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问题导向 发展导向 目标导向着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2018-09-11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立足工业经济主战场,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着眼于解决产业结构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现实难题,开展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按照“一强两优三变革”总体思路(即围绕“制造强省”战略目标,着力塑造产业结构优、空间布局优的“两优”发展格局,强力推动工业经济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着力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和“干优支强、五区协同”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引领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先进制造强省。
聚焦“产业体系不优”着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针对我省产业体系不优、产业初级化特征明显的发展现状,立足存量优化提升,抢占增量培育先机,推动构建层次更高级、结构更优化的“5+1”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立足存量优化提升,打造五大万亿产业。针对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支撑,制定实施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先进材料五大万亿产业培育方案,力争经过五年努力,五大支柱产业规模分别突破1.7万亿、1.4万亿、1.2万亿、1.1万亿、1万亿。
二是抢占增量培育先机,新兴未来双产齐驱。研究制定全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培育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5G等新兴产业,提前布局量子通信、储氢储能等未来产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力争到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超25%。
三是发挥优势再造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加快工业品牌培育。制定实施“川酒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白酒产业主营收入达到3800亿元。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竹产品精深加工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22年实现总产值300亿元。
四是抓住产业变革机遇,抢占数字经济塔尖。夯实基础网络能力建设,构建“一廊一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成德绵眉大数据产业走廊、泸州大数据产业重点区域,出台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2万亿元,总量占比位居全国前列。
聚焦“市场机制不活”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
我省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龙头企业偏少、民营经济不活、创新能力偏弱等方面。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做强龙头领军企业。实施“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到2022年,力争培育百亿龙头企业60户,其中500亿元至1000亿元的企业达到15户、10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户;培育世界500强企业1家、中国企业500强10家。
二是梯度培育中小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扶壮培优一批专业化水平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单项冠军企业培训行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力度。
三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全面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健康的企业成长环境。力争到2022年,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6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超15家企业。
四是加强企业主体创新。研究制定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的指导意见,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力争到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施产业公共创新载体建设计划,推进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优选实施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
聚焦“协调发展不足”着力塑造“干优支强”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针对全省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贯彻“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结合“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构建“干优支强、五区协同”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打造五区协同的区域产业版图。加快打造以成都建设高标准的国家示范区为“主干”引领,以环成都经济圈、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大经济区为“支点”支撑的“一干多支”现代产业版图。
二是绘制各具特色的市州产业蓝图。按照“规划引领、生态把关、差异化支持”的思路,聚焦五大支柱产业,深挖各市(州)的比较优势,准确定位产业门类、重点领域。
三是奋力推动产业园区“二次创业”。深入实施全省产业园区创新改革发展规划,按照“一县一园区、园区有特色”的原则,编制园区主导产业指导目录,实施园区高质量阶梯成长计划,出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发展实施意见。力争到2020年,全省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8万亿元,建成超2000亿园区4个,超1000亿园区10个。
四是务实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特点,打造一批工业强县、信息化强县。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支持县级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提档升级,推进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区)创建,力争到2022年创建50个GDP过300亿元的工业强县,其中30个县GDP达500亿元。
聚焦“开放程度不深”着力打造“四川制造”开放合作新优势
扩大开放合作最重要的是对接先进生产力。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突出与发达地区对标,对接先进生产力、对标国际经贸规则,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产业开放新格局。
一是大力推进开放合作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好自贸区开放合作载体作用,用好西博会、科博会等国家级展会以及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海科会等平台,深化在产业、创新等领域的开放合作。
二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省”。制定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国际产能合作工作方案,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四川制造”产品出口、对外投资、产能合作“三位一体”协同。力争到2020年推进50个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落实落地。
三是加速引进填补产业缺口短板。主动对接国家开放政策,着力引进一批引领性、支撑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围绕重点企业、产业、区域,实施产业集群配套型、补缺扶弱强链型、关联企业集聚型招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是推动区域产业合作。推动完善泛珠区域制造业产业协作体系,推进泸州高新区建设泛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试点,支持广安等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创建产业转移合作国家新型产业化示范基地。强化川桂战略合作,深化川渝合作、川黔产业合作。力争到2022年,区域间产业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在2017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5%。
下一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将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第一阶段活动基础上,积极总结经验,强化成果运用,将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融入第二阶段的活动中,科学谋划工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