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股权结构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2018-09-10陈琦
陈琦
摘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治理结构、股权机构以及他们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而且,我们知道,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通过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构成)两个方面,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治理,也影响公司绩效水平。针对股权结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本文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所存在的缺陷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一些研究建议。
关键词:股权结构;企业发展
一、相关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学术界对股权结构(Ownership Structure,Os)的理解最早可追溯到产权理论,它是指企业在不同类型股东之间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股权结构的差异将对企业风险倾向和风险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股权结构是影响企业风险倾向和风险承担的决定性变量。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股权较为集中,“一股独大”现象较为普遍。大量研究发现,控股大股东的存在使得上市公司被“掏空”的现象非常普遍(李增泉等,2005)而这将明显提升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市场实践表明:若能有效地约束大股东的企业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作用。鉴于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含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控制和政府间接代理人)与非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形式和冲突完全不同,我们有必要区分不同终极控制人的身份性质进行分析。由于最终控制人身份和立场不同,其偏好或目标追求也存在差异,这会影响企业风险的形成和风险行为决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到体现控制权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和企业的市场价值。潘必胜(2009)认为企业所有权结构不仅是指股权集中度和管理者持股两方而,对于中国等转型国家还应考虑股权身份结构问题,即不同性质股权对股东和企业行为的影响。[1]刘志远(2007)指出股权集中度的高低同时也决定了公司代理问题的本质,因此确定合理的股权集中度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价值。[2]
二、股权结构与企业发展
(一)股权集中度与激励机制
公司的内部治理主要依靠公司内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来完成,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实现委托代理双方利益函数的一致,而监督机制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代理者的道德风险和中小股东的搭便车行为。
如果股权结构为高度集中,此时绝对控股股东将拥有对上市公司绝对的控制权。绝对控股股东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选择派出自己的代表行使权力,或直接由本人担当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从而确保其自身利益函数与股东的利益函数实现一致,并尽量避免现金流净现值NPV为负,从而强化对上市公司经营的激励。
对于另一种情况,即股东结构较为分散的情况下,此时一般不存在绝对控股股东,因此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都没有直接完全控制上市公司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股东能够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的手段相对较少,而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经营者的利益函数与股东的利益函数难以达到一致,此时简单的年薪制可能诱发经营者的懒惰,而股票期权等则可能诱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都不具备较好地激励功能。更重要的是,此时董事长和经营者可以实现串谋,即利用股东相对于经营者的信息劣势,从而操纵信息,违规经营,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最终将严重损害股东的利益。
对于前两者之外的这种状况,即股权集中度相对平均化,此时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股东将具备相对较大的权利影响上市公司的运营,但这种情况则显得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鉴于相对控股股东的股权已经达到了一定数量,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应当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励。但是,正是由其持股数量尚未达到很高的数量,因此可以避免承担上市公司经营失败的全部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相对控股股东将会进行权衡并作出选择,即存在某项经营活动一方面有利于相对控股股东的利益,但不利于整个上市公司的利益,由此获得的个人收益与需要承担的上市公司损失的差额将会成为其决策行为的依据,如果该差额为正,则相对控股股东将可能同意从事该项经营活动,而不顾该经营活动可能导致净现值NPV为负。不仅如此,相对控股股东也可能忽视债权人的利益,从而同意从事风险较高的经营活动。
(二)股权集中度与代理权竞争
首先考虑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此时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手中,而这种绝对控制权则表现为对上市公司经营人员的直接任免,此时绝对控股股东的意志将彻底左右股东大会和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由此不难看出,股权高度集中使得经理层的变更变得更加困难,经理层的错误和由此付出的代价随之被放大,代理权竞争的效用也将受到限制。
其次,考虑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此时经理人更替的可能性仍然不大。持股比例微小的众多小股东并没有足够的激励和动力对经营者的错误和过失进行挑战,发起代理战。而且在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方面的劣势也增加了小股东进行监督和挑战的成本,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搭便車”的方式对待。
最后,依然考虑第三种所谓折中情况,即上市公司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相比于前两种股权结构而言,这种股权结构在实施对经营业绩不佳的经理层进行更换显得最为有效和及时。之所以能够取得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相比于分散的股东结构,相对控股股东有足够的激励和动力关心和干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也愿意承担获取企业内部信息时发生的成本,而这些将有助于发现经营不佳的经理层所存在的潜在问题。最后,相对控股股东的地位并不稳固,很可能被其他股东所超越,因此其他股东只要股权比例超过该相对控股股东,则其他股东联合提出的代理人更换方案将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从而发挥代理权竞争的作用。
三、结语
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组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资本结构决策对最大化企业投资收益的重要性上,同时也是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的需要,所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们需要着重关注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潘必胜.中国的家族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05,(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