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8-09-10卢汉
卢汉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影响四线城市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的三个方面的因素,主要为学生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關键词】大学生就业 影响因素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004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减慢,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增长,就业一年比一年困难,毕业生就业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也成为焦点。就业情况反应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水平,也是反应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状态的一个指标。然而高等学校的就业问题中,各个学校的情况各不一样,本文主要针对处于四线城市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总的归纳起来主要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这三方面。
(一)个人因素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首要因素是学生本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受到专业发展前景、专业人才需求量、专业人才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专业要求较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历要求不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就业;专业相对宽泛、专业背景要求不高的专业或学院的学生对升学有较强的偏好;而接触面广、思维灵活的专业的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较高的积极性,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毕业去向偏好不同[1]。学历也会对学生的就业形成影响,一般而言,本科生直接就业较多,而专科学就业相对少一些,在创业方向比本科生比率高一些。在就业能力方面性别因素也有显著体现,在问题解决、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就业展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男性高于女性[2]。在学科方面文科生的就业能力高于理工科的学生,实践能力、就业展现、主动就业、敬业精神等方面文科生占用优势。主要是因为理工科的知识难度较大且较枯燥,热情相对较少,陷入被动学习,文科生学习采取深层次认知策略,与教师互动较多,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较高。
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的就业能力显著较高。具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学习目标明确,积极认真学习,注重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其中就有就业能力。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各方面都消极,就业能力缺乏锻炼。对于就业城市选择意向方面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当前大学生对城市的一种普遍认知,即等级越高、规模越大、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越是社会精英聚集的地方,越有可能实现生活的理想和个人价值。尽管大学生普遍对就业问题感到焦虑,意味着即使就业困难,大学生仍然不愿意放弃理想的就业地区而退而求其次,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3]。
(二)学校因素
教学内容与组织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也具有影响因素。边远地区高校的教学内容枯燥、呆板,教育理念滞后等造成学生专业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足,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校扩招时未对市场需求进行客观调研和科学预测,盲目扩招,导致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不平衡,产生人才供给矛盾和结构性过剩。学校的层次和地理位置对学生的就业影响。四线城市普通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和支持较少,学生付出的较少,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决定了学生的就业起点较低。然而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社会知名度较高的重点学校,四线城市的普通学校知名度较低,缺乏名牌和影响力,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就业的压力大。学校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巨大,东部地区的高校学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比西部地区的概率高很多。
(三)家庭因素
农村学生就业能力明显低于城镇学生。但是农村家庭的学生吃苦耐劳和抗压能力会更高,心智更为成熟,更容易就业。
家庭收入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家庭收入高的学生的就业期望远高于收入低的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需要尽早就业,承担家庭责任,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在学校学习会更关注就业能力的学习与投入,而高收入家庭学生由于家境优渥,对就业不需要过于担心与投入。
三、解决普通高校就业问题的途径
首先,改进教学方式与内容,转变人才培养的方式,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应用环节,突出技能性课程教育教学。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就要做好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积极建设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训练。
其次,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就业指导上要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就业过程,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调动积极性,挖掘潜力,营造全员参与工作的就业气氛。
加强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现有就业信息服务网的建设,积极加入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建立信息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做好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针对困难毕业生要解决他们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问题,还要给予物质资助,为困难毕业生解决困难,促进就业;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在入学早期针对各院系特点对其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咨询,并将生涯规划工作贯穿不同学习阶段,引导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制度、工作内容与职位情况,提高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有规划地就业、择业;充分利用学生会、班委会等既定学生组织的宣传和教育作用,组织策划职业辅导活动或者是开展朋辈辅导等;召集已经毕业的学长组建职业发展促进会,定期为在校生开展求职讲座、成功就业经验分享会等[4];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形成学以致用的氛围。第二课堂可以促进学生应用课堂习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推动学生向社会职业人转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课堂要围绕着创新和创业两个方面前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最后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机制,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远火,黄文竹,危红.地方高校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行为研究——以南充N大学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10.
[2]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39.
[3]何仲禹,翟国方.我国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5(2):42.
[4]黄兢.高等教育省域大学生就业结构特征与质量评价——基于47所高校2015届毕业生的实证调研[J].现代大学教育,20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