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单位建立专项审计体系实践与思考
2018-09-10孙雅苓
孙雅苓
摘要:本文阐述基层单位开展专项审计,建立专项审计体系实践,专项审计体系建立后内部审计取得的成效以及现阶段仍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力求建立完善的专项审计体系,规范企业行为,加强企业管理,发挥内部审计服务职能。
关键词:基层单位;专项审计体系;实践;思考
现阶段内部审计越来越注重研究和关注组织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关注董事会和高管层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审计,服务于企业管理的需要提上日程。通过专项审计发现共性问题,企业更深层次的问题,审计成果得到上层领导和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肯定,既规范了企业行为,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加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文以一基层单位为例阐述通过建立专项审计体系,关注企业中心工作,细化审计内容,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内部审计服务效能的思考。
一、基层单位开展专项审计,建立专项审计体系实践情况
(一)策划专项审计体系方案,确定专项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通过梳理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内容和流程,关注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深入了解企业高管层关注的现实问题,系统划分审计项目,从财务费用、职工薪酬福利、资产投资、广告宣传、业务外包和对外投资六个方面梳理出包括货币资金、合同管理、重点费用、职工薪酬管理、动力能源费用管理、信息化项目管理、仓储外包管理、对外投资管理等27个业务子项形成专项审计项目规划,计划在3年内完成全部审计规划,并明确开展27个业务子项的具体时间规划。确定内部审计防范重大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专项审计目标。
(二)明确保障措施,确保实施效果
首先明确审计调研、审前培训、审计方案、现场审计、审计建议、审计整改等审计项目体系流程;其次完善主审负责机制,明确项目主审在审前调研、方案制定、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方面的主体责任,保障专项审计顺利开展;最后是建立审计情况分析制度、审计问题通报机制、重要问题及时报告制度及审计整改落实机制,确保专项审计实施效果。
(三)识别管理风险,总结专项审计成果
完成一个专项审计,生成一个专项审计依据表,形成一份专项审计标准化作业指南,并及时汇总提炼该项目的审计风险点。实现专项审计规划全覆盖后,汇总全部项目专项审计依据表,形成专项审计依据库;整理全部项目审计作业指南,完成专项审计作业指南手册;收集审计问题,提炼审计关键风险,形成审计风险数据库。
(四)巩固专项审计成果,创新专项审计模式
提炼总结审计风险点,开展专项审计排摸。利用专项审计体系成果,包括审计作业指南手册,审计风险数据库,总结过往专项审计经验,提炼专项审计问题排摸点,问题点包含工程投资和物资采购项目、资金管理、重点费用、税收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问题6个方面120个审计要点。利用审计问题点开展专项审计排摸,创新专项审计模式,大大缩短了专项审计的时间,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开展专项审计逐步建立专项审计体系的主要成效
(一)聚焦企业中心工作,审计服务职能得到发挥
审计部门通过梳理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内容和流程,关注企业高层领导关注的问题,调研业务部门难以解决的规范与效率冲突的问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中心工作、部门的规范难题、影响企业规范发展的瓶颈,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审计,为企业、为部门提供可行的建议,加强了审计服务职能的发挥。如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落实集团巡视整改,适时开展包括业务招待费、会议费、涉外费、车辆运行费等重点费用专项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的管理建议,促进企业的规范发展。
(二)完善企业审计计划,审计部门工作有的放矢
專项审计体系规划设定了6个方面27个业务子项,涵盖了财务费用管理、职工薪酬福利、资产投资管理、广告宣传、业务外包和对外投资,分3年完成,每年度审计部门制定审计计划时结合当年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从6个方面27个子项中进行选取,有更加明确的审计方向和内容,审计工作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开展。
(三)健全企业制度,细化审计内容,促进企业管理
通过专项审计体系的建立,对项目涉及的各级标准制度进行学习和审视,审视各级标准之间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规范性,健全了制度,规范了管理。如通过科研经费专项审计,发现企业标准中关于科技项目管理经费列支范围与行业规定不符;企业科技项目日常管理职能已调整而相关的标准制度中涉及的职能未进行调整等问题,促进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细化审计内容,专项审计从细节出发关注企业的专项管理问题,促进企业各项业务的规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如开展的能源费用专项审计,从能源费用支出、指标完成、信息采集、消耗计量、结算付款等关键环节出发,指出了存在基础数据管理、计量管理、能源分配比例等问题,审计关注点更加细化,促进了企业精益化管理。
(四)以审代培,推进主审负责制,员工能力不断提升
推行专项审计主审负责制,让每一个审计人员都要在不同的审计项目中担任主审。主审审前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调研、方案制定,然后进行审前培训,审计过程中对审计人员进行指导,审计底稿的初步审核,最后进行审计报告的生成。这种主审机制的运行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拓展了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对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有了一个整体的梳理和认识,审计人员能力不断提升。
(五)创新了审计模式,提高了审计效率
三年专项审计完成后,利用专项审计体系成果,创新审计模式,循环开展专项审计排摸,既全面关注了专项审计的风险点,审计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审计的时间,提高了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可以关注企业更多的审计问题和项目,逐渐全方位的加强了企业内控。
三、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一)把控突出问题的敏锐性、战略性不足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审计对象增多,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专项审计体系涵盖的内容也不断扩充,从原来的财务审计拓展到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以及管理决策等内容的审计,而审计部门在企业中主要职能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整体战略的理解、重点突出问题的敏锐性还存在欠缺,这就会直接影响专项审计的质量和审计风险的控制。针对此问题审计部门应努力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高层也应赋予审计部门更多的权限,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突出问题的解决中去,让审计部门有更多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审计的服务效能,当好企业的参谋和助手。
(二)专项审计体系覆盖内容不够全面
基层单位专项审计体系的建立,基本涵盖了重点领域和重点部门。但是对于借鉴落实政府审计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实行内部审计全覆盖还存在审计内容不够全面的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履行审计职责的必然选择,也是助力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专项审计体系要实行有深度的纵向审计全覆盖,主动探索战略审计、绩效审计等新的专项审计类型,最大限度的实现专项审计全覆盖。
(三)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够深入
专项审计发现问题有利于找到企业管理的问题所在,而解决问题才是企业管理提升的关键所在。但在内部审计中由于对审计问题整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缺乏部门间的协同联动等各种因素,审计问题整改的监督落实一向是工作的瓶颈和难点。解决审计问题整改难就要从基础做起,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整改问题落实制度,明确责任建立问责机制.完善内部信息沟通,建立整改部门联动机制等方式加强审计整改的落实,促进专项审计机制的建立。
(四)審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专项审计体系针对计划、生产、销售、维修、仓储以及信息化等多个方面专业性强的业务,而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财会人员出身,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对专项的业务流程及法律法规理解的不够深入,难以发现业务的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审计人员应加强学习,熟悉企业的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内部审计以外的力量,如借助企业内部的专家,如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信息管理专家及相关技术专家作为专项审计的顾问,扩充审计的力量,使专项审计体系更加深入有效。
参考文献:
[1]高云,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财务审计,2017(10下).
[2]彭炼波,抓好专项审计强化财务管理[J],农村经营管理,2006(09).
[3]朱文君,关于提升内部审计问题整改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J],现代国企研究,2015(06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