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古集沙一段油藏提高开发效益研究
2018-09-10董庆生
董庆生
摘要:卫古沙一段油藏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是卫城构造向北东方向延伸的一个部分,为中渗复杂断块砂岩油藏,藏储层物性好,储层单一,分布面积大,由于前期强注强采,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本文通过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精细研究,深化剩余油认识,明确油气富集规律,提出合理开发对策,应用后油藏开发效益明显改善。
关键词:东濮凹陷;卫城构造;隔夹层
一、油藏概况
卫古沙一段油藏位于卫城构造北部,主要包括云2块、云2沙一中、明10块及卫18块,属于浅层中渗油藏。含油面积5.4km2,生产层段沙一段,地质储量303x10t,可采储量70.3x10t,采收率23.2%。储层层系单一,边水能量充足,主要以水平井开发为主,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
二、研究内容
(一)沉积相研究
卫古沙一段为三角洲相沉积。根据各微相标准,以单井相分析结果为基础,将断块区分为水下分流河道(SH)、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侧翼(Q)、远砂坝或席状砂(Y)、泥滩(M)四种微相。卫古沙一中砂体以远砂为主,砂体单一,厚度小,一般1-2m,储层由北向南逐渐减薄,直至尖灭。卫古沙一下砂体以河道砂为主,多为带状、扇状,油层单一、油层厚度10-15m,主要分布在云2块。
(二)隔夹层研究
夹层主要指储集层内部能够对油气的流动、运移或聚集产生作用的不渗透或低渗透条带,也可认为是厚储层内部的物性变化带。夹层位于储层内部,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夹层改变平面上的水流方向并阻止垂向上水的流动,是影响厚砂层内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夹层是油田后期开发的关键性技术,夹层的研究为空间剩余油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剩余油的挖潜指明方向。沙一下云2块为厚油层水平井开发,目前处于高含水期,隔夹层的研究对油田的后期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云2块沙一下主要是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砂体以正正韵律为主,自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渗透率由大变小。由于研究区沙一下无取心资料,通过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来全面的了解隔夹层是十分困难的,而油藏全区的测井资料却十分普遍,因此根据测井曲线特征来识别隔夹层更具有普遍意义。本次用于识别层内夹层的测井曲线组合为:微电极ML1和ML2、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声波时差AC及井径差d。根据不同类型夹层测井响应特征,发现研究区韵律层内主要发育了泥质夹层。
通过测井综合解释成果,研究区各小层内的夹层发育情况各异,连通性也不是很好,沙一下各小层在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域,夹层厚度明显较薄,一般<0.15m;在水下分流次河道好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夹层明显发育,厚度一般为0.2-2.2m;在远砂微相带内,夹层逐渐过渡为隔夹层,厚度一般为2.0-5.Om。
(三)剩余油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注水开发油田潜力分析及挖潜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研究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地下油水的运动规律来研究剩余油在纵向和平面的分布,为油藏的挖潜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卫古沙一段油藏通过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明确了地下油水分布规律,其中沙一中储量丰度特低,主要是依靠水平井开发,采出程度仅为5%,动用程度22.4%。造成沙一中水驱动用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边水活跃、单层突进严重。沙一下由于边水作用,地层能量充足,沙一下采出程度高,平均26.9%,动用程度52.2%,沙一下2、3、4小层的水驱控制、动用程度和采出程度均相对较高。
三、应用情况
以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研究为基础,立足现有注采井网,平面上通过侧钻、大修、补孔、恢复等工藝完善注采井网,纵向上实施挤堵、分注等措施,有效动用潜力层,提高油藏水驱动用程度,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该项目共实施工作量26口,日增油能力75t,当年累增油8886t。其中侧钻井2口,日增油能力18.2t,当年累增油1368t,实施油井措施14井次,日增油能力48.8t,累增油6907t。实施水井措施7井次,见效累增油6llt。
通过精细油藏研究与综合挖潜,卫古沙一段油藏开发效果明显得到改善,一类层井网进一步完善,二、三类层动用程度不断提高,剩余油潜力得到充分动用,降低了低无效产液量,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区块水驱控制、水驱动用程度不断提高,两个递减大幅度减缓。共投入费用920万元,创产值2243万元,投入产出比1:2.44,效益显著,对同类型油藏开发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四、结论与认识
(一)夹层是油田后期开发的关键性技术,夹层的研究为空间剩余油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剩余油的挖潜指明方向。
(二)卫古沙一段油藏采出程度较低,下步可在剩余油富集区利用低效井侧钻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