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老兵精神 培育沙海新兵

2018-09-10

中国火炬 2018年9期
关键词:沙海戍边白杨

▍老兵精神 ▍三五九旅精神

▍亮剑精神 ▍红星精神

▍龙珍精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成立的。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受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双重领导,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兵团由此开始正规化国营农牧团场的建设,由原军队自给性生产转为企业化生产,并正式纳入国家计划。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把原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由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为中坚力量组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形成并传承了具有各自特点的革命精神,最终融合成“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如今,兵团各级关工委积极利用好兵团的红色文化、发扬好兵团的红色传统,教育青少年传承好兵团精神。

1944年11月1日,毛泽东、朱德检阅即将出征的三五九旅

当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解放军

2012年12月22日,“沙海老兵节”开幕式现场

老兵和老兵精神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距离和田市西北76千米的昆仑山北麓,有一个地方被当地人称作“昆仑屯”,驻扎着兵团十四师的四十七团,其前身是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这支在山西崞县组建的部队,参加了保卫陕甘宁战斗和南泥湾大生产,完成了“南下北返”“中原突围”的伟大壮举;解放战争中,一路从西安打到新疆,屡建功勋。1949年12月,已改编为一野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0名指战员,从阿克苏出发,徒步18天,穿越了790千米的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解放了南疆重镇和田。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的彭德怀,称赞他们“创造了史无前例之进军纪录”。从此,这些老兵们留在了昆仑山下屯垦戍边60余载,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在几代军垦人的努力下,把这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大风沙尘时有发生的沙漠边缘的荒野之地,变成了果树成林的绿洲,又大又甜的“和田玉枣”已享誉全国,成为国家驰名商标。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看望兵团干部职工时,把这种“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精神,赞誉为老兵精神。

老兵精神是兵团人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精神支柱。地处和田的兵团十四师关工委更是把“传承老兵精神,培育沙海新兵”作为重要抓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十四师组织人员编辑出版了老兵故事集《永不换防》,汇集了沙海老兵“烽火岁月”“激情年代”“光荣坚守”3个方面的故事。关工委五老讲师团每年为师属各校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现身说法,讲他们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叛剿匪、开荒造田、建设家园的壮举。老兵们平均每年作报告30场次,受教育青少年万余人次。在中小学校,老兵精神已经纳入学生课程,现在学校的每个学生都会讲一两个老兵故事。

2012年12月22日,是沙海老兵到达和田的63周年纪念日,十四师把这一天定为“沙海老兵节”,并于当天在四十七团举办了首届“沙海老兵节”。1800名由兵团第二代组成的沙海老兵和青少年高举旗帜,齐聚在沙漠边,穿沙漠、过碱滩、越荆棘,进行徒步3千米的沙漠体验活动,使青少年亲身感受沙海老兵穿越“死亡之海”的壮烈与艰辛。“沙海老兵节”现在已经成了十四师传承老兵精神,培养沙海新兵最重要的节日,至今已连续举办了6届。十四师通过一个个创新的载体,不断丰富老兵精神的内涵和传承形式,取得了激励沙海新兵传承老兵精神的良好效果。

三五九旅的传人

兵团一师是一支“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老红军部队。其前身是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湘赣边区地方游击队发展起来的红六军团,后编入红二方面军;抗战时期编入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九旅,南泥湾大生产使其名扬天下。1944年“南下北返”,在全军作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征战大西北,1949年改编为一野一兵团二军五师。1954年兵团成立时,编为第一师,从此驻守阿克苏。阿克苏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经过60多年的屯垦,兵团干部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已把这里建成了瓜果飘香的“塞外江南”。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忠诚、担当、争先”的三五九旅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弘扬三五九旅精神,培养新一代三五九旅传人,始终是一师关工委工作的目标。每年开学,关工委都要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全国100个红色教育基地之一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和各团团史馆,由三五九旅干部学院的领导亲自讲解。一师关工委的五老讲师团以“老兵讲堂”为载体,持续不断地开展兵团精神、三五九旅精神教育。一师史志编纂委员会出版了《三五九旅史料选辑》,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三五九旅精神,讲述三五九旅故事的好教材。为了帮扶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从2015年起,一师关工委开展了“编外爷爷(奶奶)、编外爸爸(妈妈)志愿牵手”的活动,动员各单位的五老,在职教师和社会志愿者与这些弱势青少年结对帮扶,签订牵手协议,全师累计志愿牵手2100余对,其中五老有700余人。在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师各级关工委引导青少年读历史故事,知历史人物,晓历史脉络,明历史走向。帮助青少年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教育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争做三五九旅精神的传人。

六师将军纪念馆

兵团十三师对青少年开展红星精神教育

亮剑部队传承亮剑精神

兵团六师所在的五家渠市,位于天山北麓。六师的前身部队可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麻起义后组建的光山独立团;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新四旅,是电视剧《亮剑》的原型部队之一。在师部驻地五家渠市的中心街道上,有一条将军街,124块大理石碑上,镶嵌着六师前身部队涌现的124位将军的照片和生平简介。在师将军纪念馆里,记载着这支部队走过的光辉历程。师党委提出“唱响亮剑精神”,打造将军文化,并把亮剑精神内涵概括为“忠于使命、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创新争先”。六师关工委积极响应,努力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弘扬将军精神,打造“将军文化进校园”活动。六师一中关工委紧扣“做新时代的亮剑传人”主题,收集了大量资料,编辑了一套五册40万字的《用将军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中学生系列读本,包括《将星璀璨》《将军的故事》《将军文化进校园》《传承亮剑精神优秀散文选》和《传承亮剑精神优秀诗歌选》,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红色主题读书活动。五家渠一小以“将军精神伴随成长”为主题,将124位将军的画像及简介张贴在一栋教学楼内,命名为将军文化楼,以讲述将军故事、传承将军精神为主要内容,在学生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师关工委副主任徐金石多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六师前身部队在革命战争年代、六师艰苦创业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文字资料。他把报刊登载的雷锋事迹、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人物、兵团精神、亮剑精神的资料制作成6大类,每类100多幅配有文字的宣传图片,先后在学校、社区展出。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就在18个单位展出,2400多名青少年受到教育。现在,亮剑精神、亮剑文化已深入人心。亮剑精神进校园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各种活动都以亮剑精神为中心,时时事事都能感受到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红星闪闪放光芒

地处哈密市的兵团十三师,其前身部队可追溯到红一方面军的一部分;抗战时期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在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这支部队出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群体,也曾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仪仗队。三五九旅南下中原后,部队移驻南泥湾、金盆湾开展大生产。抗战胜利后,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1945年10月,毛主席授予这支部队“红星部”的光荣称号,从此,“红星部”成了教导旅的代号。解放战争中,编为一野二兵团六军十六师,在进疆途中,六军改隶一兵团,跟随王震将军进军新疆。1954年编为兵团第五师,以后五师西迁,留下的部队,编为十三师。敢于战斗,善于战斗是这支部队的光荣传统。“爱国、敬业、勤劳、感恩、奉献、进取”的红星精神也成为兵团精神的源头之一。十三师关工委把大力弘扬和宣传红星精神作为教育青少年的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早在2011年,他们发起了在全师青少年和老同志中收集当年进疆剿匪、开荒建场、艰苦创业的老照片的活动,共收集到老照片900余幅,经过精心筛选,分别以“金戈铁马剿叛匪”“铸剑为犁拓荒原”“平常身影见真情”为主题,制成17块展板,在各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巡展。许多学校还以此为题组织学生写作文。

在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中,十三师关工委还充分利用师、团纪念馆,尤其是红星二场保存的当年团场开荒时期居住的一片地窝子遗址。数十个地窝子排列整齐,其规模是一个连的建制,稍大些的是连部和伙食班,更多的是大小一致的战士们的住所。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冲刷,屋顶早不见踪影,墙壁也坍落不少,但看到这些像军人一样整齐排列的地窝子,心里总会升起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无比的敬佩。2015年,红星二场地窝子遗址正式挂牌命名为“兵团十三师青少年红星精神教育基地”。每年都有青少年到这里参观、宣誓,这里成为十三师和地方军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小白杨戍边文化和龙珍精神

兵团九师位于新疆北部的塔城地区。九师因戍边而建立、因戍边而发展、因戍边而壮大,承担着兵团五分之一、新疆近十分之一的边防戍守任务。“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这首经典歌曲《小白杨》就诞生于九师的塔斯提边防哨所,也称小白杨哨所。这首赞誉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1983年由诗人梁上泉创作,1984年春晚由歌唱家阎维文首唱,从此传遍大江南北,形成小白杨戍边文化。

1962年6月10日,苏联入侵九师一六一团戍守的巴尔鲁克山。年仅29岁、怀有6个月身孕的民兵孙龙珍闻讯冲锋在前,不幸中弹牺牲。后来,九师在孙龙珍牺牲的塔斯提边防哨所旁,修建了孙龙珍烈士墓碑。

九师积极打造小白杨戍边文化和龙珍精神。小白杨戍边文化是九师屯垦戍边50多年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稳固、持久强烈的创业特色的文化,内涵是团结、向上、顽强、奉献,核心内容是龙珍精神(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为此,九师成立了“小白杨戍边文化理论研究中心”,建立了“孙龙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62年,九师成立了女子民兵班,1992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军区正式将女子民兵班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57年来,女子民兵班的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龙珍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师党委还把师中学更名为小白杨中学,以特有的戍边文化培养青少年的戍边意识和“兵”的意识。九师关工委组织和发动五老,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通过报告会、演讲比赛、理论研讨、纪念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小白杨戍边文化和龙珍精神。目前,小白杨戍边文化和龙珍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九师关工委进行青少年教育的一个响亮的品牌。

兵团各级关工委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比如二师的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活动,三师的“民族团结连心桥”活动,四师的七十二团红军团纪念馆、六十六团的亮剑精神展览馆、七十七团的钟槐哨所、七十六团的格登碑纪念亭等系列场馆教育基地建设,五师发动五老在青少年中开展的法治教育、创建“零犯罪学校”活动,等等。这些教育活动为兵团的传承红色基因工程增光添彩。

目前,兵团的8.6万名五老,正以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传承红色基因和培育兵团事业传人的岗位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沙海戍边白杨
视觉
致喀喇昆仑戍边卫士
卫国戍边英雄家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谪戍边疆的林则徐
废园
一个追拍马拉松的人(小小说)
白杨
茫茫沙海浩无边(书法)
死去或重生
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