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多一些“活水”
2018-09-10林惠清
林惠清
摘 要:新课改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而也急需在教学中引进“活水”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那么,“活水”是什么?是语文学科鲜活的教学理念,是活泼的课堂氛围,是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等。
关键词:参与度;理念;氛围;激励;教学手段
自1998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这一问题的探究,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我终于找到了语文课堂的“活水”。以下我就此问题,做简单的整理与阐述,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一、理念要鲜活
《2017年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有鲜活的教学理念,要放手让学生講练学,不能让学生当个单纯听众或知识搬运工。细数全国各地成功的教学模式:杜郎口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山东青岛“和谐互助”及我校的“以生为本,有效教学”225教学模式……从理念上都是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力求让学生“动”起来,这都要求教师有鲜活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发展定位。
因此,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面向全体”的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二、氛围要活泼
有效课堂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判断一节课的好坏关键是看课堂的气氛是否活泼,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呢?
1.“亲和力”是一泓清泉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亲和力”是教学中的一泓清泉,有了它,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回想刚毕业时的自己总害怕太年轻,管不住学生,每天总板着脸,动不动就训斥学生,上课时学生似乎个个正襟危坐,可没人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与我同班教英语的林老师,每天面带微笑,和学生说话亲切温柔,学生特别喜欢她,课间她的办公桌前总围满了问问题的或主动找她攀谈的学生,她所带的两个班英语成绩也常名列年段前茅,我反思了自己的做法,终于明白,要让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你教的学科,这是多么深的领悟呀!
2.激励是兴趣的源头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天生的兴趣”并不存在。只有当学生受到外界激励和鼓舞时,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励的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学习后及时表扬引导,下课时适时点评,这种精神上的奖励也不失良策。我常利用班级积分制对上课积极的学生加分,一周统计一次,获胜者免扫地。半学期一次较大规模的表彰,以此来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改变了往昔教学死气沉沉,学生无精打采、不愿参与的局面。
三、教法需灵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常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鄙陋,并不时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学善学。
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新”“趣”“情”这三字。
1.新
所谓“新”就是让语文课堂常有活水源头,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翻新。一道喜欢的菜,天天吃也会吃腻。同理,一种教法再好,每天一成不变,它也会缺乏活泼的生命力,如一潭死水,令人望而却步。我常查阅各种资料,绞尽脑汁寻找各种体裁课文的教法,尽量做到让每篇课文阅读都有新鲜感。同是学习散文这一体裁,也要根据各自特点来选择切入点:如《安塞腰鼓》适合朗读,我先根据文本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再配合画面感受其蓬勃的生命力,让学生赛读出澎湃的激情,课后学生仍意犹未尽,能随口说出文中句子。又如《背影》,我先让学生找课文疑点,有学生就找出“不相见已二年余”等疑惑,我便顺水推舟结合朱自清父子当时的矛盾,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背影》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特殊情境下的父子之情。
2.趣
只有有趣的东西才会让人着迷难忘。初中生天性活泼,可在教学中适时设计诗词美段朗诵、课本剧表演、小型擂台、采访等活动,这样既可训练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还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文学作品容易做到有趣,我想说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也是可以的。如教习《苏州园林》,针对学生大多喜欢游玩这一特点,课前安排学生任务:周末去附近的公园游玩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或公园的特点。到上课时,请几位同学来交流。此时,学生就会体会到各位同学观察角度的差别,经过点拨,自然能轻松掌握“说明文”说明对象、特点及说明顺序等。这样,让课本和自己的所见所感相联系,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其中趣味,从而步入学习佳境。又如上《最后一次讲演》这篇距今近70年的演讲词,课前我让学生查阅作者及背景相关资料,让学生“知人论世”,再看演讲视频,并让学生找出喜欢的段落,模拟演讲。这样,就把这篇演讲词上得趣味盎然。
3.情
任何名篇佳作无不饱含作者感情,只有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才能透彻理解文本。在教学时我充分把握这个特点,通过讲读,再现作者情思。教学中我会先进入角色,同时也要求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或联想,并联系自身经验把作者情感转为自己的,置身于课文情境中,受到情感熏陶。如《蒹葭》让学生领会叠章重句的美感,音韵和谐,意境深邃,及主人公不舍心中梦想,不怕险阻努力追求的恒心与毅力,这实在是真切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美。而教学《小石潭记》则让人体会到作者为排遣贬谪的抑郁所做的努力及短暂快乐后那无穷尽的孤凄悲凉。
综上所述,如果说语文教学是条潺潺的江河,只有多引进“活水”,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语文流淌的活力。虽然我的见解可能只是几道溪流,但我相信只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并坚持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才有活泼的生命!
参考文献:
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