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8-09-10范莉娜
范莉娜
【摘 要】相较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高中语文对学生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引导越发重要。教师应更加重视课堂气氛的推动作用和学生的主观感受。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效率 课堂氣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54
近几年,高中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在教育发达的强省,语文更是日渐成为一个难点,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高低在试卷中被逐渐放大。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远不及数理化等理科学科,且由于学科的自身特性,语文课堂相较理科,较为枯燥,所以许多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反映到试卷答题上也是问题重重,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因而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是广大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点,在此,我有以下三点看法。
一、重视课堂气氛的培养
(一)改善课堂讲学方式
我曾经在学生中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呆板、严肃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感觉乏味进而在课堂中各种小动作频出,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而学生应答的不积极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改善枯燥的教学语言,增加一些讲课的激情,多融合当下热点的时事事例,以趣味的语言结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同时教师在一些问题的讨论上可以放开学生的思维范围,尝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拓展多个角度的思考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带动每个人参与思考,教学效率与效果也就会有显著提高。
和谐、宽松、轻松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应当对教学充满热情,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刻板、严肃的教学方式,应使学生多体验到语文学科的独有魅力。我作为教学前线的一名语文教师,曾有幸到一些重点高中走访学习,他们的学校除了教学设施先进,学生的基本素养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和教学经验丰富外,十分鲜明的一点就是教学课堂生动有趣,学生都能积极融入并活跃思考,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学生本质上是一个人,会被情绪所影响或带动,倘若教师上课充满激情,讲解得形象生动,学生也会受教师的情绪所感染,不由自主地被代入教学情境。反之,若一位教师上课十分严肃,甚至于对学生有些苛责,可以想象这位教师的课堂能有多少学生愿意去参与,愿意与教师进行思维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教师不要被自身身份所局限,在教学上要愿意去做学生们的朋友,温柔、积极地去引领他们,而非如古代教书先生一般,刻板古董不知变通。
(二)多利用视频、音频等教学工具
在听高中重点教师讲课时,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几乎每一位教师课前都会放一段关于这堂课教学内容的拓展视频或是一段名家朗诵的课文等等。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加上汉字数千年的文化沉淀与积累,自身就饱含理科所不具有的人文魅力,故而课前的一段视频或音频可以早早地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刻画,培养上课的氛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累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百利而无一害。并且视频中专业教师的解读也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起一个良性的引导作用,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也更为简易。平常教师总是习惯于自己在课堂对课文内容进行剖析,与学生的交流思考仅仅局限于点名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除了枯燥乏味以外,课堂的氛围也十分紧张,学生们不易代入教学情境,并且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发展。而适时地穿插教学小视频和音频,借助多种媒体教学工具,会使教学内容更为有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
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避免机械性教学
很多教师在教学一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习惯了分析欣赏一篇课文从时代背景、中心主题、表现手法出发,紧抠文章的字眼分析作者的感情,对学生提出的思考问题也是大同小异。导致学生思维模式的固定,分析每一个句子的亮点、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思考角度单一,对文章的鉴赏能力难以有长足的进步。甚至在应考的压力下,许多教师推行答题模板这样一种解决方式,问题的答案逐渐僵化,思维更加被模板所局限,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探索与学习兴趣也被日渐磨灭。应试的压力本就十分大,加上高考的试题也越发的灵活,对学生的思维深度要求更高,所以教师的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发展趋势,应当改变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
作为教师本身可以增加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不局限于文字的本身,可以拓展到对作者的剖析,再往回引入到文章。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思考,支持他们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想法,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分析。
比如,一篇文章中,有一处描写十分精彩,可以先让不同的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每个学生分析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加以整合,这样得出的答案会比一个人所想的更全面,同时十分有效地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所谓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思考的广度更大,同时也能使学生们更深入地体会语文的魅力。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在学习初期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小作业,以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为主,例如:欣赏某篇课文的戏剧、阅读某个作者的个人自传,再让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简要的观后感或读后感,这样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
语文课堂的直接作用是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是理所应当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脱节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却没有学生愿意去回答,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课堂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在我看来,除了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氛围之外,教师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设计上的问题,思考为什么学生少有响应,问题的编排是否合理,讲解速度是否过快等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主观感受来调整教学设计和任务安排。控制好课后习题的难度,防止学生因为太难而对语文学科望之却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余也要树立平和、易于交流的教师形象,多与学生交流,聆听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意见,学生对于教师的好感同样也会增加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二者相辅相成。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明灯,更应及时更改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地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时代在不断变化,教师的教学同样不能固守成规,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