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河坝战役几个问题的历史探究
2018-09-10邱立志
[摘要]三河坝战役在中共党史、军史上具有转折点意义,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三河坝战役,通过对战役的决策、过程、转战湘南的细节考量,才能充分认识党的领导关键作用,厘清战役的性质,对史实和主要人物有比较客观评价。
[关键词]三河坝战役;党的领导;决策;理想信念
[作者简介]邱立志(1971-),男,汉族,广东梅州人,中共梅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高级教师,从事党史党建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E2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6-0035-03
1927年9月底10月初发生在广东省大埔县的三河坝战役,是“八一”起义军撤出南昌转战广东过程中发生的重要战役,在中共党史、军史上一次具有转折点意义,是人民军队创建、革命道路探索、军队建设的重要实践,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深远。近年来,党史军史工作者对三河坝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越来越重视,相关背景、战役过程、历史意义等研究成果丰硕,把日渐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逐渐还原。我们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就是对牺牲烈士的最大安慰,也是党史军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有必要從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探究三河坝战役的几个问题。
一、三河坝战役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的考证
一些论著论文和回忆文章,对三河坝战役敌我双方兵力的介绍差别很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回忆录的经历者因时间久远只能回忆大概的情况,最主要还是研究者对研究资料来源不同的原因,重历史过程和历史意义,而忽略了其中的细节和深入研究。
三河坝战役我方战斗部队的构成主要是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朱德率领的军官教导团,还有地方工农军,其中二十五师是南昌起义期间整编,建制不全;敌方是钱大钧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军,该军与起义军经过多次激烈战斗,但损失的兵力被蒋介石补充完整。那究竟双方各投入多少兵力呢?结合当时的双方报纸电报等资料,用合乎逻辑的推理来考证。根据1927年10月9日张国焘的报告:“及到瑞金会昌幸而战胜钱大钧,此时我军战斗兵只剩8000人”,经长汀南下潮汕,主力部队汤坑之役“我军二十军二十四师只5000人”,①那么留在三河坝的教导团和二十五师大概是三千人;刘伯承回忆主力到三河坝时“二十五师约2500人尚在上杭途中”②,赴三河坝时是约2500人;根据《朱德传》记载,共约3000多人留守三河坝,撤出时约2000人,钱大钧是三个师10个团约2万人③;赵榕回忆钱大钧部10多个团2万余人④;1927年9月25日《申报》登载“叶部占大埔者约3000人”⑤;1927年10月6日《申报》登载:2日上午“本军一部与敌二十五师及朱德残部约4000余人”(应是包括东江工农军和大埔农军)激战,5日“残部2000人窜湖寮”⑥,1927年10月17日《申报》登载钱大钧发自三河坝的电报中我方参战撤出人数与10月6日《申报》登载人数相同。撤出三河坝以后,转移部队大概2000人异议不大。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二十五师一千余兵……寻找退向闽边”⑦;李立三报告(十月)“留在三河坝之二十五师,曾打败敌人,亦已伤亡过甚,向和平方向退却,现在尚余2000余人。⑧”粟裕回忆茂芝汇合时,三河坝撤出部队“师和团的建制还存在约2000人”⑨;陈毅回忆,到饶平“这时候我们约2000人”⑩。
综合以上史料,可以做出如下判断:我方参战兵力第25师加上教导团约为3000人,撤出战斗时约2000人,钱大钧部约为10个团20000人,这个数据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二、三河坝战役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在古田会议召开之前,党内一直存在单纯军事主义思想,认为打仗是军队的事情,忽略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就三河坝战役而言,单纯军事主义思想表现也是存在的,根据张太雷1927年10月15日南方局省委联席会议上的报告指出,起义军很多领导“单纯军事的投机”“认为农民没有力量”?,这种错误观念也是起义军南方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至于后来的研究者对于突出党组织的领导从南昌到井冈山转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为匮乏,缺乏从党中央的决议、中共广东省委的决定、大埔县委的配合以及朱德在战役指挥和转战湘南过程中如何重视党组织的作用等多方面来考量和研究,使三河坝战役在党史军史上的突出地位大打折扣。
前敌委员会决定起义部队撤出南昌进入广东,是在中央的指示之下采取的行动,广东省委也是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进行了东江大暴动的,192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致南方局转广东省委信中指出,“叶贺之师必须迅速到达目的地并占领东江”“东江需立即开始广大的暴动”?。不能因为当时中央存在“左”的错误而掩盖了发动群众支持革命的正确方针。广东省委和广东各地党组织的宣传发动工农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热情才有那么高涨,起义军进入广东才会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东江工农军和大埔农军直接参战,大大壮大了我方的力量。大埔县委在广东省委的指示下,发动了农民暴动,组织百余农军参加战斗,发动群众组成宣传队、担架队、向导队支援参战部队,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如“鞭炮加油桶”迷惑敌人的方式与敌人周旋?。起义军各师设有党代表,各团有指导员。朱德是非常重视党的领导作用来发动群众工作的,在起义军进驻三河坝后,召开了军民大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屠杀党员群众的真面目;在撤出三河坝得知主力潮汕失利以后,朱德坚持用党的纲领和政策做官兵和民众的思想工作,在江西天心圩朱德对部队官兵用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迎来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来坚定大家的信心,他说“大家要相信共产党,中国也会有一个1917年的”?;周士第回忆中也提到“二十五师政治部也派出工作队,在三河坝一带做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政策”?。可以这么说,三河坝战役是人民军队军史上党的领导、官兵英勇作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三者密切结合的一次典型战例。
三、兵分三河坝导致主力潮汕失败的争论
对于在三河坝阻击敌人的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参战的指战员各持观点,学界也一直争论不休,这是研究三河坝战役不能回避的问题。关于“兵分三河坝”,是前敌委员会在长汀会议和茶阳会议上都作出的决定,所以才会有朱德率领的军官教导团和第十一军二十五师留守三河坝阻击敌人的史实。因为起义軍主力南下潮汕在汤坑战役的失败和撤退时遭到覆没性打击,才有了兵分三河坝决策是否正确的争论。聂荣臻和张太雷等认为兵分三河坝是错误的,张太雷认为“二十五师竟调去三河坝遂为敌人击断不能救援”?是造成主力在汤坑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聂荣臻回忆说,“其实,今天看,为守三河坝而留下我们最强的主力师是完全不应该的”?。刘伯承对于汤坑战役失败则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如果按照原计划本可9月24日集中揭阳,然而因两月的长途困苦,“见繁华的潮汕,不免有留恋休息筹款给兵之表现”“竟至27日尚未完全集中”?,到28日薛岳陈济棠已在汤坑集结完毕,汤坑之战敌我力量悬殊之势已经形成,战机已失。仔细研究一下汤坑战役发生的时间和敌人集结兵力的过程,就会发现汤坑战役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兵分三河坝并不是主要原因:汤坑战役是在28日打响的,而陈济棠的第十一军和薛岳的新二师已经在汤坑集结完毕,经过补充的钱大钧部也在往潮汕追赶,于30日到达三河坝,另外还有黄绍竑部也在赶往潮汕,三河坝战役目的就是减轻主力部队的压力,汤坑战役的失败主要原因,还是与后来广州起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攻打大城市失败的原因一样,因为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总之,三河坝战役在客观上保存了我党第一支武装力量,成为人民军队建军的基础。
四、三河坝战役是胜利还是失败的争论
认为三河坝战役是一次失败的战役,不值得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也是三河坝战役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正确评价的原因之一。之所以会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战役,主要是没有歼灭钱大钧的部队,把三河坝战役与南昌起义军主力兵败潮汕连在一起,把三河坝战役的性质搞混淆了,把朱德率部撤出战斗、准备与主力会师,看成兵败撤逃。
首先,从战役本身敌我双方的兵力投入和伤亡人数比例来看,敌我兵力比例约为6:1,伤亡比例大致相同,很难把三河坝战役看成是失败的。
其次,就三河坝这场战役而言,“令二十五师留守三河坝以保护我侧背”?,其性质应该是阻击战,评价阻击战胜利与失败的标准不是是否将敌人歼灭,而是看战役本身是否达到了阻击的目的、是否完成了阻击的任务,从这两方面看,三河坝战役达到了阻击钱大钧部南下追击主力的目的,阻击三天三夜,在完成阻击任务后主动撤出战斗。而这支部队“被迫由福建退至江西开始被迫上山,被迫进行游击战”?,是朱德等领导人认识到攻打大城市不适合当时的具体实际,从而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再次,三河坝战役客观上保存了南昌起义的部分力量,成为我党建军的基础,使南昌起义建军意义更加深远,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战役胜败的事实,从起义军井冈山会师的意义和中国革命全局看,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五、从三河坝到井冈山途中指战员脱离部队的问题
从参加三河坝战役的起义军组成考察,是以旧军队改造而来,连部队番号也还是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成分非常复杂,参加革命的动机千差万别,除部分共产党员和受党组织影响较深的指战员之外,很多都是在军事主官带领下参加起义的,有很大的“被动”性,在革命道路、斗争方式选择上也有不同看法,这一点在部队到达饶平茂芝,得知主力潮汕兵败的消息之后就表现出来了,成建制的连排脱离大部队的现象接连出现,在“赣南三整”之前,队伍都没有稳定下来,一九二七年十月《中共中央最近政治状况报告》指出:“叶贺军队的力量,较之普通零碎的农民军,要强得多,这民众暴动的副力可以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叶贺军队的本身仍旧是旧式的雇佣军队,不加入工农分子使之改组,是不能负担革命任务到底的。”当时中央的观点也是认为这支部队的革命性不如工农分子彻底,这样解释部分官兵脱离大部队的其中原因是合理的。
必须要说明清楚的是,队伍中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是不容怀疑的。三河坝战役惨烈,游步瀛、孙树成、张堂坤等很多师团指挥员牺牲。从脱离部队官兵的去向看,除了旧军队一些士兵离队之后的去向难以追寻外,大部分的共产党员特别是指挥员离队之后,去寻找党组织或是以其他方式革命,包括周士第、李硕勋、梁伯隆、姚光鼐、孙一中,黄浩声等。师团级以上的领导只剩下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人,部队边走边散的情形是很难控制的,朱德能把八百人带到湘南的确是了不起。离队之后的绝大部分指挥员后来大都革命到底,鲜有叛变投敌者,只是看到共和国成立的却很少,令人感慨。
[注释]
①南昌八一纪念馆.南昌起义,张国焘报告[Z].北京: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65.
②刘伯承.南昌起义,南昌暴动始末记[Z].北京: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50.
③朱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96.
④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内部资料)[G].埔准印字【2007】第28号.2007:147+153.
⑤叶贺入据潮汕前之形势[N].申报,1927-09-25.
⑥叶贺在潮梅最后一战[N].申报,1927-10-06.
⑦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内部资料)[G].埔准印字【2007】第28号.2007:57.
⑧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内部资料)[G].埔准印字【2007】第28号.2007:69.
⑨粟裕.激流归大海[N].人民日报,1978-12-01.
⑩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内部资料)[G].埔准印字【2007】第28号.2007.142.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内部资料)[G].埔准印字【2007】第28号.2007.52.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内部资料)[G].埔准印字【2007】第28号.2007:30.
?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梅州地方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86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内部资料)[G].埔准印字【2007】第28号.2007:163.
?周士第.周士第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8.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内部资料)[G].埔准印字【2007】第28号.2007:52.
?聂荣臻.南昌起义,南昌起义[Z].北京: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221.
?刘伯承.南昌起义,南昌暴动始末记[Z].北京: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51.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内部资料)[G].埔准印字【2007】第28号.2007:79.
?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朱德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483+484.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内部资料)[G].埔准印字【2007】第28号.20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