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香壤塘
——记游仙区援藏教师宋静
2018-09-11唐黄鸿,任黎
宋静(中)在指导藏区教师工作
“藏区也有女干部,她们能干事,我也能。”一心想为藏区教育事业做点事的游仙区教育技术装备站副站长宋静,三番五次请求援藏。由于壤塘条件艰苦,游仙区教体局领导起初拒绝了她的援藏申请。一次次遭到拒绝,但她却一次次坚持,最终,局领导拗不过她,在征求她家人意见后,同意了她援藏的请求。
2017年8月,宋静赴壤塘开展援藏工作,担任壤塘县教育技术装备站副站长,负责全县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牢记使命,彰显格桑花本色
刚到壤塘的时候,宋静完全不适应。这里不仅气候干燥,早晚还有巨大的温差,出门要穿羽绒服、戴遮阳帽、涂防晒霜。她刚到援藏队就领到一件生活必备品——塑料大桶,这是在缺水时,能从几百米外最低洼的水管接水,再提到房间备用的“神器”。对于宋静来说,洗澡更是“奢侈”,只能一周洗一次,因为没准洗着洗着就会停水停电。
因饮食习惯不同,嘴唇开裂、流鼻血、皮肤瘙痒成了家常便饭,还有高原缺氧所带来的气急、头痛,让宋静经常失眠,睡眠严重不足。失眠时,在她脑海中最常浮现的便是年迈多病的父母,一人挑起家庭重担的丈夫和年纪尚小的孩子。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快乐援藏、建功壤塘”,宋静把壤塘当成了第二故乡,始终发扬“特别能适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勇于奉献,树立了游仙区援藏教师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壤塘县学校师生的一致赞誉,获得了壤塘县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教育器材管理工作需要经常下乡,宋静平均一个月要去两所乡镇学校,最远的上杜柯小学距县城有90公里,运气好能搭个顺风车,运气不好只得在中途下车,独自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徒步几个小时才能抵达。指导完学校做好器材管理工作后已是深夜,顾不上点火炉,疲惫的宋静只能躺在临时搭建的地铺上,在寒气中入睡。
最难忍受的是乡愁来袭。每到深夜,想到孩子、丈夫、父母,听着窗外深山传来的狼、狗的叫声,宋静只有把头埋进被窝里流泪。在援藏日志中,她写下这样一首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壤塘乡里行,夜深床前灯;风一更,雪一更,犬吠狼嚎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情系孩子,打造关爱平台
宋静知道,要想真正提高当地教学水平、促进教育长远发展,必须留下比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优秀的校本教材和校本练习。
为提高当地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宋静联系绵阳市教科所、游仙区教研室,组织专家在壤塘办培训班,全面提升壤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在导思想、带业务、传作风方面起到传帮带作用。同时,她联系绵阳市教育局、游仙区教育局,为壤塘县每个学校找了一个对口帮扶援建学校,加大了与当地教师的交流,提高藏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带动学校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宋静还担任了壤塘教育的义务宣传员。全程录像拍摄、制作宣传版面、接待来访媒体、摄影撰稿兼顾,同时,她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壤塘“绵阳班”贫困学生捐资助学,贡献绵薄之力。
临别的时候,宋静说:“在这里,我很幸福。我来过,我活过,我努力过,我精彩过,我的汗水曾让壤塘的土地滋润,我的人生曾和壤塘人民一起度过,我的热血在壤塘流淌,我的梦想在壤塘实现。回去后,我依然会牵挂着壤塘,只要需要,我仍然要来。”
(本栏作者:绵阳市游仙区委组织部 唐黄鸿 任黎)
(本栏责编: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