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各方力量 助力“一带一路”

2018-09-10戚影

高教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公共外交孔子学院一带一路

戚影

摘 要: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平台和窗口,孔子学院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自信和软实力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和孔子学院公共外交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其对各方力量的有效整合。充分调动所在大学、孔院师生、华人社区、当地民众等多方力量,奏响孔子学院公共外交大合唱,对于孔子学院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院;公共外交;“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010-03

Abstract: As a platform and window to show China to the world, Confucius Institut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multi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the advancement of the national confidence and Soft Power of China.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public diplomacy of Confucius Institu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all sides' efforts. To fully mobilize the joint force of the co-operating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Institute as well as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local residence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public diplomacy, which will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On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words: Confucius Institute; public diplomacy; One Belt One Road

一、概述

“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主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另一个国家民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1]孔子学院的产生和发展呼应了新时期世界各国不断增长的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客观需求;契合了和平崛起之际,中国不断改善国际舆论、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外交重点。根据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已经在全球146个国家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1113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现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62万人,各类学员232万人(含网络学员62万人)①。经过10余年的蓬勃发展,孔子学院已经日渐成为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特色品牌。

二、孔子学院开展公共外交的优势

李丹(2015)将现阶段中国公共外交比较突出的五种基本形式概括为“媒体公共外交、商务公共外交、华侨公共外交、精英公共外交与高校公共外交”[2]。与这些公共外交形式相比,孔子学院作为开展公共外交的新兴力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一)孔子学院所在大学是主场

与一般高校公共外交相比,孔子学院公共外交具有“直接在国外办学,深入到公共外交的前沿”[2]的突出优势。孔子学院公共外交以孔院所在大学为主场,以中方合作院校為有利后方,依托双方大学良好的科研、人才、社会资源优势,孔子学院日常教学所面向的受众群体包括高校师生、普通民众、专家学者等。以孔子学院所在大学为平台,充分利用孔子学院所在大学提供的场地、设备、人才、社会资源等支持,努力拓展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活动的受众面,将会有力促进我们整体公共外交的开展。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存在一定成见,许多中国研究方面的专家对中国崛起也不同程度存在负面态度,加之,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体制和经营方式等与部分国外大学难以匹配等问题,孔子学院在进入一些发达国家的核心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甚至出现了“孔子学院事件”等孔子学院在海外遭到“围剿”的事件。但是,这些大和谐背景下的“小的不和谐”也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孔子学院应努力与国外既有教育体制接轨,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办学质量,加强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孔子学院所在大学的平台桥梁作用,推动中外高校间的高层学术交流,深化与所在高校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为学校其他学科之间在学术交流、学生学者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牵线搭桥。拓宽汉语教学项目的覆盖面,积极与孔子学院所在地的外交外事和旅游发展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利用高校良好社会资源的优势,深化孔子学院与中外文化机构和公共机构的联系,通过组织高端峰会、大型文化交流项目等推动国家、城市层面的高层互访,以正面有效的方式处理来自社会及某些机构对孔子学院的质疑与为难。

(二)孔子学院师生是主力军

相对于政府间的外交而言,“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3]。与其他涉外工作人员相比,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的主力群体是高校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具有高学历、高层次、学术性强等特点,对中国语言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这些优势条件在孔院开展公共外交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文化交流的层次和水准,对于增强中国语言文化的吸引力、提高公共外交的可信性等也大有裨益。

根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公布的数据,截止2017年底,国家汉办累计派出教师30277人次,累计派出志愿者43871人次①。其中,汉语教师都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志愿者多为相关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此外,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均为在职教授、副教授,行政管理人员也大多具有丰富的外事工作经验。这些都体现出孔子学院“教育至上、专家办学”的特点。

孔子学院的教学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中小学生、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等三类。其中,中小学生群体主要来源于孔子学院下属孔子课堂,与其他两类学员群体相比,这一群体具有人数众多、年龄偏小、易于接受新知识等特点,是推动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储备力量。而孔子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群体,知识层次高、专业性强、对未来有比较明晰的规划。他们既熟悉本国的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又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是未来世界各国与中国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交流的主力力量。与上述两群体相比,孔子学院的社会学员年龄、职业、阶层差异较大,突出了孔子学院公共外交受众面广的特点。其中,社会学员中还不乏当地政府、商业和教育界的高层人士。做好社会学员群体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工作,可以很好拓宽孔子学院公共外交的受众范围,推动孔院公共外交取得更好的成效。

教学质量是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各孔院依托自身不同的条件和发展定位,侧重不同目标学员群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新汉语教学形式,如开发慕课(MOCC)实验室、网络汉语教学、沉浸式课堂教学,定期举办各类教学研讨会及讲座培训,行成评教乐教的良好教学和研究氛围,凝聚孔子学院师生力量,开发校友资源等,对下好孔院公共外交这盘棋意义深远。

(三)当地民众是重要参与方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技术与传播模式不断升级,自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民众参与外交事务的途径不断增多。加之,世界范围内,民主政治进程不断推进,各国民众日益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参与方。孔子学院深入公共外交的前沿阵地,通过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对提高外国公众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知晓度和美誉度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外国公众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以汉语为载体,外国公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途径会更加直接、有效。有了汉语的传播和普及,外国公众可以直接通过中国的书刊杂志、网络信息、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认识和了解真实的现代中国。除了汉语教学外,孔子学院还深入当地学校和社区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文化体验、讲座论坛、文艺演出、孔子学院日、各类展览、“汉语桥”比赛等。其中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依托,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展文化庆典活动是孔子学院推广汉语及汉文化的主要方式。10年来,全球孔子学院和课堂累计举办文化活动22万场,受众达1亿人①。这些文化活动面对面向国外公众展示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有效地提高了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为当地民众搭建了一座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同时也为中国和当地民众之间建立更亲密、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此外,不少孔子学院还积极融入当地社区,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等,在当地合作机构和普通民众之中不断提升孔子学院的形象。

孔子学院公共外交与精英外交相比,立足于和学生、普通民众打交道,具有受众面广,影响范围大的优势和特点。为进一步与当地民众这一重要参与方形成合力,孔子学院要更加重视宣传工作和网站建设,以中外媒体为媒介,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孔子学院工作。介绍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融入多元文化意识;求同存异、相互借鉴;不厚此薄彼,不重古轻今;努力向外国民众展示一个真实、发展、友好、共赢的中国。

(四)留学生、华人华侨是有力助手

华侨公共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形式。根据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著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同比增长3.97%,1978-2016年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458.66万人[4]。2016年海外华侨华人已逾6000万②。由上述统计数据可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海外华人华侨和华人留学生群体的规模不断壮大。走出国门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参与中国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作为中国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海外华人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群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海外华人华侨的人才、资本优势及相对成熟的商业网络将有力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5]。

许多有关华人华侨、华文学校、华文媒体的研究成果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华文学校和华文媒体的鼎盛和没落深刻影响着华人华侨对祖国的情感变化。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为华人媒体、华文学校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华人华侨子女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化、社会发展等提供了一个直接而有效的途徑。另一方面,这些华裔学生群体接受和了解祖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产生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进一步推动孔子学院的发展。

中国海外留学生是当地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当地社会,特别是当地华人社会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国际化大学与中国留学生在提升海外华人社会的凝聚力和社会融入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课堂学习、校园交流和社会实践,许多中国留学生加深了对当地社会的了解,提升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弘扬中国文化、改善华人的海外形象。

孔子学院应积极利用所在大学和当地社会资源,加强有当地华人团体和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中国海外留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并且与当地中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孔子学院可以为中资企业员工提供中国文化和汉语培训服务,企业为孔子学院的学员提供优先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孔子学院文化宣传走进社区。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华人华侨和中国留学生这一群体的助力作用,也可以为当地华人社团、中资企业、中国留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改善当地居民对华人社会和孔子学院的了解,进而推动孔子学院公共外交目标的实现。

(五)汉办与国内大学是大后方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及特色鲜明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是孔子学院专业、高效、持续地开展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工作的坚定后方。后方稳定的资金、师资、人才、技术、制度、平台等各项支持,保证了孔子学院公共外交专业性和延续性。

国家汉办是全球孔子学院建设的大后方,为各地孔子学院的运营和发展提供师资、资金、人才、制度等各项支持。国家汉办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为携手发展多元文化,共同建设和谐世界做贡献”③。

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是孔子学院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另一大后方,是国家汉办各项职能得以顺利实现的有力推动者。根据国家汉办的要求,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必须具有“较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和较好的外事接待条件;应位于地、市级以上城市;并能派出一定数量的合格汉办教师或志愿者”③。中方合作院校除了参与合作孔子学院的运营外,还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国家汉办的各项工作,如参与公派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选拔和推荐、接待孔子学院及外方合作院校短期来华团组、承办汉办的各类培训和研讨会议等。

此外,为了有效集成政府、教学机构、企业(市场)等各类资源,集中本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经验、模式和资源,国家汉办于2006年7月启动了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工作。国家汉办筛选了一批具有带动和影响全局的引领、示范作用,且申办意愿强烈,基础较好,特色鲜明,所建项目能在短期内明显见效的单位先后建立了19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这些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以其各具特色的优势资源,成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排头兵,对孔子学院公共外交的开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10余年的发展,孔子学院在公共外交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发展,丰富了外国公众接触和了解中国的途径,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加深了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跟其他公共外交形式相比,孔子学院公共外交以国家汉办和国内大学为稳定后方,以孔子学院所在大学为主场,以孔院师生为主力,以当地民众为重要参与方,充分调动华人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等助力资源,具有其他公共外交形式难以比拟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外公众对中国文化从“认知”到“认可”,进而影响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再到一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间接性和渐进性,同样,作为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战略部署,孔子学院亦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要着眼于未来,注重长期效益的实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官网[EB/OL].数读孔院:孔子学院介绍及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概况.http://conference.hanban.org/news/detail8.html.

②数据来源:中国侨网[EB/OL].侨学界聚焦“一带一路”用好“以侨引外”.http://www.chinaqw.com/jjkj/2017/01-11/121403.shtml,201

7-1-11.

③引自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官网.

参考文献:

[1]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5-16.

[2]李丹,孔子学院凸显文化公共外交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4).

[3]吴勇毅,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4).

[4]王辉耀,苗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国家发改委,等.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

[6]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王望波,庄国土.2009年海外华人华侨概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8]吳勇毅.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4).

[9]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和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10]武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当代留学生与海外华人社会:关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华人社会的实证研究[J].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15(6):1-11.

[11]韩家明.孔子学院在对美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和局限[D].复旦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公共外交孔子学院一带一路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公共外交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启示
公共外交视野下琼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汉语热”面面观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美国和平队历史及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