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四度音程在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和声意义
2018-09-10帖玲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淮南232000
帖玲(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一、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来总结纯四度音程的特征
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中,纯五度音程都是被视作协和音程的。而关于纯五度音程的转位——纯四度音程的协和性,却有着比较大的争议,在不同的风格流派中,也呈现着不同的特点。因此,笔者在下文通过对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献进行分析的方法,得出了在不同的历史流派的背景下,应该对纯四度音程的协和度区别看待的观点。
二、中世纪时期关于纯四度音程的使用
中世纪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是格里高利圣咏,最初为单声部的无伴奏男声齐唱,因此也没有不同音程结合的可能性。到了公元9世纪,音乐家为了使原本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的更加丰富,通过在原有旋律基础上增加了平行四、五度的方法,来使原有的音响更加丰满。具体谱例可参考于润洋所著的《西方音乐通史》。
三、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帕莱斯特里那,代表作《马尔塞鲁斯教皇弥撒》。当时的音乐家们为了获得丰满、纯净的音响效果,将三度、六度音程作为协和音程来使用,纯五度音程继续保持着协和音程的地位,而纯四度音程由于和声性质上的不明确,已经被当做不协和音程来使用了。
四、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的和声语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转调、离调成为作曲家们经常使用的手法,而巴赫也因为在和声方面的突出贡献,被贝多芬称为“和声之父”。我们通过研究巴赫的作品,来总结巴洛克时期的纯四度音程的使用情况,是十分富有代表性的。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曲技法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所以笔者不准备对巴赫所有的同类技法做系统的归纳,而仅仅找出一些富有个人特点的手法,来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巴赫的《平均律键盘乐曲集》上册第七首,BWV.852中,前奏曲第二小节次中声部的降A音与主持续音构成了纯四度,但巴赫并没有将之解决,而是非常自然地按照开头出现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做了自由的运动。关于这一点,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做出了解释:“由于持续音在功能上的特殊性,因此当它与其他声部构成不协和音程时,并不要求解决。声部的旋律进行可以更为灵活,声部之间的距离也比较自由。”具体谱例可参考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平均律键盘乐曲集》。
而巴洛克时期更为常见的手法依然是降带有纯四度音程的四六和弦作为延留音和弦、经过和弦来使用。如亨德尔著名的《水上音乐》第一组曲的第六首,《咏叹调》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终止四六和弦,谱例可参考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引进版乐谱。
五、古典乐派时期
古典乐派时期,音乐的服务对象逐渐由贵族向市民阶层转移,音乐的风格因此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调风格更受到观众的欢迎。在这一时期,终止四六和弦的意义得到了提升,经常被使用在终止式中。如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09的第一乐章呈示部副部主题的结束处。终止四六和弦解决到属七和弦的进行中,纯四度得到了解决,被解决到三度。
为了开发出更丰富的和声语汇,不同的作曲家积极地探索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和声之间结合的可能性。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第二乐章的第3小节处,贝多芬在d小调的原位导七和弦与导七和弦第一转位导五六和弦之间插入了一个经过的下属IV级四六和弦。从和声功能的角度上来说,构成了属到下属的“倒功能”进行,但贝多芬仍未将这个带有纯四度的四六和弦独立使用,而是将之视为一个经过和弦,来作为两个和弦之间的连接。具体谱例可参考人民音乐出版社引进德国亨勒出版社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
在古典乐派时期,极少见到没有把带有纯四度音程的四六和弦作为独立意义的和弦来使用的例子,但并不是说这样的做法是没有的。 在大师的笔下,我们有时可以发现一些打破常规的例子。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天才的创造力,才给予了这些不同寻常之处以非凡的艺术效果。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三乐章第14小节处,贝多芬在G大调的重属导减七和弦之后使用了G大调的终止四六和弦。而这个四六和弦却没有按照往常的手段,进行到G大调的属和弦,而是直接与G大调的主和弦连接。我们可以发现,在前面升f小调长时间苦闷的情绪下,调性突然转到降II级的那不勒斯调上,音乐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转变。这种非凡的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了一种朦胧的气氛。按照笔者的古典,贝多芬可能是为了故意回避传统的通过属七和弦来明确新的调性的手法,来使音乐更加的新奇、引人入胜。
六、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又是一个音乐风格大变化、大发展的时期。众多富有才能的作曲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自己的更加富有个性的音乐语言,使得音乐的风格更加个人化、情感化。在纯四度音程的使用上,也出现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手法。在使用使,经常不按照传统的对位法要求进行解决,而是将之作为独立的和声,从而寻求一种特殊的情感效果。如李斯特的《旅行岁月》第一卷中的《奥伯曼山谷》。第二小节的和声为e小调的i级四六和弦,低声部的B音与中声部的E音虽构成了纯四度,但后面却直接进行了远关系的转调,在第四小节落在了关系较远的g小调上。谱例可参考上海音乐出版社引进的《李斯特钢琴全集》。
七、印象主义时期
印象派最富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德彪西。在德彪西笔下,纯四度音程极少出现按照常规的方式加以解决的例子,反而出现了一些富有个人特色的纯四度叠纸的和弦,如德彪西《前奏曲集》第一册中的《沉默的大教堂》,谱例可参考上海音乐出版社引进的《德彪西钢琴作品全集》。
八、现代乐派
现代乐派中,不同作曲家之间的风格的差异性进一步扩大,甚至可以说,每一位作曲家都可以代表一个自己的流派,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很难总结出一个单独的音程在不同作曲家中运用的富有典型性的例子,因此不作探讨。
结语
关于纯四度音程的和声意义,笔者已经通过对从中世纪时期一直到印象乐派时期的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进行了分析,并同时从泛音列的音乐声学的角度,阐释了纯四度音程同时具有协和性与不协和性的双重特点。而在具体的分析与创作的过程中,究竟哪一个特点更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需要根据音乐本身的风格以及作曲家的时代,做出具体的判断,才能得出一个真正符合历史特点的、实事求是的结论。
[1]《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著
[2]《音乐自学丛书·作曲卷·基本乐理教程》,晏成佺、童忠良著
[3]《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等著
[4]《音乐学院作曲技法丛书·分类对位发》,杨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