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面结合,详略有致

2018-09-10韩延明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昭君苏武韩信

韩延明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影响巨大,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②韩信:堂堂七尺男儿,为图大计忍受胯下之辱;知恩图报,回馈漂母赏赐千金,传为佳话。

③张骞:大胆开拓,打通“絲绸之路”南北道路;勇于探险,成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④史铁生:病魔缠身,坐轮椅苦度38个春秋;顽强抗争,超越生死,将作品及生命“炼成一个永恒的歌舞”!

⑤王昭君:远见卓识奇女子,为保国家安宁自愿出塞;长达半个世纪,匈奴汉朝和平相处功不可没。

⑥陶渊明:性本耿直,不为五斗米折腰攀附权贵;远离官场,亲近自然,田园诗文精神财富百世流传。

⑦魏徵:心有社稷,敢于犯言直谏;赤胆忠心,死而后已,唐王流泪痛惜“一鉴亡矣”。

⑧苏武:百般诱惑,珠宝美人高官厚禄不为所动;牧羊北海,冰天雪地,人迹罕至,心如磐石,持节不屈。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名流层出不穷,感召后人。请以其中两三个人物为基础确定立意,谈谈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人物,立意角度合理,并适当引用所选人物的相关素材,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文呈现】

忍辱负重 家国情怀

打开中国的史书,出现在眼前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留下了无数先贤的名字。他们的忍辱负重,他们的家国情怀,感天动地,昭示后人!

翻开历史画卷,韩信向我们走来。据记载,韩信小时候勤于读书和练武,梦想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不幸的是,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能到别人家混饭吃。他整天衣衫不整,却时常背着一把宝剑,像个武士侠客。有一伙少年瞧他不顺眼,就取笑他说,文不文武不武,还背着把宝剑装蒜。有一个无赖,甚至向韩信挑衅,要么让韩信刺他一剑,要么从他胯下钻过去。韩信绝对有能力将那无赖一剑毙命,可这样会一命抵一命。想到雄心未了,韩信便从那无赖胯下钻了过去,引来一片嘲笑。可我觉得,韩信是一个胸怀雄图伟略、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他不畏别人的讥讽与嘲笑,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为了自己的宏图伟业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后来在背水一战中,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巧妙布阵,大败赵军。“背水一战”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绝好范例,韩信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韩信为成就大业而隐忍,大智若愚,德昭后人!【韩信一例,叙述太繁琐,缺少论证。】

韩信的忍辱负重令人敬佩,在当今时代,我们也要学会隐忍,要谨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古训。除此之外,还要有一颗爱国之心。【“韩信的忍辱负重令人敬佩”这句话是承接上文,“在当今时代,我们也要学会隐忍”是为了转入后面的论述,此处属过渡,但后一段是对苏武爱国的论述,故此处过渡不当。】

曾记否,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先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后来把他关进地窖,让他挨饿受冻,以雪解渴,以皮毛充饥,但苏武宁死不屈。单于无计可施,便把他流放到北海牧羊。从此,苏武与羊为伴,与羊对话,与羊取暖,在孤独中待了整整十九年!苏武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终于回归大汉。他的事迹感天动地,爱国痴情日月可鉴!【只有对苏武事例的叙述,缺少论证过程。此外,与下文缺少过渡。】

昭君出塞,传为千古美谈。昭君端庄秀丽,聪慧异常,被选入宫。呼韩邪单于要求同汉朝和亲,为保国家安宁,汉元帝同意王昭君远嫁匈奴。昭君出塞,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顾国家,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换来了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只有“点”例论证,没有用“面”例进行强化论证,力度减弱。】

千年历史,风云变幻,但那一个个启人心智、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一个个忍辱负重、忠心赤胆的形象,绝不会随着历史尘埃的消散而消散。相反,经过岁月的积淀、酝酿,它们就像一坛坛美酒,越发香醇醉人。

问题诊断

这篇议论文审题准确,开篇点题,内容丰富。但细读之,存在不少问题。

1.叙议比例不当,叙述有余,论证不足,文体特征不明显。如第二段韩信一例,叙述太繁琐,占用了大量篇幅,挤占了议论的空间,论证缺乏力度。

2.过渡不合理,没能发挥逻辑纽带的作用。如第三段在文中显然是过渡段,而过渡段与后文脱节。还有,四、五段之间缺少过渡,上下意思不能有效连接,出现“断层”。

3.论证方法单一,影响了说服力。如文章列举了韩信、苏武和王昭君的“点”例论证之后,没有再进而用“面”例强化论证,增强力度。另外,举例之后多为泛泛而谈,不会运用论证方法充分展开,行文缺少变化,也因此削弱了说服力。

升格策略

1.大胆删减叙述事例部分,忍痛割爱。议论文重议轻叙,这是由文体特征所决定的。叙述事例务求删繁就简,去修饰,留主干,并且要适当添加论证,以突出文体特征和论证力度。

2.修改第三段过渡段,使之上承韩信,下启苏武,真正发挥“跳板”作用,使上下文“无缝连接”。

3.在“点”例之后适当增加“面”例,点面结合,详略有致,内容更丰富,说理更透彻。

4.要综合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如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这样行文才富于变化,可以彰显论证的娴熟技巧,增加作文的看点。

【化蝶之作】

忍辱负重 家国情怀

◎石 婧

打开中国的史书,出现在眼前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留下了无数先贤的名字。他们的忍辱负重,他们的家国情怀,感天动地,昭示后人!

翻开历史画卷,韩信向我们走来。据记载,韩信小时候勤于读书和练武,梦想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不幸家道变故,他流落街头。一个无赖向他挑衅,要么杀了自己,要么从自己胯下钻过去。想到雄心未了,韩信甘愿忍受“胯下之辱”。可我觉得,韩信是一个胸怀雄图伟略、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他不畏别人的讥讽与嘲笑,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为了自己的宏图伟业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后来在背水一战中,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巧妙布阵,大败赵军,“背水一战”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绝好范例,韩信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倘若韩信逞一时之勇杀了那无赖,恐怕自己也将性命难保,怎么可能后来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韩信为成就大业而隐忍,大智若愚,德昭后人!

韩信的忍辱负重妇孺皆知,传为佳话。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中,像韩信这样的大丈夫又何止千万?

曾记否,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先是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后来把他关进地窖,让他挨饿受冻,以雪解渴,以皮毛充饥,但苏武宁死不屈。单于无计可施,便把他流放到北海牧羊。从此,苏武与羊为伴,与羊对话,与羊取暖,在孤独中待了整整十九年!在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熬了过來,就是“忍辱负重”的爱国精神!高官厚禄诱惑不了他,严酷的刑罚击不垮他,漫天的黄沙吞不掉他……无论一个人处于怎样的窘境,倘能宁折不弯,隐忍以待,又何愁不能柳暗花明,受到人们的拥戴与敬仰?

历史的画卷璀璨夺目,其间不仅有顶天立地的热血男儿,也有不让须眉的巾帼英豪。

昭君出塞,传为千古美谈。昭君端庄秀丽,聪慧异常,被选入宫。呼韩邪单于要求同汉朝和亲,为保国家安宁,汉元帝同意王昭君远嫁匈奴。昭君出塞,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顾国家,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换来了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恢弘浩繁的历史画卷,志士先贤层出不穷。那忍受宫刑发愤而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那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终雪会稽之耻的越王勾践,那背负不孝之名逃亡国外、寄人篱下终于弑君报父仇的伍子胥……他们无不被后世代代传颂!

千年历史,风云变幻,但那一个个启人心智、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一个个忍辱负重、忠心赤胆的形象,绝不会随着历史尘埃的消散而消散。相反,经过岁月的积淀、酝酿,它们就像一坛坛美酒,越发香醇醉人。

升格点评

叙述简洁干练,叙议比例更加合理,文体特征更加明显。

综合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行文灵活多变,内容更加充实,论证更加深刻,主题更加凸显。

巧妙铺路搭桥,承上启下,使前后内容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修改后增加了“面”例论证,点面结合,详略有致,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有文采。

猜你喜欢

昭君苏武韩信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苏武牧羊
追韩信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脑筋急转弯
一饭千金的故事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
苏武守节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