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2018-09-10赵旭
赵旭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1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
民俗旅游的兴盛源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思想的转变,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而各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民俗民风,而在以前,人们会认为这些所谓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落后愚昧的坏习惯,但到了今天,人们渐渐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带着这种崇拜心理、求知心理,人们便纷纷踏上了了解民俗文化的道路,民俗旅游也因之而兴盛起来。
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而在开展的过程中,更是有一些民俗旅游项目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华夏文明的有力见证,延续并述说着千年的民族历史。民俗旅游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布依族的“查白歌节”等等,这些节日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2 当前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 商业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现阶段,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旅游形式,并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正是如此,导致很多地区纷纷盲目开展民俗旅游,使得市场发展失衡,而民俗旅游也失去了特有的吸引力。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展的民俗旅游,都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开发者过度重视经济利益,而纷纷效仿别的地区的开发模式,并且将本地区原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摒弃,造成了本地区民俗文化的失真,而原本引进过来的民俗文化,又因与当地历史背景不符,从而产生了徒有其形的旅游项目,让慕名而来的旅者大失所望,影响了业界的口碑。
2.2 人为左右民俗文化现象凸显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过于注重商业化,且盲目开发、生搬硬套现象严重,还有一个问题制约这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即人为左右民俗文化的现象凸显。
为了满足旅者的求知欲望,很多地区的旅游开发者,纷纷将传统的民俗活动提前或延后,甚至是随意开放,并对其中的活动环节加以干涉,有意识的删减或增加部分环节,造成了民俗旅游的缺失,而长此以往,则会导致本地区传统民俗文化出现歪曲现象。
2.3 缺乏对本土民俗文化的保护
具一份相关的调查显示,来中国参加民俗旅游的外国人,很多都是想看看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现有的民俗旅游,却忽略了这一点,注重建筑及景观建设,以及文化活动、娱乐节目的开放,没有深掘当地历史文化的内涵,进而无法吸引游客的目光,造成游客的流失。
3 推进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3.1 以法律为约束手段,引导良性发展
鉴于现阶段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为依据,政府为监督者,倡导本土民俗旅游的正确开发与保护。如对当地的民俗旅游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检查项目应包含民族建筑、特色餐饮、民俗活动、民族饰品等,对于其中的恶意篡改,要及时制止,并正确引导,进而保证民俗文化原滋原味。
3.2 注重民俗文化的内涵开发及保护,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
民俗旅游中的文化活动失真,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开发者的盲目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开发者往往会将别的地区的民俗特色引入到本地民俗文化中,从而对当地传统文化形成冲击,另外,对于本土文化发掘不够深刻,使本土文化内涵无法彰显,打动不了旅者,因此,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先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再进行历史文化的宣传教育,让民俗文化的形态、表现形式更接近于历史原本的状态,以缩减民俗文化旅游的失真情况。
3.3 明确发展方向,避免以盲辨色
民俗旅游的开发,其本质是通过旅游的形式,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且以此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开发者大多将经济作为重点,将文化传承放在一边,因此,在民俗旅游项目开发时,政府必须明确其开发目的,并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及资源保护做出正确的指示,而对于已经成型的且不符合标准的,要严令整改,进而保证民俗旅游项目的民族性。
4 结束语
综上,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它以当地的传统文化为基点,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从而打造出有别于观山赏水的旅游新方式,它的开发不但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且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一项目开展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文化传承是核心,并围绕核心进行项目的开展,使兼顾文化传承的同时,推动经济及生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