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研究
2018-09-10王嘉曦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是一种绝对的观念,而且是一种颠倒客观世界本質的世界观,但是其中所涉及到有关“市民社会”经济学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经济学探究的缘由入手,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哲学;黑格尔哲学;经济学;市民社会
[作者简介]王嘉曦(1990-),女,汉族,天津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6-0031-02
一、关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经济学探究的缘由分析
马克思在读大学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历史和哲学,并没有涉及到有关经济学相关的内容。随着马克思对社会情况的认知程度加深,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且逐渐走上了与政治思想进行斗争的道路。在《莱茵报》工作的那一段时间里,让马克思从一名纯粹的哲学家逐渐转化为主张如何更好的解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的现实主义思想家,同时马克思意识到:“人们之所以要斗争、要争取,其实都与人们的利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倘若不从利益关系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将永远无法正确理解为什么不同的阶级对同一个问题的态度居然如此之不同;还有基层农民的生活状况,这些都将直接涉及到人们的基本利益。就是因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促使马克思开始对经济学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尤其是从1843年到1844年,马克思加深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还意识到了经济问题才是当前社会民众更为关注的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立场彻底划清了界限。此时,马克思也提出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相反的观点,认为倘若要探讨市民社会与国家发生分离的原因、性质、过程,那么就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入手,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之所以会与国家出现分离,这是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果,并且认为这种“分离”是社会矛盾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入手,并且要在历史发展到一种水平之上才能将其解决。在这个阶段,马克思还明确指出: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市民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对市民社会进行研究,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分析
从马克思经济哲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这个过程中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转变,虽然在此时他还没有系统的对经济学进行研究,所以也无法理解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对古典经济的批判,更谈不上超越,但是这个阶段的发展为后续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其经济学观点主要以理论形式进行表达,其目标是为了能够证明“政治经济学”这种具有个人主义内容的经济学观点属于公共领域范围之中的内容,并且认为“政治经济学”具有在经济领域中“整体性”特征。关于“市民社会”很多哲学家都认为其意思其实应该与“政治国家”这个词的意思一样,即与自然状态对应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黑格尔法哲学内容当中隐藏着哪些经济学内容?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这些经济学内容以及对他自身研究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自由”是黑格尔构建“市民社会”的基本概念
从市民社会的特点来看,每一个人的行为都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就必然变现为“法律”。从黑格尔法哲学来分析,能够得知黑格尔的观点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人才能作为理性而存在,同时提出人的性质应该由私有财产来决定。在这个观点之后,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之中有关商品交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本身都是无目的之物,倘若将人的意志与物品结合,那么物则会成为“我之物”,这是黑格尔法哲学中所提出的社会产品商品化的原则,也就是任何东西,包括人都可以作为买卖的对象。之所以说“自由”是黑格尔构建“市民社会”的基本概念,主要还是因为黑格尔还将这个商品化原则与当时的一些宗教活动、艺术活动以及科学活动进行结合。由此可见,黑格尔崇尚这种“自由”,并且认为所有财产的本身就是本质的目的。所以,从黑格尔的种种观点来看,“自由”是黑格尔构建“市民社会”的基本概念。
(二)注重私有财产的合理性
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他非常注重私有财产的合理性,因为他认为人的意志在作为占有对象的物中是以单个人的意志出现的,黑格尔反对公有财产,并反对均分财产,而且认为所谓“平等”那只是一种原始的概念,在现行社会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在对物的转让的论述中,黑格尔表明了对工人出卖劳动力的看法,他认为工人把自己的体力和精神力量的一部分转让(出卖) 给资本家,这是符合自由原则的,因为工人的出卖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工人自己本身还是自由的。
(三)市民社会等同于经济关系
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且指出:在市民社会中,人通常都会以个人意志为主,选择利己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以自己为中心,除此之外的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众所周知,社会决定了人是无法独立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工作、权力、福利是交集在一起的,人是社会团体的一员,一旦离开这个社会团体就难以生存。黑格尔以自己的观点为基础,将资产社会划分成为:实体性的等级,主要指农业等级;产业等级,主要指手工业、工业以及商业等级;普遍等级,主要是指国家的公职人员,即没有直接参与劳动的人。
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市民社会有这些特点:第一,崇尚资产阶级“自由观”,并且认为人与人的交流是建立在个人意志(利己主义)基础上;第二,私有财产合理的重要性,商品交换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一点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一样的;第三,黑格尔对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这方面他充分考虑到了生产运动本身会发展和进步,而且生产运动对社会作用存在一定的规律,综合分析之后猜测社会可能出现两极化。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着很难解决的矛盾。
三、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響
(一)在物质利益上,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是敌对关系
由于受到黑格尔法哲学中经济学内容的影响,马克思经济哲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三大阶级,在关系上并不是和谐的,而是敌对关系。将社会划分成为三大阶级,这是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Adam Oliver Smith)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动,但是这种变动仅仅体现在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衰落、繁荣这三个状态之间的变化。然而与这种永恒制度有着对应关联的,就是将人们划分成为三个阶级,即土地所有者、资本家以及工人。国民由三个阶级组成,并且他认为这种结构是人类社会唯一的合理结构,称之为“天然秩序”。然而,马克思则针对性的指出:三大阶级之间的关系,并非和谐,而是敌对,甚至是斗争,并且还对市民社会普遍性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从国民经济学相关理论角度来看,各种利益的敌对性对立、斗争、战争,被承认是社会组织的基础。然而出现这样的情况似乎与黑格尔将市民社会描述成矛盾体系有着一定的关联,也很有可能因为这个矛盾性的启发才使得马克思从现实社会关系矛盾的角度去对资本资本主义进行深入考察。
(二)市民社会阶级构图将走向两极分化
“竞争”可以将其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社会机体之间的普遍规律。从市民社会的特点来看,最明显的竞争就是阶级对立。马克思经济哲学也主要是根据“竞争”进行研究的,进而将整个社会的基本历史规律揭露出来,并且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暂时性”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不仅会促使资本加快积累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而且由于大小资本家的竞争。还有一部分土地拥有者则开始利用资本主义的方式来经营自己的土地,从而将地租转化成为资本,使其土地所有者与农奴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为资本家与农业工人之间的矛盾。此外,由于大小地产之间也需要进行不断的竞争,这样便会导致这些大地产会逐渐“集中”,大小地产之间的竞争以及地产的不断“集中”会将资本主义更多的贫民以及相关的活动逐渐推向了敌对方面,进而导致敌人的势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大地产也无法幸免的被陷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竞争的泥潭当中。一旦陷于“竞争”,那么必然会受到商品生产规律的支配。因此,马克思指出: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其结果是土地所有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差别会逐渐消失,使其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只剩下两个阶级,即资本阶级与工人阶级。从政治经济学的三阶级市民社会到马克思的两阶级市民社会,从这种社会结构变化的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是对现实经济运动进行深入研究考察而得出的结论。
(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探讨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探讨,马克思受到市民社会矛盾运用思想方面的影响,提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居民对于生产的数量、性质、质量以及适应程度方面的确定,这些都应该是完全自由的。每一个人都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自由自在的交换自己的物品。因此,构成自由经济统一整个的主要因素有这些:权力滥用、无限制竞争、自由交换,随着这些因素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将进入到一个无政府的状态。在这种盲目状态下,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分工更加深化。一方面,在分工的趋势下,能够加快资本的积累;另外一个方面,随着分工人数的增长与分工的发展,两个因素会实现相互促进的目标,并且会成正比例不断增加。随着分工的发展以及人数的增加,能够引起劳动力生产力的提升以资本的预先积累为基础,因此,资本的不断扩大会使其同一劳动量生产的产品不断增加。马克思在《手稿》中,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其目的是为了对市民社会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理解耸立于之上的国家大厦。一开始,马克思的批判对象是黑格尔的法哲学,但是随着批判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个人科学思维的习惯决定了他应该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的经济学内容进行深入去分析与把握,并且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许天熙.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论”中的自由观[J].桂海论丛,2017,33(05):36-43.
[2]康倩倩.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启程——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8):19-20.
[3]徐志坚,解雨晴.“人的解放”理论的出场路径与意识形态批判方法的现实检验——重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学术交流,2017(06):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