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醋类抗生素在儿科疾病应用进展
2018-09-10周大虎甘霞
周大虎 甘霞
【摘要】随着大环内醋类抗生素研发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期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立足于大环内醋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现状,本文主要从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缺铁性贫血以及肺炎支原体神经损伤和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等多种病症的应用角度上对其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也希望可以为大环内醋类抗生素的有效、精准应用创造新的条件。
【关键词】大环内醋类抗生素;儿科疾病;应用情况引言
以传统红霉素作为主要代表的大环内酷类抗生素药物,以及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克拉霉素以及罗红霉素和其他霉素药物,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药理应用范围,再加上其口服吸收效果好、浓度高,毒副作用较低的特点,在整个母婴疾病治疗中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随着近些年来儿科感染性疾病以及非感染性疾病有抬头的趋势的大条件下,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策略也逐渐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问题,更是临床实践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对儿科疾病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现就相关内容分析阐述如下。
2 肺炎支原体神经损害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老年人与儿童常见的感染疾病之一,其中肺炎支原体是主要感染源。大多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都会引起肺外环境的变化,比如神经、心肌损害等等,而这些都是近些年来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病症之一。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导致的神经损害最初的症状是持续的高热以及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问题,其次意识、精神反射都会出现问题。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应用EM进行对症治疗之外,还需要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持续治疗,带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可以转为口服3~5day,最终病情即可得到缓解和恢复。由于该病程并不长,所以病理反射的消退时间往往较短,所以消退后可以有效于EM综合治疗组。
3 红霉素在早产儿胃潴留中的运用
红霉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其在早产儿的胃潴留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早产儿由于十二指肠的动力不成熟,其胃窦与十二指肠的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小肠的蠕动功能缺陷,这样特别是31周以内的早产儿小肠几乎没有推动性活动,而采用肠外营养的方式不但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内环境紊乱以及胆汁淤积和感染,同时也具有费用昂贵的问题,更不利于早产儿后期肠内激素的分秘,不利于其恢复正常的肠内功能。由此可见,早产儿胃肠动力不成熟是导致早产儿胃潴留疾病的主要原因。红霉素在与胃动素受体结合时可以促生出刺激胃排空的物质,从而实现小肠传输性收缩运动。特别的,小剂量的红霉素能够有效促进胃动素效应,通过添加内源性胃动素的释放来实现刺激胆碱能神经,进而提升钙的释放效率。除此之外,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剂量红霉素的静脉注射在治疗胃潴留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具有毒副作用小、治疗成本低的特点,在促进胃肠动力的同时也保留了早产儿肠内环境的正常发育,这对于提升早产儿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从作用机理上来看,红霉素在早产儿胃潴留中的应用还可以解决早产儿的呕吐与胃内的反流问题,从而确保胃底有规律的流动,这对于改善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也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4 血管神经性水肿
随着近些年来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出现频率不断增加,当前医学界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变得持续深入。从客观上来看,遗传性以及特发性的血管神经性水肿与幽门螺杆菌具有一定的关系,使用MA的三联根触法能够有效杀除幽门螺杆菌,同时也可以对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的病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比如近些年来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的获得性C1脂酶抑制物,所以其血清补体水平更容易在症状消失后恢复正常的水平,根据该病症治疗结果进行判断,幽门螺杆菌与患儿的获得性C1抑制物匮乏具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幽门螺杆菌抗体消耗会导致C1脂酶抑制物匮乏。由此可见,血管神经性水肿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也决定了大环内醋类抗生素在该类疾病中的应用是值得肯定与推广的。
5 缺铁性贫血
根据Baysoy等人的近期研究结果来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以及低血红蛋白与患者的血清中的铁水平往往具有密切的关系,而根据Choe等人的实验结果来看,缺铁性贫血的分组治疗结果中,运用三联根除疗法对患者进行补铁和单纯补铁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治疗过程中用药的有效性。根据单用铁剂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常规的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完全治愈患者,而难治性的缺铁性贫血患儿更是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通过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胃液内部的PH值变化频率,通过影响代谢病调整儿童的铁储量等因素来有效降低铁的缺乏问题。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还可能会导致铁的亲和力下降,影响细胞膜外侧的人体正常的铁抑制蛋白的合成,由此可见,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往往具有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6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是指患病婴儿的体重不足同龄儿童的体重的一定比例,该问题所导致的死胎死产率较高,甚至可以占到所有因素的30%以上。由于其是新生儿的死亡与发病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近些年来的医学领域备受关注。从客观上来看,孕妇支原体以及沙眼衣原体的感染都可能会导致该疾病的出现,根据西方医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宫颈分泌物呈阳性者往往具有较高的几率会引发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与应用当中,EM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胎儿的宫内生长迟缓问题进行控制,但是并不能夠完全根除。在临床研究过程中,笔者更倾向于选择CTM 500gm/d,并在持续应用一周后更改为200mg/d,再过去3周后采取口服的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更适应大多数月份的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正在,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母体妊娠期的其他感染所带来的并发症与持续的风险。除此之外,采用CTM甲硝唑以及质子泵抑制剂进行三联疗法根除治疗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效,当前该技术也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相信在不久后可以得到良好的应用和推广。
7 总结
综上所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效果,其不但具有较强的组织浓度与口服适应性,同时药理的针对性十分有效。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适应母婴对于药物安全性的要求,所以毒副作用较低的情况也很符合母婴疾病治疗的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希望通过对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和讲解来为该类药物实现更为合理的利用,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奠定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敏,白骕.大环内醋类抗生素在儿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西藏医药杂志,2006(02):38-40.
[2]程书权,张富平.大环内醋类抗生素在儿科疾病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04):248-252.
[3]李喆宇,崔玉彬,张静霞,唐克慧.大环内醋类抗生素的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34(01):6-15.
[4]黄珊,李悦,朱红激.大环内醋类杭生素杂质谱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5,46(03):299-305.
[5]陈楷正.大环内醋类抗生素在儿科常见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