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2018-09-10李佳馨
李佳馨
(锦州市农业科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玉米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占据了很大部分,在促进农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病虫害降低了玉米产量,使农民的经济效益不能得到保证。为了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的影响,文章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 一般防治措施
玉米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病虫害,所以提前做好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当病虫害出现后再对其进行防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种植人员的经济收益,所以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更为重要。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都要实施病虫害预防措施,使玉米可以更好地生长。
1.1 收获方面
在玉米收获期间,做好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相关人员可以对健康和病虫害玉米作出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发生病虫害玉米作统一处理,若玉米出现严重腐烂、残缺等情况,需要对其做焚烧处理;其次,对种植地实施深耕,这样可以从玉米根部将病虫害除去;再次,相关人员需要按照规定时间进行施肥,在此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基肥的施加量,做好相应的追肥工作。一般当玉米生长到4~5叶时,对其进行追肥工作。肥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土壤和玉米生长情况,当病虫害出现后需要及时做好施肥工作,增强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1]。
1.2 播种期方面
在此阶段,相关人员需要合理选择玉米种子。同一品种的种子不能在相同地块多年种植,所选的玉米种子首先应经过国家相关种子委员会的审核,并在正式推向市场时进行两年左右的试验,综合评估种子存在的风险因素,使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选用该种子会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保证其经济效益。为了保证种植过程的安全性,最好选择生育期在130d左右的种子,并对该种子的抗病能力等进行了解。
1.3 种植密度方面
受种植地空气流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若种植地的空气流通条件较好,玉米出现病虫害的概率也较低;相反,若空气流通条件不好,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病虫害的概率也较大,所以相关人员在种植的过程中应合理控制玉米种植的密度,使玉米接受充足的光照,这样有助于玉米生长,同时也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在此过程中也应注意种植方式,不正确的种植方式会增加玉米发生病虫害的概率。
2 具体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玉米螟
该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其每年会出现6~7次,多发生于玉米叶片的背面,为块状,卵生的时间最长为5d,最短为3d,当幼虫长成后先吃卵壳,30min后开始向别处寻找食物。随着风的摇摆,吐出的丝飘到玉米株上,不利于玉米生长。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将冬季的虫源彻底消除,在早春季节,玉米螟开始羽化,此时应将上一年种植的玉米秆充当燃料或将其堆积成肥料,这样可以从根源上将潜在的虫卵彻底消灭,此外还可以对播种期作适当调整,从而减少玉米螟基数。
2.2 铁甲虫
该虫在幼虫和成虫阶段开始咬食玉米的叶子,待叶肉被食后剩下表皮层,之后会枯死变白,导致玉米减产45%左右。该类害虫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在用药剂喷杀幼虫和卵的基础上,对成虫进行人工捕杀,此外彼此相邻地区也应建立联防队,采用团队捕杀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2.3 青枯病
该病主要出现在玉米成熟阶段,初期玉米的叶片会突然翘起来,之后变成灰色,导致其干枯。其症状和霜害较为接近,玉米的茎部和根部会出现腐烂状,之后叶子会逐渐变黄,玉米茎部和根部也会出现褐色,茎部中间会变空,之后软化,使玉米整片倒地。如果该病不太严重,玉米的果穗会掉落,颗粒也会减少。在防治过程中,应将玉米下部的叶片摘除,使土壤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玉米行距之间有充足的通光。
2.4 大斑病
该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的发生和气候紧密相关。若玉米种植在低洼、密度较高的地区,且连年种植,在生长过程中便容易出现该病。其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应根据气候特点、土壤情况,合理选择玉米种子,做好田间病虫害和水肥管理工作,待玉米收获后,对该土地进行深耕。此外,应科学使用农药,降低该类病害的发生概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病虫害,所以应在其生长的不同阶段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