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碎片化”与“整本书阅读”之“整”

2018-09-10王艳丽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碎片化意义教学

王艳丽

摘 要:学生“碎片化”阅读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教师文本教学“碎片化”与学生自身阅读“碎片化”。而实施整本书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不失为应对“碎片化”阅读的良药。为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在课上“卖关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下学会“陪你玩”,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教学 碎片化 整本书阅读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069-02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浮躁心理指向愈加明显。教师在教学时目光狭窄,难以树立阅读教学的整体意识,此为其一;而学生更多地浏览“碎片化内容”,无暇顾及大部头的经典著作,阅读状况令人堪忧,此为其二;由此,我们从文本教学“碎片化”与学生阅读“碎片化”说开去,以此探寻实施“整本书阅读”的巨大价值。

1 “碎片化”阅读的困境

提及“整本书阅读”教学,恐怕大部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难以树立阅读教学的整体意识,而走向了文本教学“碎片化”的窘境;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的阅读活动常止步于“短、小、快”的网络文章,对承载人类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经典书籍的涉猎少之又少,甚至无人问津,读书人“不读书”已不是危言耸听。

1.1 教师教学“碎片化”

“整本书阅读”教学视野下的文本教学“碎片化”,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文本的片段,忽略了所学内容与文本前后的关联,无视故事发生的宏观背景,没有阅读教学的“整体意识”,尤以文学名著节选课文为甚。以《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为例,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了赏析“葬花吟”上,黛玉以落花比喻自己,看到花的凋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由此得出林黛玉多愁善感、悲观消极的性格。如此狭窄视野下的阅读,我们看到的黛玉只是一个哭哭啼啼的人物形象。如若教师能将这部分内容放置在《红楼梦》整本书中,就会明白葬花不单只有自身性格的因素,严峻的客观环境更是促成黛玉惜花伤己、悲叹自己的命运的现实根源。试想,如果黛玉成长于父母双亲膝下,受尽宠爱,生活无忧无虑,又怎会闲来无事去葬花呢?通过整本书,学生更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因为人物毕竟是“活”在整本书中的人,不止存在于某一章,某一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常止步于“这一篇”,而没有向文本“更青处漫溯”;而学生停留在浅阅读、“碎片化”的阶段,只了解语文课本中作品的“皮毛”,语文素养难以提高。

1.2 学生阅读“碎片化”

如今,学生的阅读更多地发生在微信、微博等移动终端上,这种阅读方式明显弊大于利,不利于学生阅读毅力的培养,容易造成学生一提“四大名著”就头疼的局面。再有,“碎片化”阅读内容零散,常常是某些知识的节选或者他人的观点,学生难免“拾人牙慧”,难以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例如,现在的学生更多地在微信公众号“爱上苏东坡”上阅读,诸如《苏东坡最好的词,是哪一首?》《十二月风雪客》等,而不愿意潜心读一读《苏轼词全集》,了解苏轼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创作风格,品悟苏轼诗词的哲理与意境。如此的“碎片化”阅读,一味地接受他人的认知观念,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不利于学生批判性阅读、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提升。

2 良药:“整本书阅读”

早在20世纪初期,叶圣陶、蒋伯潜等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就曾倡导“整本书阅读”。尽管时至今日,“整本书阅读”仍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但实施“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发展确实意义重大。

2.1 开拓学生视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整本书阅读”“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整本书阅读”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学生徜徉于此,想象力与好奇心将被激发,学生更加乐于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漫游。如《格列弗游记》中主人公奇幻的“大人国”“小人国”之旅,《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绝地求生的冒险经历、28年孤独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天龙八部》里江湖恩怨的纷争、善与恶的较量、英雄人物的侠骨柔肠,这些不朽的经典极易在学生的心灵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唤醒学生阅读的渴望,发现阅读的奥秘,从而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如此,就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沟通学生与世界的联系。

2.2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整本书”篇幅长,学生难免会遇到生字词或者难以理解的部分,这时学生不得不查阅工具书以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能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及时解决问题的习惯;长篇经典著作中含有的精彩内容层出不穷,学生常情不自禁地做摘抄,不时地翻阅读书笔记以加强记忆,能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细读的习惯;此外,优秀作品中的主题观点与学生个人思想的冲突和碰撞,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探究和质疑的习惯。

2.3 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整本书阅读”从“量”上来讲,学生的阅读积累量更大,能博览群书,常有“知识大爆炸”之感。就小说阅读而言,书中不同人物在人生不同时期的经历,上下求索,所发“天问”等常能指引学生解决当前的困惑,相对平稳地渡过成长的不同阶段。从“质”上来讲,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在此情况下,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体验更深、感受更加多元,阅读内容更容易被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经典著作常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格,塑造学生的个性,奠定学生精神的底色。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 推动“整本书阅读”的两条途径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学生课外的自主阅读,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将两者统一于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实践。

3.1 课上学会“卖关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学生进入经典书籍的大门之前,教师可以用妙语连珠的语言、惟妙惟肖的叙事、绘声绘色的模仿等,吸引学生走进经典,爱上阅读。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学会“卖关子”,在关键处戛然而止,从而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阅读的渴望。例如,在实施《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念法”:老人一连84天都没有捕捉到一条鱼,他运气不佳。到了第85天,他已经精疲力尽,可他自认为有诀窍,他相信自己能钓上来一条大鱼。至此,学生的兴趣已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不免会在脑海中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倔强的老人到底有没有捕到鱼?如果捕到了鱼,他制胜的法宝又是什么呢?这股强大的吸引力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牵引着学生到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3.2 课下学会“陪你玩”

学生课内语文学习的时间有限,大量的语文活动发生在课外。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陪学生“一起玩”,利用好课外的“语文课堂”。

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无疑是网络时代的宠儿,他们谙熟互联网技术的“游戏规则”,对新生事物充满学习的乐趣,对各种软件的使用更是“无师自通”,作为师者的我们也常常要向他们请教。基于此,教师可以把眼光转向“互联网+语文”,利用阅读App引导学生利用好周末时间和寒暑假时间,建构阅读共同体,在全班阅读氛围下完成“整本书阅读”。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在阅读App上阅读《红楼梦》时,可以先在阅读APP上存放该书的书目资源,学生自行下载。阅读排行榜实时跟踪学生阅读进度,学生可以在“红学研究会”讨论组相互交流看法、体会、观点等,这种及时的反馈机制能有效地避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半途而废的情况。

在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后,教师可以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书评大赛、读书沙龙、朗诵会等语文活动,对经典进行再次的深度阅读,在“边学边玩”中将“整本书阅读”进行到底。教师也可以模仿央视《朗读者》节目,在活动的“外衣”下开展朗读教学,让学生回味经典的无穷魅力。如此下去,学生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4 结语

尽管目前形势下,“整本书阅读”面临诸多困境,但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育界同仁将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以求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更大突破的与进步。“整本书阅读”势必在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猜你喜欢

碎片化意义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想象力都去哪了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