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草根的逆袭
——《西游记》石猴形象再解读
2018-09-10李锋军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西宁810000
⊙李锋军[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西宁 810000]
传统话语中,《西游记》中的石猴是一个革命者、英雄的形象。他挑战旧有秩序,藐视一切权威。
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1];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他大闹天宫,把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平日里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颜面尽失、威风扫地。
他历经艰险,始终不改英雄本色。众神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他投进太上老君的八卦炉烧炼,乘老君开炉取丹,他纵身而出,“踢倒八卦炉,把老君摔了个倒栽葱”。
这时的石猴是一个有理想、有激情的革命者,是一个百折不挠、充满战斗精神的英雄。
这类解读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鲜明的时代特色。
而在现代语境下,我们更愿意相信石猴是一个草根。因为他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草根的定义:“身处下层,地位卑微,没有可资利用的资源,只能靠自己的劳作艰辛过活,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②
说石猴是草根,并非故作惊人之语的无稽之谈。《西游记》中,石猴的出世充满着神奇色彩。他本是东洲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石头,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遂有灵通之意。“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作一个石猴。”③乍看起来,这只猴子来历不凡,非同寻常。其实不然,神奇的出世与石猴以后的生活并无关联,对石猴今后的发展也无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
虽说石猴的出世惊动了天庭,但天庭中人态度冷淡不以为意。他们并不认为这个身上有着天地“灵气”的石猴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也看不出这只猴子有什么潜力会在今后给天庭带来何种麻烦。本着天庭一贯的傲慢与自大,对这个猴子他们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而是任由他自生自灭。后来石猴大闹天宫,天庭中人闻之色变,查他的来历出身,祖宗三代,也没有查到天庭与这只石猴的渊源。根本不像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精,许多都与天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能够在下界呼风唤雨为非作歹,实是受到天庭上的神仙们庇护的缘故。
另一世界——佛界与之也无瓜葛。若非大闹天宫,有损天界佛界的共同利益,迫使佛祖亲自出手,将他压在五指山下,佛界本也不会理会这个“泼猴”的。而后为了成就弟子西天取经的大业,佛祖指示观音菩萨放出他,石猴这才皈依了佛门,做了唐僧的徒弟。可以说,他所以能够踏入佛门是沾了师傅唐僧的光,并不是他自身有何慧根。
石猴除了神奇的出身外,本身既没有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异禀赋,更没有与生俱来的传奇本领。换句话说,石猴并不像神二代哪吒那样,出世前已是不同寻常,出生后更以七岁之身打死夜叉、抽了龙王三太子的筋,搅得水晶宫地动山摇乱作一团,靠的是手段高强,法力无边。也不像红孩儿,小小年纪,有父母的名头罩着,自身法术也不容小觑。连后来的孙大圣也降他不得,只能请观音帮忙。最后这个黑二代竟漂白了身份,修成了正果,做了观音菩萨座下的善财童子。
这时的石猴,说白了,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猴子、一个寻常的草根。“筋斗云”“七十二变”那是后来学的。他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连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都不清楚。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没有门路去结识天庭或佛门中的任何人,为其指点迷津,帮其打拼天下。因此,他只能与一群猴子厮混在一起,渴则饮清泉,饥则食野果。若无以后的机遇,恐怕他将终老山林,平淡甚至是落魄地度完自己的一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草根还是名副其实的。此刻再审视他神奇的出世,就很有点搞笑,其实质不过是作者为小说及其人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以神话的形式叙写一个草根的人生际遇、奋斗历程。所谓传奇的出世,当不得真的。
我们知道,石猴命运的转机是他探险水帘洞,为众猴找到一安身立命的场所。按书中描述,水帘洞外有湍急的瀑布,瀑布与洞口尚有不短的距离,而下面是深不可测的潭水,稍有不慎,就会命丧深潭。虽说猴儿们在山林间攀爬自如,跳跃如平地,但要进入水帘洞绝非易事,这也是众猴愿意承诺“敢入洞而不伤身者拜他为王”的原因所在。危机就是在危险中蕴含着机遇。这是石猴唯一能够抓住的机会,要想从众猴中脱颖而出,奠定自己在猴群中的地位,石猴只能以命相搏,否则他是永无出头之日的。这点不要说比不上名门正派的哪吒,甚至连黑二代的红孩儿都比不上。
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父辈的荫庇,要想改变命运、成就一番事业,对于一个草根而言,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除了要有敏锐的眼光、睿智的头脑、非凡的胆略外,草根们还必须要敢于付出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做了猴王的石猴,并没有脱离草根身份,完成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身,实现由草根步入上层社会的梦想。因为代表最高阶层的天庭、佛界与他相距甚远,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目前他还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外有强敌环伺,他们随时准备洗劫花果山,霸占水帘洞,在他外出学艺时,他们便付诸行动。内部暗流涌动,猴心不稳。仅凭一跳,成为众猴之王,多少令猴子们心有不服。刚进洞时大家争锅抢碟忙得不亦乐乎,并没有谁想着要履行进洞前的诺言,只是在石猴的“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指责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拜他为王。“领导不好当,队伍不好带”,应是石猴此时的处境。要化解危机,改善生存环境,树立威信,让猴子们心服口服,他就不能吃老本,必须拿出手段,展示能力,方能服众。可怜草根石猴哪有什么手段能力来应付眼前的危机,所以外出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就成了他的不二选择。
的确,有些草根可能凭借某种机遇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随着事业的逐步发展,自身则由于先天教育的缺失,知识结构的缺陷,水平能力的不足就会凸显出来,制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对管理自己的企业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不能胜任。所以学习就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学历的炫耀,更是现实生活中草根们创业的迫切需求。
学成归来的石猴本领超凡、雄心勃勃。自然,下界的强龙恶魔都不放在他眼里。他强要了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令自己如虎添翼。大闹阎罗殿,撕了猴儿们的生死簿,使他们寿与天齐,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他与牛魔王等结为生死弟兄,同进共退,为花果山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而尤让石猴倍儿有面子的是天庭居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上天做官。这怎不让石猴志得意满兴高采烈呢?如果说,探险水帘洞是石猴事业的起步阶段,那么这时候就是石猴事业的发展期了。他的目光已不再是花果山,而投向原先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庭。
做了弼马温的石猴,并不清楚自己官居几品,是大是小,而是乐滋滋地前去赴任,尽职履责。可见其本意不在官职高低而在于能否得到天庭的认同,是否有尊严地活着,这大概是其在天庭中的生活追求。
然而令石猴恼怒、大伤自尊的是王母娘娘举办蟠桃宴,有头有脸的神仙都欣然与会,他却不能位列其中。这令石猴深切感受到自己这个弼马温在天庭中的分量。授予他弼马温的官衔无非是天庭安抚他的策略而已,实际上,天庭诸仙不大看得起他这个来自下界的草根。
按说蟠桃宴的桃子是他吃剩的,想喝御酒他也有的是办法,没有必要和天庭撕破脸面,大打出手。但被嘲弄的屈辱,被藐视的伤害,像火一样烧灼着草根石猴的心,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终于大闹蟠桃宴。他通过这一举动向天庭宣示:“哥要的不是桃子而是尊严。”
愤而还乡的石猴在花果山上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喊出了“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④的革命口号,公开与天庭叫板。在思想深处,他不再将以往跻身上层社会、跳出三界、不受生死轮回之苦的天庭神仙生活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而是要求与天庭平起平坐、享有同等的权利。这是其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极大飞跃,他由一个渴望得到天庭认可的草根转变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追求独立人格的战士。现实中,既然天庭不给他应有的平等与尊重,那么以抗争的方式挑战天庭现有秩序,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人生权益,就成为他的必由之路。它标志着这个草根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实现人生的逆袭。
长期以来,石猴这个艺术形象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大家喜爱的角度不尽相同,或喜爱他的机智勇敢,或喜爱他的聪明诙谐。而潜意识里,石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草根,成长为一个叱咤风云的美猴王,这,多少满足了人们对命运的期盼,对成功的幻想。
宋人刘辰翁《须溪集》中所说:“观诗各随所得,或与此语本无交涉。”⑤其实,小说何尝不是如此,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有着持久的魅力,就在于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迪,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
[1]③④黄周星点评:《西游记》,中华书局2009年版。
[2]周瑾宜:《去草根化,为群众正名》,《巢湖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⑤ 刘辰翁:《须溪词》,吴启明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