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
2018-09-10易丹娜
易丹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被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誓,宣告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逐步由走向富起来到现在逐渐强起来的飞跃,开始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已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判断。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国内外的发展局面,以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实践为要求,取得了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不断推动着党和国家的历史变革。这些历史性的变革,范围之广,范围之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中国发展史上、党的发展历史上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情。
关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是在把握科学发展趋势上,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判断。针对当前中国在时代发展和国内国际所遇到的政治局势,将遇到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上做出了基本的判断。这一判断的成果是针对我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必然结果,更是党自十八大之后,全面推进政治改革,全面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形成的必然需求。
二、新时代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中国在21世纪所获得的巨大生机和活力,提升了中国的社会地位,在世界上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近几年来中国的制度、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不断发展,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发展的选择,也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是响应改革的主要阵地,是宣传党的各种方针政策的主要渠道,是辨别各种错误思潮的主要场所。如何发挥其重要作用,离不开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来看,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对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极为重要。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经过思想政治学科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后所生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具备以下几种素质:第一,要实现政治认同,要明确自己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公民。第二,要明确自身的思维模式,培养自身的理性精神,培养自己,形成有思想有理智的公民。养成自身的品格,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加强公民参与,做一个有情怀的中国公民。在以上基础上不断培养自己成为有素养的公民。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素之间可以相互交融,学生可以在逻辑上加强对于政治的认同。政治的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也展现出学生自身的理性精神,政治的认同从根本上就是对于法治意识、理性精神的共同标识。理性精神是为了达成学生的政治认同,实现公共参与为主体的目标和要求。而法治意识是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公众事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精神和政治认同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入了鲜活的内容,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拓宽了学生社会参与的实践渠道。
(一)注入鲜活内容
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关于这一政治的判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而产生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新名词,而是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思想理念。在这样一个让人奋进的新时代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等多项建设都在不断增强,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有很多措施需要完善。以政治认同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如何让青少年认同当前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内容,有着制度上、道理上、理论上和文化上的自信,这是每个教师必须深刻研究的问题。在走进新时代过程中,势必产生诸多生动鲜活的事例,塑造值得钦佩的时代先锋与楷模,凝聚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些教学内容能让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从晦涩和枯燥中走出来,使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使课堂充盈着真诚和认同,学生在课堂里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而且升华了情感与心灵。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要审时度势,敏锐地发现问题,洞察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接受新信息,应对新问题,在探索和质疑中感悟新理念。
(二)夯实理论基础
一个理论,正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精神和理论品格所赋予的强大思想魅力,并且能够回答时代课题、指导推动实践而被人所信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成果。它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鲜明特征。这一思想立足于新时代,是新时代的思想,其着眼新时代、新问题,表达新思想,是指导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鲜活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飞跃。同时党的执政、创新的变化也推动着党的理念转变。这一系列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助于我们在认清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理解今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有着重要意义,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同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讲授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成果进行探讨,研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真相。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等内容,这一课程标准新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了学习的全过程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三)拓宽实践渠道
今天,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也是各民族人民不断奋斗和不断努力,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的时代。这是实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展现出来的是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不断作出贡献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伟大而有无限动力的新时代里,学生的实践渠道更加广泛,实践类型更加丰富,实践内容更加多彩,让每位学生懂得并且能够做到: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物质文明;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展政治文明;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精神文明。使学生经历学习积累,提升能力与素养,增强责任意识,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实现中国社会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相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否则离开课堂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地将体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新思想、新理念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和感悟中形成价值认同,这既是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一)以情入境,生成政治情感与认同
“以情入境”教学策略是一种以情感带入为前提,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特定情境,协调课堂教学主客观因素,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
由于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比较少,对政治知识的了解大多源于课本或者新闻报道,缺乏实际的参与和体验。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探究体验,在情境体验中了解政治生活,生成政治情感和培养政治认同感。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情境的选取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怎样才能选出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气,彰显思想政治课育人的特有魅力。
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于推行股份制可以发展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理解比较困难,我选取了关于探访全国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天乡路社区的有关报道。在课堂上我通过天乡路社区过去和今天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正是通过天乡路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天乡路社区才会实现了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进步,基本形成“产城共生、城富生态、乡具现代”的新型城乡形态,从“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到“重构乡村的美与生活”。这样学生对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有了认可和赞同,从而认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领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促进了我国特色生产力发展,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
(二)以问启思,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要素之一,与其他要素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要求。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正在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在新社情下如何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是思想政治学科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将问题链作为科学精神的依托。合理运用问题链,要求围绕一个议题,通过一幕或多幕情景设置相关问题,要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以此来启发学生对议题进行思考。通过老师向学生展现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如何分析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完成对自己思维方式的转变,最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在《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教学实践中,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案例,按照学生认知实际—整体感知(感性认识)—探原究因、深度思考(理性认识)—体验导行(实践)的思路设计了:(1)“一带一路”知多少?(2)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从政治常识角度看,你认为原因何在?而一些发达国家观望或质疑的态度,你认为原因何在?(3)“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系带来了什么机遇?(4)我们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城市与上海进行合作交流,作为青年学生在此次合作交流中有哪些责任?
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思路清晰,按照“问题—影响—策略”清晰的路径,从事件的阐述、分析以及知识运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符合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政治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无形中对学生的科学精神进行了发掘和培养,让他们对我国的外交政策中主张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总和平发展道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对外交往有了正确的行为选择。
(三)以练促用,强化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实现执法权力,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过程,是公众参与的前提,也是参与的要求。”[2]
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意识的培育,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学生知法、守法,更要懂法、用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所以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通过日常发生的法治热点联想到课堂上所学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解决生活出现的一些问题。当然还能警示学生,达到自律的效果。参观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具体法律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模拟具体情境中领悟法的重要性等,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我们要充分利用生动的案例、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身边的实例,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评述法律现象,去动手查阅法律条文具体规定,真正以练习促进巩固法律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法治意识。
(四)以知化行,培育公共参与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掌握了政治法律知识,就必须实施到行动中去,所以,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必须落实到公共参与的行动上,在公共参与中形成、落实和升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参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能力,我们在思想政治课上习得的知识能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是简单进行笔试来評价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在真实生活、真实社会中对于实践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实践是养成核心素养的重点,当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时,就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能力的历练,在实践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在实践中得到素质的提升和素养的培养。从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上看,思想政治课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如在进行《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教学中,可以就本地居委会关于保护和改善本区域的环境、居民福利、公共卫生、青少年教育等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某一项内容进行调研并积极献计献策;在进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政府官网、热线电话、听证会、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途径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可以通过邮件、电话、信件等手段对政风行风进行实名举报等。同时在课堂上,构建“实践型”活动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参与公共管理能力的重要路径。如:在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可以开展:一是模拟人大选举,做好选民登记、竞选演说;二是模拟人大议案,做好选题、调查调研、撰写议案等;三是选取模拟议案审议,做好征集附议人签字、陈述、答辩、表决等环节,深入理解人大制度的民主内涵和社会价值。
总之,“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已扑面而来,不管顶层设计如何呈现,它终将落实在平常的、广大教师所实施的课堂上。我们都处在一个让人激动、催人奋进的新时代,如何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具有核心素养的青年,是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3):8.
[2]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