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绘画的面目
2018-09-10沈宝焕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沈宝焕(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一、绘画的方式
绘画艺术实际上是一种视觉体验,不论是再现还是表现,也不论是写实或是写意,总归是一个可视的图像,画面具有一个具体的视觉形象,并在不同的观众前造成一定视觉效果。自相机诞生以来,绘画的威胁接踵而来,而以往的一些评判标准也在发生着巨大转变,并且变得多元。有的强调绘画中艺术语言的价值,看谁的语言更加高明,然而怎样才算是画的好呢?画面的效果是否就是艺术作品孰优孰劣的唯一评判标准。有的抛弃掉艺术的本源,靠着种种观念解释其作品,而作品本身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诠释可以使它具有各种艺术的高度。
笔者认为,绘画的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的过程及方法;二是艺术家完成作品之后,作品与观者之间所产生的关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绘画的二次创作。绘画作品在某个场所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之时,它要产生种种意义,就必然要与世人想碰面。在第一个方面上,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的主体,显得更为重要,作品中的种种物化,都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识与实践而完成,亦如贡布里希所言:“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第二个方面,即“二次创作”,是艺术家物化的艺术作品所显现其价值的关键时刻,在这时,它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如培养人的审美、引起人们的共鸣等。
二、观念的兴起
自杜尚将小便池搬进美术馆后,各种观念开始在艺术领域里流行开来,某些对于作品的解读变得比作品本身更重要。艺术的语言等逐渐被漠视,主题、观念等成为了新的焦点。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文字的解读占据了主体地位,艺术作品本身已经失去了价值,它所有的,不过是观念所给其披上的“皇帝的新装”。
我们一边紧紧抓住时代,企图通过与时代的接轨而凸显出作品的伟大;一面却又大肆提倡回归现实主义的怀抱,动不动就将之赋予人性的高度,人性一词已经被用到滥情。过分的描绘艺术的外衣,使得其内部变得空虚无力,虽然其外表光艳照人,实则不过昙花一现。
自2000年后,中国本土艺术领域里,观念绘画的流行,使得人们疯狂且带有盲目的追新。而今天回过头看,却是繁花落尽,满是过眼烟云;而以往被扔掉的,又开始被我们一一拾起。
三、中国当代绘画之我见
对于“当代”一词的界定,在西方,1789的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历史被叫做当代。而在中国,当代则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而我们今天谈起中国当代艺术,一般即指1978年后在中国大陆本土发生的艺术。而不论东西方,以时间为界限,当代艺术与当代历史的划分并不相同。
绘画具有直接性,而对于绘画的观看先于文字,形象通过视觉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印象。纵观中国当代绘画发展的这些年,我们从全盘吸收到有选择性地学习,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而我们一直是出于学习他人的被动状态,并且我们所评判的标准和众多方法论皆是西式,或者说我们老以西方的文化角度来看待问题。中国绘画艺术要在新时期里有巨大突破,观看角度的转变与新角度的建立显得至关重要,而面对前路,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们亦任重而道远。
[1]彭彤.全球化与中国图像——新时期中国油画本土化思潮[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
[2]邵大箴.光辉而曲折的历程——1949至1976的中国油画[M],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第二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崔庆忠(编著).表现主义[M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6](美)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M]刘苹君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