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角下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2018-09-10金花

中国商论 2018年1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金花

摘 要:工匠精神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补充。工匠精神在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要求中国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的基础上,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更快更好发展。本文以此为背景,从“工匠精神”视角出发,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 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6(b)-189-02

“工匠精神”的弘扬,有助于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制造业优势,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世界工业强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如美国政府制定了“再工业化”“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如何更好地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 “工匠精神”内涵和外延

1.1 “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首先它体现的是一种专业严谨的职业态度,具备这种精神的人一方面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有着专业的素养;另一方面在他们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于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完美;其次它体现的是一种耐心专注的品质,是技术人员对于生产过程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最后它更是崇高人生价值的实现,技术人员将产品质量的提升看作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产品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艺术品[1]。

1.2 “工匠精神”外延

“工匠精神”的外延是建立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人,作为鞋类生产制造的企业同样需要这种“工匠精神”,并且应该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另外从国家层面来讲,“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要求中国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的基础上,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更快更好发展。想要更好地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化更需要这种精神。

2 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及其在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2.1 “工匠精神”现实载体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是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高职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有一定的区别,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方向努力。所谓“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主要指的是生产企业在制造过程中于关键岗位从事操作性质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通常都具备高超的技术,从这一点来看,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契合性[2]。

2.2 工匠精神在现代职教体系发展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具有培养较高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以后,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在人才培养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的方式,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匠精神”的渗透,有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也可以让高校在坚持自身职能定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培育质量的提升。

2.3 工匠精神在学生自我价值方面的作用

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企业选择毕业生标准首先看重的是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其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工匠精神”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好地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工匠精神”所提倡和培养的严谨工作态度可以帮助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初期实现良好的过渡,而具备这种“工匠精神”的毕业生也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

3 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政策支持不到位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社会对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党和国家现阶段高度关注的问题,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3]。可以说,国家的政策只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因素,但是在政策法规缺乏完善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可能会表现出难以满足企业或院校的实际教学诉求的问题。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资源浪费问题也会让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陷入困境。

3.2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企业缺少参与校企合作模式的积极性的问题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的培养阶段,学生需要深入企业开展实训,企业需要指派专门管理人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会让企业的管理成本有所增加。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以后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风险。这种责任风险也会给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带来不利的影响

3.3 实践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实践教学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实践考核情况需要纳入到学生总体考核体系之中。实践教学与实训教学之间具有着相互独立的特点,课程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实习都可以被看作是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现阶段很多院校都存在着对校企合作实践考核缺乏足够重视的问题,在对实践考核目标缺乏明确认知的情况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化的问题成为了考核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表现。

4 “工匠精神”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路径

4.1 完善各类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的完善,可以让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宜进行明确,也可以让高校制定相应的合作机制,进而在对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和监督考核机制进行完善的基础上,为校企合作的可行性提供保障。在借助土地利用、税收扶持和奖励政策等措施对校企合作激励机制进行完善的基础上,相关部门也需要对处罚机制进行强化,以便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化。为深化校企合作,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召开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及劳动保障部门等多个部门参与联席会议的方式,解决校企合作机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资源配置、资金配置等问题[4]。

4.2 提升企业的参与热情

教学和实训平台相结合的实训模式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常用的实训教学方式,这种虚拟的专业与企业实践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这种虚拟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市场发展条件下的产品制造,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种虚拟教学模式并不能替代真实的企业,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工匠精神”的实践仅仅靠高职院校单方面的努力无法得以有效實现,故而提升企业的参与热情,也可以被看作是工匠精神视角下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要素。根据前文论述,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政府部门的安全保险政策的完善,也可以让学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3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引入“工匠精神”教育专业课程

“工匠精神”在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渗透,是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就高职院校而言,在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逐步的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内改革,对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实训环节以及教育评价模式进行改革,积极引入“工匠精神”的素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精神培养教学,实训教学模式改革要提倡使用学习态度+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成效相结合的模式,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实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求高职院校针对鞋类专业的教育要求将“工匠精神”单独设置课程,同时给予必要的课时保障,设置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大量的介入鲁班等能工巧匠的成功案例以及“大国工匠”的案例解读,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正确感知,让学生可以真正的领悟到“工匠精神”的精髓,通过这种成功案例的引导和精神鼓舞来激发鞋类专业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

4.4 积极倡导“师徒化”专业教学,构建“微班”教学模式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意识形态,其形成更多的是来自于工匠师父的心口相传,这种传授方式是建立在师徒互动教育基础上的,工匠师父通过示范自身的技艺操作来让徒弟了解和掌握一门技能,而学生和徒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从师父身上学到应有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方面所构建的“师徒化”微班教学就是要将一对一教学模式尽可能的辅助实施,具体来讲,就是将鞋类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按照分组进行一对一教学,而教师的构成一方面要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为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将企业派遣的专业技师纳入到一对一教学模式中,让教师可以最大限度的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状况,强化小组间的课程教学互动和师生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有节奏的将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传授给学生。

4.5 建立健全实训课程体系

现阶段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课程实训模式主要包含两种,即混合模式和集中模式,前者指的是让教师发挥双重作用,担任双重角色,教师既要辅导学生 的理论教学,又要帮助学生进行实训指导,理论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尽快的安排学生的实训课程,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将理论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后者的教学模式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例如教学实训场地、实训设备、人员构成等,通常这种实训课程模式会在理论课程教学之后的1至2周进行实训辅导,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会集中的选择一个周期安排学生的实训项目,这种实训模式从时间安排上会让学生有一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感受,而且学生在实训之前必须要对理论课程进行重新的温习,所以两种模式从单一层面来讲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将两种实训模式进行融合,既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训的及时对接,又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生产实践指导,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生产实践,通过混合模式和集中模式的结合,构建一个真正仿真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生产任务的完成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同时也体会到能工巧匠的付出和岗位贡献,逐步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5 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工匠精神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并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契合性,想要培养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逐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的将“工匠精神”教育专业课程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强化专业教学与企业的深度对接,完善实训教学模式,加大专业实训力度,真正实现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武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2).

[2] 李丹妮.基于校企合作的民办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2).

[3] 王琳,黄秉帅.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设计方案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4).

[4] 董晨阳,陈姝宇.弘扬工匠精神树立职业英雄——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主办工匠精神主题研讨活动[J].职业, 2016(14).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