的表现欲望,将场地自身资源作为表现主体,以历史一般时期缸窑的产业与经济条件作为场地空间尺度和材料规格控制的标准,实现了令乡村复归质朴的第一步。
2017年秋,首开区建成后,龙窑重新点火,再现了延续千年的传统烧制技艺,也燃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龙窑再度成为缸窑村的精神文化地标,缸窑村文化与产业振兴的步伐亦由此迈开。
项目信息:
业主方:义乌市义亭镇政府
项目面积:3.7hm2
设计时间:2017年
施工完成时间:2017年秋
设计师:郑捷、李毅、赵思霓、王佐品、余先锋、侯晓青、李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