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险些”的词汇化
——兼论同义词语词汇化过程中的交互影响*

2018-09-10陈秀清

关键词:双音差点现代汉语

陈秀清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241)

一、引 言

“险些”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性为副词,释义为“差一点(儿)”[1]。关于“险些”一词的词汇化,文章较少,杨红梅认为副词“险些”最早出现在元代,主要分布在话本和元曲当中,从文献材料来看,副词“险些”的出现是非常突然的,缺少词汇化的发展链条。并推测“些”本是量词,可以用在形容词后,补充说明性质、程度的量,自然也可以用在形容词“险”之后,而随着“险”的逐步虚化,受双音化的影响,“险些”逐步凝固为一个词[2]。陈霞认为早在唐以前“些”已经作为量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险”在很早以前就可以单独作为名词,表示“危险”的意思,因此推测“险些”一词的产生,是“险”由形容词性的“危险”发展为名词的“危险”,从而可以接受名量词“些”的修饰,并且最初“险”与“些”结合的并不十分紧密,而是在慢慢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进而发展为一个词[3]。

如上所述,由于缺乏发展链条,关于“险些”词汇化的过程到底是怎么一个情况,目前的研究仅是主观的推测,但是我们不能局限于此,而是需要在各种客观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论证,尽量提高推测的可靠性,基于此,我们尝试对“险些”的词汇化历程进行论证探讨。本文语料来自于北大CCL和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

“险”和“些(儿)”相连使用最早见于元代,如:

(1)若不是剪草除根半万贼,险些儿灭门绝户俺一家儿。(《西厢记杂剧》)

(2)何期爹爹不行细访,险些反害了公子性命,幸得暴白了。(元话本《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3)夜来只为那贱人,险些不做出一场事来,这事只得自相灭。(全元南戏《小孙屠》)

“险些(儿)”连用之初就是副词,如例(1)、例(2),用于“险些(儿)+VP”结构中,表示“某事接近实现、差点儿”,并且可以用于羡余否定结构中,如例(3)。也就是说“险些”直接以副词的身份出现,并没有一个作为结构的阶段,那么“险些”是怎么发展来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目前对于副词的形成研究,出现了多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比如揭示副词在何种结构中获得演变的可能、注重分析副词形成的语用环境、将副词放置于整个结构系统中去考察等,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缺乏词汇化发展链条的词语来说,却无能为力。针对“险些”目前存在的这种困境,我们尝试采用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外围关系的方法来对其词汇化的过程进行构拟,首先从几个相关词语的词汇化历程说起。

二、“差点儿”类词语的词汇化历程

现代汉语中的几个副词如“差点(儿)、差一点(儿)、几乎、险些”等,意义比较接近,都表示“某事接近发生、差点儿”,都可以用于羡余否定结构,如“差点儿没摔死”“险些没吓死”等。古代汉语中也有语义类似的几个词语,如“差些(儿)、差一些(儿)、争些(儿)”,意义与“差点儿”等类似,也有羡余否定的用法。这些词语不仅在语义和用法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在词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分别来讨论这些词语的词汇化过程。

(一)“几乎”的词汇化

“几乎”有着完整的词汇化发展链条,可以清晰地展示其词汇化的进程,首先来看一下“几”的发展演变:

(4)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

(5)呜呼!疾大渐,帷几。(《尚书·顾命》)

(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六十四章》)

“几”繁体为“幾”,《说文解字·絲部》释为:“微也。殆也。从絲从戍。戍,兵守也。絲而兵守者,危也。”[4]84。“几”有“细微的征兆”义,如例(4);也有“危殆”义,如例(5);并由“危殆”义引申出“接近、将近”义,如例(6)。

表示“接近、将近”义的“几”和介词“乎”跨层连用,形成了“几乎”这一结构,如:

(7)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庄子·人间世》)

中古汉语①关于汉语史的分期,本文采用的分期标准如下。远古汉语时期: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上古汉语时期:周、秦、汉(前11世纪—2世纪);中古汉语时期:六朝、隋、唐、五代(3世纪—10世纪);近代汉语时期:宋、元、明、清、民国前期(11世纪—1919);现代汉语时期:五四运动以后(1919至今)。以前,“几”和“乎”是独立的两个词,如例(7),“几”是动词,意义为“接近”,“乎”是一个介词,与其宾语共同做动词的补语,整个形式的意义为“接近于”,属于董秀芳所说的跨层结构,即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表层形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5]265。

到了中古时期“几乎”开始出现“接近于(动词+介词)”和“差不多”两可的局面,如:

(8)至于末年,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晋书·食货志》)

例(8)中,“几乎”出现在一个谓词性成分之前,既可以理解为“接近于家给人足的地步”,又可以理解为“差不多家给人足”。麻爱民认为这个时期“几乎”后跟复杂的谓词性结构的用例还非常少,而且“乎”作副词词尾的用法在中古汉语中还没有形成,“断乎”“似乎”“确乎”等都是近代汉语中的语言现象[6]。所以将其视为过渡时期的语言现象比较合适。

近代汉语中,“几乎”有了质的发展,宋代开始“几乎”后的“VP”可以是复杂的谓词性结构,而且有了一定的用量,这时“几乎”已经可以分析为副词了,如:

(9)然虽如此,若不是这老汉,几乎弄倒了,多少人道,国师不言处,便是塔样。(《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二)

当“几乎”后跟复杂的谓词性结构时,几+[乎+VP]结构就要重新分析为“几乎+VP”了,重新分析的“几乎”正处于状语的位置,因而“几乎”可以分析为副词,而“乎”也可以相应地看作副词尾。这时“几乎”只能作“差点儿(某事接近实现)”理解,如例(9)“几乎弄倒了”的意思是“差点儿弄倒了”。

总之,“几乎”在古汉语时期就已经发展出和现代汉语类似的情况,即已经词汇化为副词,并形成两个义项:①差不多;②差点儿。

(二)“险”的副词化

由于“险些”缺乏词汇化发展链条,我们先来简单地分析一下“险”的发展演变:

(1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1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左传·禧公三十三年》)

(12)上固欲公毋涉难冒险,以百金取胜。(宋·王安石《与王子醇书》)

(13)失意险为湘岸鬼,浩歌又作长安客。(宋·侯寘《满江红》)

(14)子孙险不失故物,社稷陵夷从此始。(宋·王安石《开元行》)

“险”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阜部》的解释是:“险,阻难也。从阜,佥声。”[4]304其本义是“地势不平坦,难以通过”,如例(10);进一步引申为“险地、要隘”,如例(11);后又引申指“危险,危殆”,如例(12);例(13)中,“险”已经不能再做“危险、危殆”理解,它发生了虚化,“险”同“又”对举,“又”是典型的副词,“险”也应该分析为副词。《汉语大字典》把这一用法的“险”定性为副词,解释为“差点,险些”[7],《汉语大词典》也把这一用法的“险”定性为副词,解释为“几乎,差一点”[8]。张新武认为“险”的“危险”之义虚化,可以引申出“险些、差点儿”的意义[9],关于这个义项的引申问题比较复杂,篇幅所限就不再探讨了。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险”至少在宋朝就已经发展为表示“差点(儿)”的副词了,而且可以用于羡余否定结构中,如例(14),其中的“险不失故物”的意思是“差点儿失去了故物”,“不”是否定赘词。

所以说虽然“险些”在元代才出现,但是“险”本身在不晚于宋朝就已经发展为表示“差点(儿)”的副词,并且可以用于羡余否定结构中,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元代出现的“险些”。最后,“险些”在元代直接以副词的身份出现,意义为“某事接近实现”,也即“差点(儿)”,至于这个词是什么结构,我们下文再详细论述。

(三)“差点(儿)、差一点(儿)”的词汇化

“差点(儿)、差一点(儿)”这几个词语出现得较晚,如下所示:

(15)昨日生小京哥,差一点儿没疼过去了,我只当又生个孩子。(明《醒世姻缘传(下)》)

(16)“看看!这是镰刀砍的,差一点没丧了命!”(明《醒世姻缘传(下)》)

(17)“好贼!把大官老爷差点要了命,我非得拿锤把他打死。”(清《彭公案(四)》)

(18)陶大爷一哆嗦,差点儿眼泪下来。(民国《雍正剑侠图》)

“差”的本义为“失当,差错”,用作动词,自然就有“差别,相差”义,“差点(儿)、差一点(儿)”出现的年代较晚,自明代始才陆续出现,如例(15)—(18)。这几个词基本上都是直接以副词的身份出现,表示“某事接近实现”,而且几乎同时产生羡余否定的用法。

(四)“差些(儿)、差一些(儿)”的词汇化

与“差点(儿)、差一点(儿)”意义相似的“差些(儿)、差一些(儿)”出现得较早,又作“差些子”。“差些(儿)、差一些(儿)”连用在宋朝就己经出现,意思是“相差少许,有点不足”,例如:

(19)初间只是差些子,少间究竟将去,越见差得多。(宋《朱子语类》)

例(19)中“差些子”和“差得多”对应,说明此时它们还未完成词汇化,只是一个动宾结构。后来在此基础上,经常组成“差些(儿)、差一些(儿)+VP”的连动结构,“差些(儿)、差一些(儿)”和“VP”本来都是主要动词,随着表义重点经常落在“VP”上,“差些(儿)、差一些(儿)”就会趋向虚化。请看下面的例子:

(20)人之喜怒忧惧,皆是人所不能无者,只是差些便不正。(宋《朱子语类》)

(21)刚才惹他爹和六姐两个,在这里好不辨了这回嘴,差些儿没曾辨恼了打起来!(明《金瓶梅(崇祯本)》)

例(20)中,“差些”用在连动式中,是动词性结构,表“相差少许,有点不足”。例(21)中“差些儿”则己虚化,词汇化为一个副词,用于羡余否定式中,表示“某事接近实现”。

(五)“争些(儿)”的词汇化

古汉语里表示“某事接近实现”的副词除了上述的几个之外,还有一个“争些(儿)”。“争些儿”又作“争些子”“争些个”,而它出现的时间最早:

(22)因问陆子静,云:这个只争些子,才差了便如此。他只是差过去了,更有一项,却是不及。(宋《朱子语类》)

(23)把那刀来入了鞘,却来啜醋万秀娘道:“我争些个错坏了你。”(南宋话本《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24)怎禁他,澹澹地、匀粉弹红,争些儿、羞杀桃腮杏脸。(《全宋词》)

副词“争些(儿)”是由谓词性结构“争些(儿)”发展而来的,其中的“争”表示“相差,不够”。例(22)中的“争些子”表示“相差少许,有点不足”的意思,是一个谓词性的结构,而例(23)中的“争些个”已经固化为一个副词,后跟谓词性结构,表示“某事接近实现”的意思,例(24)中的“争些儿”已经在语音上独立出来。

三、“差点儿”类词语词汇化的几种模式

意义均为“某事接近实现”的“差点儿”类词语我们已经大体地梳理了一遍,见表1①语料来源于CCL。。

意义为“某事接近实现”的几个副词,形成于不同的时期,在历时上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使用“争些”和“几乎”来表示“某事接近实现”。后来又产生了意义与之相似的“险些、差些(儿子)、差一些(儿)、差一点(儿)、差点(儿)”,后来再是“险乎、险一点(儿)”等。这些词语词汇化之前的组成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跨层结构“几+乎”

“几乎”原是由表示“接近”的动词“几”和介词“乎”组成,意思是“接近于”。后来发展为副词,语义为“某事接近实现、差点(儿)”。

(二)副词“险”+量词“些”

“险些”是由表示“差点(儿)”的副词“险”和表示少量的“些”组成,其结构形式比较特殊。

(三)表“相差”的动词+表“少许”的量词

“争些(儿个子)、差些(儿子)、差一些(儿)、差一点(儿)、差点(儿)”这几个词语都是由表示“相差”的动词和表示“少许”的量词组成,意思都是表示“相差少许”,都是在后跟谓词性结构时发生了结构的重新分析①“差点、差一点”虽然缺乏词汇化链条,但是根据和其类似的词语“争些”等的情况可以推测出它们的发展情况应该是一样的。,词汇化之后发展为副词,语义为“某事接近实现、差点(儿)”。

“差点儿”类词语主要有以上三种结构形式,其中“险些”的结构形式非常特殊,它也具有非常特殊的词汇化历程。

表1“差点儿”类词语在历史文献中的分布

四、“险些”特殊的词汇化路径

董秀芳指出了汉语双音词的三种主要来源:一是从短语变来,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三是由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成分变来[5]24。这三种来源的词语也是目前词汇化研究中主要的关注对象,而对于一些来源非常特殊的词语,再加上有些词语缺乏词汇化发展链条,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险些”正是属于这一类词语。

“险些”在元代直接出现,是一个语义为“差点(儿)”的副词,一般用于“险些+VP”结构,也可以构成羡余否定结构“险些+Neg+VP”。通过研究与其相关的一些词语,我们尝试推测影响其完成词汇化的因素和结构组成关系,具体如下:

A.汉语双音化潮流的影响。

“险”本身已经发展出“差点(儿)”的意义,时间不晚于宋朝。但是汉语在中古时期产生了双音化的趋势,如朱庆之认为:“从汉语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汉语词汇终将实现双音化,但是这个进程在魏晋以前是极其缓慢的,而进入中古以后,双音化的步伐突然加快,在短短的二三百年中汉语词汇系统(主要指文献语言的词汇系统)以单音词为主的面貌就得到了根本的改观。”[10]“险”发展出“差点”义之后遭遇双音化大潮,需要和其它词语结合变成双音词。

B.同义词语的示范作用。

根据当时相关结构来看,“险些”的形成可能是受同义词语“争些”的影响。“险”本身已经发展出“差点(儿)”义,而且也产生了羡余否定的用法,可以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险些”。但“险”遭遇双音化大潮,需要和其它词语结合变成双音词,它把目光瞄向了与之同性、同义的词语,要么模仿“几乎”,在语义结构上就为“差点+于”。要么模仿“争些”,在语义结构上就为“差点+少许”,只有这两个词语产生时间比它早。其实无论模仿哪个词语,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都是不搭配的。但在语义搭配上似乎后者更好接受一些,“差点+少许”只是在语义表达上发生了重复,“险”选择了模仿“争些”形成“险些”一词。

如果不假定“险些”受“争些”影响的话,“险”以自身的语义“差点(儿)”,很难解释为什么“险”要后加“些”,二者在语义上和句法上均不搭配。假设“险”为“危险”义,那么“险+些”的意思就是“危险一些”,很难解释其后如何再跟谓词性成分,也很难解释如何发展为“差点”义。总之,“险”的各个义项均与“些”不协调、不搭配。

“险些”词汇化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民国时期产生过多种变体:

A.变体的丰富性。

假设古汉语中一直不存在“争些”,可能“险些”就会采取其它词汇化的手段,请看下面民国时期的几个例子:

(25)险乎击破金将琶八的头颅,遂被杀害。(民国《宋代十八朝宫廷艳史》)

(26)韦夫人险乎也被株连赐死,亏得盖天大王爱护,向郎主力争说:“废后赵氏,吾妻韦氏,并非族属,何得连坐?”(民国《宋代十八朝宫廷艳史》)

(27)不瞒您说,险一点儿咱哥儿俩见不着啦!(民国《雍正剑侠图》)

(28)两方面就争执起来,愈演愈烈,险一点都动了手。(民国《雍正剑侠图》)

(29)林英摇头说道:“侥幸,侥幸!险一些儿将性命送掉了。”(民国《汉代宫廷艳史》)

(30)胡二爷心说:我是不好受,您这一撸,我脸都险一些被您给撸破了!(民国《雍正剑侠图》)

如例(25)(26)所示,民国时期出现过“险乎”一词,语义和用法与“险些”一致,只是用例很少,它可能是模仿同义词语“几乎”而产生的,“险”和“几”具有类似的语义引申过程,此外“险”后来以自身的意义“差点(儿)”,也相当于副词“几乎”,但“险乎”由于错过了词汇化的关键时期,最终转瞬即逝。

后来还出现过“险一点(儿)”和“险一些(儿)”,如例(27)(28)(29)和例(30),这反映了“险些”在词汇化完成之后进行了结构的再分析,一般人无从得知其词汇化的历程,而是认为它是和“争些”一样的结构,因此可以参照“差一点”和“差一些”把“些”替换为“一点”和“一些”。但也是因为出现时代较晚,这些变体难免昙花一现。

B.形式的摇摆性。

“险些”变体的丰富性恰好说明了“险些”在词汇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一直在试图模仿其它词语,摇摆于多个形式之间。主要是因为“险”本身已经发展出“差点(儿)”义,而且也产生了羡余否定的用法,可以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险些”。

但是后来遇到双音化的大潮,需要和其它词语进行结合而变成双音词,而与之结合的词语在语义上并没有什么贡献,仅仅起到填充音节的作用,至于选择哪个词语来填充音节,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其摇摆于多个形式之间。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它并不是随意选取一个词语,而总是模仿与之语义、词性类似的词语。其它的一些词语如“争、几、差”等都是和别的词语结合后进行意义整合、引申才发展出“差点(儿)”义的,结构的每个组成成分都有自己的语义贡献。

五、同义词语词汇化过程中的交互影响

“险些”特殊的词汇化历程反映了词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即语义相似的一类词语可能会从数条路径演变而来,有时这些路径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互不影响的,而是出现复杂的交互影响的情况,见图1:

图1 同义词语词汇化过程中的交互影响

“差点(儿)、几乎、险些(儿)”等词语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这几个词语的语义近似,用法相似,在词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从上文所述三种不同的词汇化路径发展而来,分别是:(1)跨层结构“几(接近)+乎”;(2)副词“险(差点)”+量词“些”;(3)表“相差”的动词+表“少许”的量词。

如上图1所示,“几乎”“险”和“争些”在宋代均已发展为表示“差点(儿)”的副词,“险”由于汉语双音化的潮流,受“争些”影响,于元代发展为双音词“险些”。路径3中的“差一点(儿)”“差一些(儿)”在明代产生,清代“争些”彻底消失不见。在民国时期,“险些”受“几乎”的影响产生变体“险乎”,同时又受“差一点(儿)”“差一些(儿)”影响,产生变体“险一点(儿)”“险一些(儿)”。

所以说路径(2)中的“险些”不是独立发展而来的,而是受路径(3)的影响而产生的,但是后来又受到路径(1)的影响,曾表现出摇摆于二者之间的细微迹象,只是受路径(3)影响较早,最终以类似路径(3)的结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险些”的词汇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同义词语在词汇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比较复杂的互相影响的状况。

六、小 结

总之,“险些”以副词的身份直接登上历史舞台,看似突兀,如果详细追溯起来,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险些”的词汇化过程比较特殊,“险”本身在不晚于宋朝就已经发展出和现代汉语中“险些”类似的语义和用法,但此后遭遇汉语双音化的大潮,需要和其它词语进行结合实现双音化,而与之结合的词语只是起到填充音节的作用,在语义上并无贡献。“险”模仿了与之语义类似的词语“争些”的构词方式,后加“些”形成了“险些”一词,后来还出现过其它变体。“险些”一词的词汇化历程反映了词汇化方式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对非常规词汇化路径提高关注。

猜你喜欢

双音差点现代汉语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差点100分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西夏语人称呼应类动词的双音化
差点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