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学结合的分离与整合探讨
2018-09-10龚建音
龚建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2-174-01
摘要 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状况和基础教育教学的需求进行相应分析。从中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学相分离,要实现其整合的目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在本文中,分析了高校體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学相分离的现状,并且提出了相关整合措施。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基础教育教学 分离 整合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都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教学分离的问题不断突出。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来说,实现两者的整合是当下最为关键的任务。
一、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学相分离的状况
第一,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不在同一方向,在教育质量提高方面没有较为有利的作用和影响。相较于其它学科,政府在体育教育中所投入的资金更多。从表面上看,体育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的专家都尽可能做出最大贡献,但是其实质是没有进行相应融合,无法对相关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和处理。
从高校体育教育的角度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主要是同中学和小学的教育向衔接,对基础教育的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并且为其发展提供重要支持。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不断突出,出现了多种新型学科,与体育学科相关的课程也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对高精尖体育人才进行全面培养,也是今后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其一,体育学科必将全面、飞速发展,其二,在体育学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使得基础教育建设可以应用的资源相对较少。
第二,当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所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国家全面发展的需求。在较长时间里,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苏联式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应用,通常情况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是由国家统一招收和分配的,不由劳动市场供求规律对其进行相应调节,可以对以往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满足。不过,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劣势逐渐凸显出来,已经不能对国家发展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对于过去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来说,其重点是将竞技成绩作为评判的重要标准,无法保证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可以控制的经济,并且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生活水平和质量进行有效提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在人们的生活中,多种类型的体育活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高校中,体育教育专业数量越来越多,并且院系规模不断拓展,涉及到健康教育和群众体育等多种领域中。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整合措施
(一)充分满足基础教育体育需求,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
每一年,高校体育建设财政投入都有所增加,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教育发展等都有着较大程度的提高。不过,随着学校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体育学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也有一定提升。但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仍旧没有同基础教育教学的需求相衔接,如果不能实现该问题的融合,国家会继续培养出没有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体育人才,对社会资源造成较为严重的浪费,同时对于体育教育的正确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在此情况下,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体育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同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
(二)高校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目标进行有效制定,开展积极教育学习,并且保证其针对性
当下,已经入职的体育教师有着相应问题,其培训的内容和继续教育的方向之间没有实现统一,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并且有其具体表现,相关培训内容有其普遍性,不过,针对性是非常欠缺的,无法充分满足体育教师的教学需求。
(三)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和任务,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对其做到足够重视,并且逐渐深化,同时代发展同步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开展的过程中,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勇于创新,对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并且保证应用的灵活度。所以,当处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时候,需要对新型教师素质结构进行全面研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从合格教师转变为高素质新型教师。
当下,社会对体育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同时代发展同步是其中的一项。当体育教师走向基础教育岗位之后,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补充和更新等。当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对多媒体进行充分应用,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实现高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整合,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主要包括实现高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和开展针对性继续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