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从化亚髻山角闪正长岩体的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浅析

2018-09-11叶升明

西部探矿工程 2018年9期
关键词:白垩锆石矿物

何 翔,李 锐,叶升明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

前人对于亚髻山角闪正长岩岩体的调查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为广东省内唯一一处出露角闪正长岩体,由于其对晚古生代华南大地构造环境、演变的重要意义[2-6],对该岩体的研究方兴未艾[7-13],至2018[14]年仍见诸报端,测试手段不断更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本文在认真学习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区内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所见所得,以希丰富、补充该岩体的资料、数据,促进对其研究的加深。

1 岩石学特征

杂岩体主要岩性为角闪正长岩,次为浅灰白色霞石方钠石角闪正长岩,具体见图1。岩石具似斑状结构,基质具半自形粒状结构,根据基质粒度又可分为粗、中和细3种结构,以中粒斑状为主,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含量约5%~10%,大小不等,一般大于8mm以上。霞石方钠石角闪正长岩主要见于西部亚髻山一带,由钾长石65%~90%,角闪石5%~20%,方钠石2%~15%,黑云母1%~2%,霞石1%~7%,霓石0%~<1%组成,粒度2~8mm不等;角闪正长岩主要见于东部,以中粒结构为主,由钾长石75%~80%,钠长石15%~20%,角闪石2%~3%,黑云母1%~2%,石英1%~2%组成,粒度2~5mm。

2 矿物学特征

岩石中钾长石为微纹长石,具条纹连晶构造,常具板柱状长柱状自形—半自形晶体,部分晶体具定向或半定向排列,构成似粗面结构,暗色矿物分布较均匀,角闪石、黑云母、霓石常共生在一起,其中角闪石呈柱状体,具菱形和六边形切面,Ng′——蓝灰、蓝绿或褐绿色,Nm′——绿色,Np′——淡草绿色、蓝绿色,Ng∧C=25°(最大),2V(-)光轴角偏小,可能属含钠、铁角闪石。黑云母具厚板状自形、半自形晶,Ng——黑褐、深褐色,Nm——褐色,Np——淡黄色,方钠石为均质体,N小于1.540,无色透明,常蚀变为沸石类矿物,霓石呈绿色,Ng′——浅黄草绿色,Np′——草绿色,Ng′∧C≈0°,负延性。新鲜霞石较少见,常蚀变为沸石类矿物和绢云母—白云母,使其表面污浊不清,与方钠石蚀变而成的沸石类矿物明显不同,个别可见一级灰干涉色。

岩石副矿物总量较高,达6309.04×10-6,副矿物种类较少,共出现14种,主要由磁铁矿(占总量90%以上)、磷灰石、萤石、锆石、独居石和绿帘石组成,属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组合类型。以出现较多含挥发份矿物萤石为特征,除独居石外,未见其他含稀土、稀有元素的副矿物。锆石晶形较简单,以{110}柱面发育、{100}不发育、{111}锥面发育的复四方柱状双锥体为主,个体较粗大,长宽比较小,一般为1.5~2,并出现微量近等轴状的简单双锥体锆石。

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从霞石正长岩至角闪正长岩,SiO2、TiO2、MgO含量趋于增加,K2O含量无变化,其他氧化物含量均趋于降低。标准矿物以出现铁橄榄石(Fa)、镁橄榄石(Fo)及霞石(Ne)过渡为不出现该类矿物。σ值趋于降低,DI及ALI趋于升高,Na2O/K2O比值从大于1至小于1。前者属硅酸不饱和、铝过饱和的钠质碱性(中等大西洋型)岩石类型,后者属硅酸弱过饱和、铝正常—过饱和的钾质碱性(弱地中海型)岩石类型。在硅碱图中落入似长石正长岩及正长岩区(图2),与镜下鉴定一致。

图2 亚髻山角闪正长岩体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

从霞石正长岩(西部)至角闪正长岩(东部),W、Mo、Bi、Pb、Zn、Cr、Ni、Li、Rb含量及Rb/Sr、Sr/Ba比值趋于降低,其中Cr含量最为明显,其他元素Sn、Cu、Co、V、Be、Sr、Ba及K/Rb比值趋于升高,其中Ba最为明显,升高10余倍。

稀土元素含量从西向东趋于增加(表Ⅱ-31),平均为303.59×10-6,略高于世界花岗岩平均值,轻稀土富集较明显,富集程度略趋降低,铕负异常趋于减弱,在标准化分布型式上为轻稀土部分向右陡倾斜,重稀土部分则较平缓的向右缓倾斜的曲线(图3)。

图3 碱性岩体大地构造环境Th/Hf-Ta/Hf判别图

霞石正长岩的δ18O值在(+10.3~+10.7)×10-3,属高δ18O花岗岩[15]。锆石U-Pb平均年龄为141.0Ma±1.9Ma(MSWD=1.6),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

4 构造环境分析

前人认为岩体形成的岩压力大于1000MPa,深度大于40km,成岩温度大致接近800℃。在岩体的大地构造环境Th/Hf-Ta/Hf图解(图3)中,样品投点在Ⅳ2陆内裂谷碱性玄武岩区与Ⅳ3为大陆拉张带(或初始裂谷)玄武岩区界线附近,表明岩体形成于拉张环境,与包志伟等[8]及苏扣林等[13-14]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苏扣林等[14]通过霞石正长岩的R1-R2图解证明岩体形成于造山晚期或非造山区构造环境。

5 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前人认为[3-5],在晚中生代,区域上主要受太平洋构造域影响,呈北西向的俯冲—后撤,形成了北东向的岩浆岩带。据地面调查发现,主要在角闪正长岩体及岩体北侧的花岗岩体均呈东西向分布,与区域重力异常和航磁资料所推测的佛冈—丰良潜伏基底断裂的位置相符,说明了角闪正长岩体的形成与佛冈—丰良断裂的活动有关,反之也说明了在早白垩世佛冈—丰良断裂存在活动,根据岩浆岩的分布特征,可能为南北向的拉张作用。在角闪正长岩体正东方向的龙门左潭出露有龙门左潭喷发盆地[15],形成时代上同属早白垩世,也说明了在早白垩世区域上主要受南北向的拉张应力影响。据黄孔文[16],在佛冈岩体北缘发育晚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主要为93Ma~104Ma,岩性主要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岩闪长岩,大多呈北东向展布,说明主要构造应力方向为北西向。对佛冈岩体南缘的地形地貌分析发现,沟谷主要呈北东向,而山峰、山顶则大多呈东西向,表现为北东向切割东西向的形式,也说明区域上先接受南北向构造应力影响,而后才是北西向应力作用影响,由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区域上主要构造应力方向发生了改变,对华南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变具参考价值。

前文已经指出,岩体形成于造山晚期或非造山区的伸展拉张构造环境,说明岩体是在早白垩世由于伸展拉张形成的。刘昌实等[9-10],李宏卫等[12]指出岩浆物质来源为地幔,向上侵位过程中混染地壳物质成分。

从上述可见,晚白垩世,太平洋板块的继续俯冲—后撤,导致区域上形成伸展拉张构造环境,地幔岩浆沿佛冈—丰良断裂附近上侵,上侵的过程中发生物质的交换与分异,形成了亚髻山(霞石)角闪正长岩体,岩体的形成主要与沿佛冈—丰良断裂有关,与新丰—恩平断裂关系较小。在太平洋板块往南西继续俯冲—后撤的构造背景下,该区域上,由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存在一个主要构造应力转换的过程。

6 结论

(1)亚髻山(霞石)角闪正长岩体,岩石具有富碱、高铝、SiO2不饱和—弱饱和等特征,锆石U-Pb年龄为141.0Ma±1.9Ma,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形成于非造山环境。

(2)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为角闪正长岩体形成的提供了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早白垩世南北向的构造应力与佛冈—丰良断裂的活动导致了岩体的形成,控岩构造的方向在早白垩世从东西向逐渐转变为北东向。

猜你喜欢

白垩锆石矿物
锆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地质应用
微量元素在鹤岗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煤泥水中煤与不同矿物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俄成功试射“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锆石 谁说我是假宝石
对我国矿物加工工程技术的研究
基于NAIRS和PCA-SVM算法快速鉴别4种含铁矿物药
治白垩病良方
我对白垩病的观察
白垩病的防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