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2018-09-10胡军伟
胡军伟
摘要:2015年9月,北京市属高校开始迎接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项目,我院首次开展贯通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贯通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加强贯通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贯通培养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手段,更是科学评估高校新生入学适应的一项必要措施。
为准确把握我院贯通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根据新生心理发展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对我院新生进行了全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并根据普查结果,对筛选出的18名学生进行了约谈,对贯通学生心理问题做出了防范。
关键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心理普查;心理健康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基础教育学院贯通培养学生,共计521人,参与调查人数521人,占总人数的100%。其中男生389人,占施测人数的74.7%,女生132人,占施测人数的25.3%。
(二)调查工具
SCL-90是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之一。在临床上此量表一般作为诊断参考,作为初级筛查工具具有良好的效度。本次测验的筛查按任一因子分僮≥2.5,诊断为阳性,因子分在3分及以上者需特别留意。测验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三)数据分析与统计
通过心理普查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
二、心理健康的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基础教育学院贯通培养总人数521人数,心理异常人数为18人,占总人数的3.45%。其中男生异常总数为11人,占男生总数的比例为2.83%,女生异常总数为7人,占女生总数的2.27%。需要特别留意的学生人数为8人,占总人数的1.54%,其中男生人5人,占男生总数的比例为1.28%,女生3人,占女生总数的1.54%。
从表2中可知,在检测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强迫症状为最主要的症状,其次依次是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抑郁、恐怖、其他、精神病性、躯体化。
三、我院贯通培养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从统计结果来看,这表明,我院贯通培养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要明显好于全国同龄人。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我院贯通培养学生中绝大多数为本地生源,相对内地学生而言,来自于家庭经济方面以及就业方面的压力较小,而这两者被认为是导致贯通培养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第二,我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及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学生处贯通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心为及早发现、干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保障。此外,心理公选课的实施也进一步完善了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大学新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及偏执等方面得分较高,躯体化、精神病性、其他等方面的分较低,且男生较女生在有些方面更为突出,说明男生较女生心理成熟度略低,有更多的心理应激反应。
四、对贯通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应该不断的完善心理教育机制,有效、有序的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贯通培养学生系统地接受科学的某些心理知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不断地学习、充实、完善和悦纳自我,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但是,即使有了健康的心理基础,也未必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应使学生具備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品德。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对贯通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问题做出有力的回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具备良好的心理和思想政治素养。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融合
校园文化环境是贯通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积极良好、乐观、和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培养贯通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氛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发展心理协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等团体性活动;充分利用心理健康网站、宣传展板等媒体的优势,积极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贯通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最终,我们要唤起全校师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需求,努力营造成一个全员参与、全员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加强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
建设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高队伍素质,这是为新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教育和服务平台的基础,是对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普查,通过专业、科学的方法把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对较为严重的学生建立跟踪和回访机制。同时,对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采取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李晓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5(10).
[2]肖薇薇,陈文海.贯通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条件、效应与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
[3]冯刚,本刊记者.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访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2).
[4]邱柏生,刘巍.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5]王源平.论主体视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0).
[6]陈涛.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