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懋华: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 推动广东荔枝产业创新发展
2018-09-11汪懋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发展。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产出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2016年,粮食人均占有量445 kg,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蔬菜人均占有量570 kg,水果人均占有量205 kg,禽蛋人均占有量是美国和欧盟的近两倍;肉类、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基本接近美国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发展方式粗放、总体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更新观念、科学谋划发展的新思路。
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农业是短腿,农村是短板
“十三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4篇首先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纲要》专栏6提出要实施8项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节水农业、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到,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靠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2017年9月末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要让生态环保成为现代农业的明显标志,让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并推出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三不”: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两零”: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一全”:秸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意见》还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任务提出了要求:优化农业主体功能空间布局、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管控、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产地环境保护治理等。《意见》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安排: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的防控机制;建立绿色农业的标准体系;完善农业生态的补贴制度;建立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等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意见》还构建了适应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生态监测预警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农业补贴制度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法律体系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造就一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2017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目标: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今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广东荔枝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我国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产业:以香蕉、荔枝、龙眼、菠萝四类为大宗。主要产地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五省。五省的荔枝+菠萝的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7.7%。
广东省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生产第一大省,广东省的荔枝+菠萝的总产量占五省合计总产的51.4%,具有明显的特色和品牌优势。
广东省具备良好的荔枝龙眼产业发展与技术研究基础。1982年就成立了广东省荔枝科技协作组。1996年基于龙眼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更名为广东省荔枝龙眼科技协作组,成为集全省荔枝、龙眼科研、教学、生产,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众性科技组织。2002年,经挂靠的省园艺学会同意再次更名为广东省荔枝龙眼科技协会。30多年来,广东荔枝、龙眼学界广大科技人员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对荔枝龙眼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生化、裁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等研究成果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在广大果农中积极开展科技普及工作,为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动荔枝龙眼产业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我国热作果树产业整体水平仍待提升,需要着力研究产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做强、做优广东荔枝龙眼产业是促进热带、南亚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区域内广大农民的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热区扶贫攻坚任务较重。加快广东荔枝龙眼产业发展,可加快广东热区生态、资源、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发展广东荔枝龙眼产业是满足消费升级的内在要求。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等产品具有风味独特、功能多样、产品多元等特点,通过加快广东荔枝龙眼产业发展,做强做优这一特色产业,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总的来说,我国热带作物产业起步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产业整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优良品种和适宜深加工品种不够丰富,熟期过于集中、现在产品尚不能适应消费市场经济快速变化和多样化的需求。首先,生产机械化、保鲜贮运、精深加工与装备创新水平明显滞后。其次,生产经营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生产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经营规模偏小,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总体滞后,“互联网+”、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推广不足。第三,一二三产业整合深度不够,精深加工、仓贮、保鲜、包装、物流贸易等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最近农业农村部通过《关于加快品牌强农的意见》,要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使之成为特色农业的“地域名片”。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点,以品牌为纽带对接产需,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
做强、做优广东荔枝龙眼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当前,部分区域广大农民的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扶贫攻坚任务较重。加快广东荔枝龙眼产业发展,可加快区域生态、资源、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引入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嫁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支持农业的产业转型,为传统种植业、农业赋能,让农业更智慧、更智能、更绿色,从而打造出现代化农业的形态,以产业兴旺为突破口,加快把乡村振兴总目标、总要求变为乡村发展的现实图景。
我国农业与食品安全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消费方式显著变化,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食物的消费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吃得饱,而是逐步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
2014年2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纲要立足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绘制出至2020年我国食物营养与发展的新蓝图。《纲要》明确提出要从食物生产、食品加工业、食物消费、营养摄取、营养性疾病控制等五个方面作为食品与营养方面的发展目标。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发展纲要》。《纲要》提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要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6.34岁,2016年达到了76.5岁,而2017年则达到了76.7岁,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纲要》提出: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等。《纲要》提出:要全面推出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食物源基本来自农畜产品。中央明确提出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限目标,这就与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直接相关。农产食品品质安全保障问题,首先是“产”出来的,然后是“管”出来的,“产”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处理、储藏、运输的全过程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管”应该是涉及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监管手段,包括过程信息高效获取技术、相关生物仪器与信息监测平台装备研发、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运作服务机制等。食品绿色生产、加工、安全保障及居民健康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在食品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食品产业也不断暴露出一些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营养流失安全等。
提升农业与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协同创新机制。农业与农产食品绿色生产、加工产业技术水平、品质安全保障与居民健康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农产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但产业技术水平整体仍然不高,特别表现在能耗、污染、自由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协同创新,抓住食品产业的主要问题,把健康做为食品的核心基础,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对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传统食品现代化制造研发平台;现代食品绿色与健康加工研究平台;食品储藏、运输和现代物流研究平台;食物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平台;食品安全高效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平台等。
把握信息经济推动产业变革新趋势
2016年7月27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发布。《纲要》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纲要》提出,要到2020年,信息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2025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得到及时应用,根本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纲要》第21条指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纲要》第22条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快速更新换代。5G是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它带来的将不仅是网速的提升,毫秒级的时延和每平方公里百万个连接等,而是真正实现万物互联和数据大容量实时传输的时代。日前国际标准组织公布:首个版本5G的国际标准于2018年6月正式发布,中国已提出2020年实现5G网络商用目标。
“感、移、云、大”成为信息技术新时代的特征。“感”是指感知系统,“移”是指移动互联网,“云”是指云计算,“大”是指大数据。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正在驱动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快速成长。软件正在重构生产模式、组织体系、资源配置方式、孕育新的产品生态。当前,无处不在的软件世界,正开启着信息经济的新模式。
互联网已逐步成为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本设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中国积极融入了世界互联网大潮。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信息化的发展是从数字化开始,逐步向网络化、泛在化、智慧化、智能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宽带和移动宽带、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地球、泛在计算、智能物理系统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充分反应了信息与通讯技术其及应用,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正在向高端发展。
推动智慧园艺产业体系创新发展
近几年来,“智慧”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众多领域,如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保障、智慧农业……这首先要提到2008年末,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IBM公司提出的建设智慧地球的概念:更透彻地感知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慧化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已被列入中国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工程。
智慧农业发展需要农业装备技术创新支撑。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适应农业规模化、精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进展。需要推进农业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推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技术发展。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产品,包括作业装备技术状态远程诊断和风险预警技术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基于信息数据和智慧,管理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健康发展。
智慧农业发展对空间定位、导航、测绘技术提出更高的需求。农田信息获取定位测量技术:农田空间分布土、水、气,苗情、植保、产品信息定位获取技术;车载信息获取定位导航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支持技术;农田信息获取基础设施定位优化布局。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拖拉机、农业机械农田作业自动精准导航,引导动力机械精准作业、不伤苗,按设计的标准路线行驶。支持夜间作业,减少驾驶员劳动强度。支持农产品供应链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导航;支持农业机械跨区服务作业调度与优化转移路径导航。实施农田土地平整控制需要高精度的CORS系统支持。农业资源环境测绘环境技术:支持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农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与优化集体用地管理;农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验收、农业技术推广财政补贴面积监测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承包耕地面积精准测量与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精准测量技术……
我国北斗导航技术快速发展。1994年正式启动的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明确了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2000-2003建成三颗实验卫星组成北斗实验系统;第二步,至2012年,建成覆盖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北斗覆盖能力已如期实现(需要14颗卫星在轨运行);第三步,至2020年,形成北斗全球覆盖能力(需要35颗以上卫星在轨运行)。至2015年末,已有20颗卫星在轨运行。
跟踪人工智能2.0发展态势,积极推动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发展。数据显示人工智能一词媒体的关注度,2016年比2015年增长632%,重视信息科技与AI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潘云鹤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周围出现了互联网、超级计算机、云计算、搜索引擎,以及由这些设备传输出来的大数据。对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已出现;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已经萌芽;人体一机化的混合智能越来越多地出现;听觉嗅觉、味觉之间跨媒体推理已经兴起;无人系统将快速发展。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点方向是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和自助智能系统,并优先在各重要行业推动应用创新研究。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农业应用发展研究机遇。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要关注农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泛在化-智能化和进一步推进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创新研究;但“十三五”还要着力优先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与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腿短板为主线,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发展智慧农业做起;要总结过去30多年来国际国内农业应用AI的发展经验,正确把握世界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与产业变革趋势,组织推动AI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要注意AI农业应用创新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对人工智能发展热潮要有冷思考。当前AI整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有模拟、延伸和扩大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苦练基本功,研究行业具有类人工智能的核心机器。在顶层设计方面优先制定AI在农业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应用创新研究规划。推进AI农业领域产业应用研究,要有高质量的大数据基础,模拟人脑智慧的先进算法,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与高水准计算平台支撑,坚持站高、看远、想深、谋实的科学精神。正确理解AI技术的本质,避免把“智能”这一科学名词当做形容词乱用。
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认真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要突出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本文根据国际荔枝产业大会现场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