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优美与崇高
2018-09-10任路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任路(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一、优美的本质及审美特点
优美是审美对象的形式特征与审美主体的情感特征都处于相同性质的条件下的统一、平和状态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是审美对象的外形特征,另一方面是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统一方式。
优美具有几个明显的审美特点:
第一,从形态和运动趋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轻巧、缓而静。“小”是相对于“大”而言的,这个特点是侧重于从优美对象的形体即体积来感知的。一般来说,优美的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也不是吵闹喧嚣的,而应该是小而轻、细而静的,所以,优美常常与小桥流水、乡村庭院的细声恬静的自然景观、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等联系在一起。
第二,从色彩上看,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耀眼,柔和而不阴暗,不对主体知觉感以强烈的刺激。一般情况下,优美在色彩上是多种色彩的协调,整体要求是达到明亮而柔和的效果。追求给审美主体以平和柔美的感受。
第三,从主客体融合关系上来看,优美趋向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追求冲突后的统一。
第四,从意境上来说,优美是情景交融所形成的和谐的生命情感形式。优美在意境构成方式上消除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性,没有冲突与对立。
二、崇高的本质及审美特点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它是审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对立冲突的统一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形式。对崇高的认识,一方面是考察审美对象的形式特征;另一方面是考察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统一方式的特征。
崇高具有几个明显的审美特点:
第一,从形态上看,崇高的对象是体积巨大,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等,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和想要逃避。但审美客体表面上的不平滑和粗糙,正是为了激发奇特、粗狂的美感的产生。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故意使用不加修饰的粗狂顽石。
第二,从色彩上看,崇高的审美对象,往往色彩鲜艳而炽烈,浓墨重彩。如绚丽的朝霞,盛开的花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上的色彩感,使人产生情感压力,再经过强烈的震撼后,激发了审美主体内在的更为强烈的力量来战胜对象的强烈刺激,从而调动起情绪,最后释放,留下轻松和愉快。
第三,从动态的气势上看,崇高表现出速度的迅猛,态势的奔放雄壮,力量的巨大。超越自己的崇高与渺小,体验这种超越和快乐。
三、崇高与优美的联系
优美与崇高有如此大的不同, 但是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优美与崇高在美的本质上有共同点,都是顺向肯定性审美形态,都直接诉诸审美理想,都使人愉快。 康德和席勒认为两者都属于美的形式,都是满足感官的要求,不涉及明确的目的,都表现出主观的合目的性。
其次,优美与崇高是可以共存于同一事物之中,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根据雕塑《艰苦岁月》来阐释这一观点。
雕塑《艰苦岁月》这一作品是潘鹤受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委托,为建军 30 周年美术展而做,当时的主旨是要表现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的情景。 潘鹤舍弃了浅白地表现战争胜利场面的思路,他采访了曾任海南游击队司令员的冯白驹,决定从艰苦场面来表现。 结果草稿因为“没有表现革命高潮和胜利”而被否决了。 不服输的潘鹤坚持了自己的思路,最终形成了一个老战士和小战士的形象构思。作品刻画了两个衣不蔽体的红军战士形象:老战士坐在岩石上,神态祥乐地吹着笛子,眉宇间洋溢着革命的乐观,右侧赤足的大脚趾和着笛声正高高昂起;小战士依偎在老战士身旁,手扶枪支,沉醉于笛声之中,凝视的目光好似在憧憬着光明的未来。
大多数人把《艰苦岁月》这一雕塑所体现的审美形态归于崇高的范畴。 老战士和小战士虽然衣衫褴褛,但他们仍然精神饱满,充满着乐观积极向上,眼神中充满希望。 虽然日子过的很艰苦,但是他们坚信美好的生活终将来到,并为之而不懈奋斗。 这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红军战士在艰苦岁月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体现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强劲气势,有一种悲壮美和雄壮美,给人以不平凡的伟大的独特感受,符合崇高的粗狂刚健坚韧等特征,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是可以被定义为崇高的。但同时《艰苦岁月》这一雕塑也体现出优美的特点。 老战士手拿笛子轻轻的吹着,少年静静的依偎在老战士的身边,仰首注视着远方入神地倾听着,所有烦恼与忧愁,所有贫穷与苦难都消失了,定格在这一瞬间的只有欢乐与美好,作品使人体会到一种宁静的、淡然的和谐美。 从这一方面来看,它应该被定义为优美的。 从以分析中不难看出,雕塑《艰苦岁月》中崇高和优美是并存的,多数人之所以认为它是崇高的,是因为其体现出的崇高感多于优美感。
总之, 优美与崇高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并且可以并存于同一事物之中。 人类的文明史正是人类征服历史的历史,一方面,我们折服于自然的优美, 另一方面我们有成为自然主宰者有着无比崇高感。 从这个角度说,崇高与优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同时崇高只有与美感相互渗透,才能增强和持久。 因为“崇高使心灵的力量变得紧张,因而也易于使其疲劳”崇高应与优美相伴随,才能张驰有致”、“强烈的感染力只有与更加轻松的内容加以对比,才能生生不息。”优美往往给人一种崇高的感觉,而崇高又常常使之优美,两者相互体现,将世间事物的美好充分展现出来。
[1]胡经之 . 文艺美学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康德 .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2001
[3]吴粲 . 略谈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特征 [J]: 江西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