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
2018-09-10孙越雯
孙越雯
摘 要:随着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版)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地理教育更加指向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综合思维能力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地理教育中,在研究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中其重要性不断增强。从让学生参与研究性小课题入手探究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包括利用学校自身环境、利用课外多方资源和模拟地理原理等创设地理小课题,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综合思维;地理教育;策略;研究性小课题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版)指出“地理学是处理空间变化的学科,即关注现象、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变化,是一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亦是所有社会所有公民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新课程标准指出:“人类生产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综合思维有助于人们从整体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研究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可以使核心素养落地,可以提高公民的必备品格。
研究性小课题是当前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拓展学习或课外研究性学习方法,它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过去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有计划地使用研究性小课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促进学生深层次思维,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更有利于综合思维能力的形成。作者做出了如下的思考。
一、利用学校自身的环境进行地理研究小课题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学校自身的环境包括各个学科综合以及学科基地,包括学校特色、学校教师专长以及学生社团组织,在深度挖掘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创设地理研究小课题,既实用又可行。如,在研究必修1第二章大气受热过程中的温室效应时,可以利用学校生物课程基地自建的阳光房,让学生撰写研究报告,通过数据的呈现,如测量一个月或多个月的阳光房早晚温度与室外早晚温度、连续测量一天中不同时段大气的温度等,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甚至在阳光房外的小块农田用地上铺设地膜,关注地膜对多要素的影响。此外,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一章研究城市功能分区时,考虑以学校作为一个简化的微缩的模型。学校自身需要实现不同的功能,需要对不同的功能建筑进行统筹和规划。完成从办公功能区到教学功能区到食堂、宿舍、绿化等的设计,如果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首先对照学校的规划图对学校的整体规划进行认识,知道学校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布局,这样的布局优势,然后再考虑自己作为规划者进行设计和改造,画出自己的设计草图,阐释原因。而这样的思考和分析本身就蕴含着综合思维。
二、利用课外多方资源进行地理研究小课题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的安全因素一直是老师顾虑的问题之一。其实在实施研究性課题的教学中应该利用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地尝试多角度、多方位地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地理,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在讲工业区位因素时,如果学生家长是开工厂的,是否能整合家长的力量参观工厂,让工人、技术人员讲一讲工业的一般流程,使学习生活化、形象化、生动化。如在讲城市职能时,城市有服务半径。结合我校区位优势,附近有红梅公园,让学生思考城市的公园也有辐射范围及服务半径,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调查思路,最主要的是小组合作。这样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既节省路费,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其中,而往往收获的不仅来自于知识本身,还有合作的乐趣、对问题的思考、与陌生人接触的方式方法等等,这种多角度、多维度的考量本身就是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模拟地理原理进行地理研究小课题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原理有时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但是地理原理又十分重要。如果把地理原理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形象化、可操作化,地理的难点将迎刃而解。在讲到必修1自然地理部分时,有很多比较难理解的地理现象。比如,学习时区区时时,如果让学生自己制作时区尺,不同形式的时区尺会非常形象,再如,学习大气环流原理、溯源侵蚀原理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思路,形成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话,相信这会让教学更有意义。这个时候如何模拟,如何缩微,如何还原原理本质则需要考查小组的集体智慧。
综上所述,研究性小课题十分必要而且有意义,通过设计不同的小课题,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地理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引领学生并鼓励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实际上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小课题等待师生去探索、去开发,最终形成一整套的思路,最终会形成一本系统的关于研究性小课题的地理综合思维提升教材。
参考文献:
[1]周利敏.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中国高新区,2018(10).
[2]王妍,张金瑞.利用微课资源强化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