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微习作

2018-09-10董利瑞

南北桥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

董利瑞

【摘 要】当下社会呈现出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人们借助微信、微博等可以很快了解和传播信息。不仅如此,在文艺领域也同时出现了微电影、微小说、微剧本、微故事、微诗歌等。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微”的浪潮,例如“微课”竞赛的风靡等。2014年北京市语文高考将作文一分为二,增加了10分的微作文,篇幅要求在150字到200字。由此,笔者在习作教学实践中,也为儿童在“习作”中开辟“微习作”,以此激活儿童的习作兴趣,发掘儿童的习作潜能。实践证明,“微习作”是一种有效的儿童习作范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微习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52

写作是复杂的精神生产,是学生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正因为写作有一定的难度,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第一学段的写话中还是第二、三学段的习作中指出,首要目标是要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做到有话要写、有话会写、有话能写。

语文教学中的“写”和“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话题。不过,对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集中练写、以段代篇,用微习作的形式来开展练写活动,更利于他们掌握写作的窍门。

一、仿写精彩的词语、短语

词语、短语是组成文章的极小单位,如果用得精准、妥帖,往往会产生传神之功。

如《火烧云》一文中出现了三类不同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第一类:红彤彤、金灿灿;第二类: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第三类: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微习作”的:先让学生诵读,分析词语结构,把握组词规律。学生发现,这三类词语都是描写颜色的,用词极富变化,分别是ABB形式、半A半B的形式、带比喻(事物+颜色)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搜寻自己大脑的储存,仿照这样的构词方式写几个描写色彩的词语。于是,“紫莹莹”“黄澄澄”“半青半黄”“半紫半红”“柠檬黄”“橄榄绿”等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源源不断地从学生的笔端流泻出来。

二、真情独白,映射童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岁有其物,物有其龙,辞以情发。”情到浓处话自鸣,而这往往是最动人肺腑的,它不仅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认为,人类活动的内驱力的信号需要具有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人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情感。情感的酝酿在学生的习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情境是学生习作的依托,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他们才能思维活跃,想象驰骋,情感释放。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创设情境,或合理有效地利用情境,给学生的习作营造气氛,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为出发点,调动各种器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进行切身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达到吐我心声,表我童心的目的。“情动而辞发”,情感的力量使他们笔下生情,情真词切!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找准找准“激情点”,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生命灵感,这样才能激情勃发,情趣盎然。

三、咬定结尾,表达如此意犹未尽

文章结尾之精妙,或画龙点睛,或余音绕梁、意味无穷……让人读后“欲罢却不能休”。有些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教师可设计话题让学生鉴赏这样的结尾,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一课。话匣子一开,学生们就侃侃而谈——结尾画面很温馨,但是我觉得凡卡不会过上好日子的。爷爷接他回去又能怎么样?一个帮别人守夜的人,如果能给凡卡带来好运,当初为何还要送凡卡去莫斯科?我想,作者越是把结尾写得美好,是不是越显得凡卡生活的悲惨呢?我觉得,作者这样写是不是想通过“喜”来写凡卡的“悲”呢?简单的课文结尾,竟让学生谈得如此深刻!结尾或意犹未尽,或首尾照应,或篇尾点题,或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或删一删结尾比照读,或“勾连旧知”议一议,或引发想象说一说,学生的语言智慧一定会在具有灵性的思想碰撞中轻舞飞扬。

“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笔意相合,写字得它的神气。”夏丏尊先生在《怎样阅读》一文中明确了研究语言的“法则”,那就是解读表达方法,以便像“临帖”那样仿照。聚焦文本的语言现象,丰富学生的语言养料,使其掌握语言表达方法,提升语用能力。

四、通过“软着陆”关注怎么评

传统作文的评价方式最终都是以冷冰冰的数字来定论作文的优劣,缺少情怀,显得缺少温度。对于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冰冷的数字严重打击了孩子写作的热情。因此,应改变评价过程,改善评价结果,让每一次评价都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首先,突破“主题第一”的评价标准。作文评改轻内容,重表达,更多关注的是文章有无表达真情实感,立意是否新颖,谋篇布局是否得当,如果以上几点都做得很好,即使主题有偏差,也同样算是一篇好作文。

其次,关注评价过程的落实。一是在点上利用好每次的日记、周记、练笔,在面上重视写作过程的指导、讲评、批改,其中自我批改非常关键。二是重视读者意识的开发。设置“百家坛”专栏,每次习作后,把全班学生的习作都呈现在教室的展示栏中,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以读者身份对其他同学的文章进行修改,并给予适当奖励。经过全班交叉式修改,每篇文章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但是这一过程恰恰是学生思考如何写作的有效途径,修改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這样写、评、改三位一体,效果显著,全方位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文骏老先生在文中提出了“碎片阅读”与“小微写作”的概念。当下人们最热衷的事情是什么?玩“微博”“微信”“微时代”已悄然来临。为了重拾语文的“工具性”,笔者引导学生践行“微习作”,取得不俗效果。他说:“碎片和小微具有易操作、可掌握、广适应的特性……人的本性是美的,学习是美的,阅读和写作是美的,碎片和小微同样都是美的。”这启示我们,“小微”可堪大用,“小微”可创大美,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捕捉教材中的训练点,精心打造“微习作”训练场,便可使之开拓出习作教学的新风景。【课题名称:邢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市级一般课题《小学中年级微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1701014】

参考文献

[1]施小乐.提高文体意识,关注表达[J].课堂内外,2014,(4):163—164.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小学语文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