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地区鄂伦春族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
2018-09-10刘洋黑龙江省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
刘洋(黑龙江省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一、前言
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当前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及城镇化速度加快,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侵蚀,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受到挑战。鄂伦春村落文化丰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既有利于乡村旅游开发,同时也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需要。
二、鄂伦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村落文化重视程度不够,规划不科学
一方面,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原住民对“村落文化”没有一个清晰概念,也不了解这种文化有什么重塑的价值。虽然已经有一些传统村落的村民自发地投身于本地传统村落的修葺与维护,但这种行动的动机仅仅是出于中国农民最淳朴的、尊重先祖的价值观念,没有考虑过传统村落的修葺与维护,有什么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开发价值。另一方面,大部分传统村落没有对自己村落的修葺做出系统规划,不懂得应该如何才能争取更多的保护与建设资源,也不懂得如何在村落的开发与保存之间取舍、保证村落传统文化价值不异化变质。
(二)传统村落建筑不“传统”,旧建筑保护不佳
传统村落是自然形成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其建筑与布局可以呈现出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变迁。某种程度上,传统村落可以认为是民俗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固化标本”。但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村落在农业社会中的生产生活方式遭遇工业化的巨大冲击,所以鄂伦春农村地区不少传统村落居民选择了修缮、重建老房子,使老房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改善自身居住水平。对于农业生产水平并不发达的鄂伦春来说,由于喀斯特地貌的限制,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农村地区很难负担其他地区传统村落的青砖黛瓦、高堂大屋,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许多传统村落选择了以最少的用地建造最多的房屋,在建设过程中又缺乏系统规划,所以生产生活区域混杂在一起,显得比较混乱,一些传统村落的猪圈甚至就设置在天井里。
(三)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青少年传统村落文化教育存在缺口
严重的传统村落空心化,导致当地青少年难以得到传统村落文化熏陶。近年来,区内劳动力流动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中的青壮年也纷纷外出打工,许多留守在农村中的孩子就交给了祖辈看护照顾。但祖辈平时有自己的农务需要劳动,又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本来就已经没有多少余暇顾及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尤其是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祖辈与自己年龄差距太大、空闲时间太少,很难真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导致许多传统村落出身的孩子缺乏对本民族、本村落文化的认同感。所以,针对青少年的传统民俗与乡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从前在村落中热火朝天的传统节日,原本就是青少年认识本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风俗的重要途径。但如今,由于传统村落空心化比较严重,所以许多传统节庆活动都已经不再热闹,甚至数年才由族长牵头举办组织。相反,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农村孩子反而对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国家的节庆文化知之甚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传统民俗失落的遗憾,更是一个民族传统习俗的悲哀。
三、鄂伦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与措施
(一)加强村落文化保护,传承村落文化遗产
迄今尚存的传统村落,是鄂伦春12个世居民族近千年来民族传统文化的侧写,更是传承传统农业、农村、乡土文化的基础,其存在为一个地方带来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让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坚实的乡土文化基础。所以,虽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便民利民、宜居卫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操作时必须要重视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如此,既能够改善当代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又能够守住鄂伦春人的精神家园,这才是“美丽鄂伦春”“穿衣戴帽”建设的初衷与最终归宿。
(二)优化村民居住环境,推动村落文化多元发展
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目标。一方面,针对当前鄂伦春一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要加强挂牌保护,而对于一些已经挂牌保护,但发展程度较为落后的传统村落,就应该充分利用好其文化遗产资源,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推动村落文化多元发展。
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也逐渐向外围延伸,很多相邻乡村的土地被开发,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商业、居住区,从而出现了城乡结合部。关于城乡结合部的遗产保护,不能仅注重对遗产进行保护,同时还要重视对遗产生存环境的保护,将遗产保护与周围环境保护相结合,为村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只有在文化生态得以完整保存的前提下,与之相依存的文物古迹与文化记忆才能有所依附,历史文脉才能得到传承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