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雄安记忆”传承民族文脉
2018-09-10胡柏
胡柏
摘 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雄安新区建设要秉承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理念,传承5民族文化,保护和挖掘区域文化。创新保护方式,采取科技化、数字化、产业化、商业化、区域化、品牌化、国际化、全球化方式进行抢救、挖掘,则是保护、传承这一文化关键所在。
关键词:雄安文化 创新 多元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6(b)-131-03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成立,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后又一全国意义的新区建设。“千年大计、国之大事”。雄安新区的战略规划与全面建设,为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国大地绘制“蓝图”、实现美丽中国,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也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遗产再次回归大众视野,重焕勃勃生机。
1 燕赵“雄安”,华夏文明“瑰宝”
提起如今的雄安,从民国之初诗人伊人镜的“四幅楹联”之中,可以感知到当年的繁华:襟带崇墉分淀泊,阑干依斗望京华;金代离宫明日月,宋家砦垒驻风云;夹镜春流明九水,披图夕照指三台;水乡花县今新邑,北地江南古渥城。
1.1 雄安三县的由来
雄县,在夏朝时期,属有易氏。雄县归属易县后,又先后易名为归义县、雄州,洪武七年降州为县,“雄县”的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容城自秦置县,属上谷郡,先后期经历了废置、划归雄县等一系列事件,1962年重新恢复为容城县。安新县境在战国时期属燕国辖域,后与雄县同属燕南赵北之地,秦时交于广阳、钜鹿两郡。明代葛城县、新安县入安州,安州降为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安县与新安县各取名字之首,并至为现在的安新县。
1.2 雄安的传统文化
雄县、容城、安新三县所组成的“雄安特区”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悠久的民族文化,体现在雄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上。2017年,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对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现状进行过一次调查,共调查213个非遗项目,211项为存活状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可以概括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门类,其中数量最多的前三位是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技艺,分别为54项、43项和33项。
传统音乐是雄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突出的内容。雄县古乐中的亚古城村音乐会、开口村音乐会、赵岗村音乐会、杜庄村音乐会和安新县的圈头村音乐会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当地县志记载,雄安地区传统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八年(1420年),当时定宴飨乐舞之中演奏的曲目包括《感皇恩》,到明代《感皇恩》已成为雅乐的固定曲目。此后,宫廷乐曲《朝天子》《太平令》,古乐《寄生草》《一枝花》,宗教习俗曲目《普庵咒》《大悲咒》,民歌小调《红绣鞋》《茉莉花》等音乐在这片热土上竞相争妍。
雄安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主要是雄县的鹰爪翻子拳、新安县的圈头村少林会、八趟掩手等,是这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代表,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之列。雄县鹰爪翻子拳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古代拳术,由国术大师鹰爪王陈子正先生(1878—1933)悉心改进、完善,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雄安的历史遗迹
白洋淀集历史遗址遗迹与美丽生态文化为一体,是最突出的代表,不仅景色怡人、物产丰富,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白洋淀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域内最大的淡水湖泊。这里常年聚集着各种鸟类,有着丰富的物产,有着“北国江南”美称。
宋辽古战道位于雄县双堂乡祁岗村中心,是著名古战道,由宋朝名将杨严照统领修建,以应对此地区的战事频发。正因此战道的修建,成就了杨严照将军杀敌立功丰功伟绩的光辉。雄安地区给现代人们留下了清晰的历史参照和丰富的人文素材,这也正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真实写照。
2 齐心协力,保护“雄安记忆”
城市的记忆既是城市的历史,也是城市的文化,更是这座城市的人们生生不息的“火种”。在精心筹备雄安新区建设和规划同时,各方主体包括中央、地方政府、高校组织、民间机构、产业资本、居民个人等,都应积极投身传统文化保存、挖掘之中。
2.1 政策支持、政府作为
引天上之水,争取多方政策支持。2017年7月10日,环保部将白洋淀列入“新三湖”予以保护,强调对白洋淀水域污水治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白洋淀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2017年7月,河北省省文化厅下发《关于加强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对雄县、容城、安新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调查和保护编制规划的工作。
政府主动作为。在雄安新区建设不久,省档案局以读、视、听等方式原汁原味地对雄安新區发展轨迹进行全景式再现,同自然文化遗产、建筑一道,共同形成一座新城记忆的有力物证。省档案局所实施的“雄安记忆”工程载体形式丰富,不仅仅涵盖了文字、图表等传统记录形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影像、音频、数字化勘测等具有科技含量的记录方法。
2.2 多方参与、留住“记忆”
雄安新区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引入高校、文艺协会等组织与政府进行合作,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为地方文化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河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雄安记忆》系列丛书也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全世界读者展现着雄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为唤醒“雄安记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河北大学文学院设立“雄安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关于雄安文化的首批研究项目包括雄安地区语言(方言)资源的保护,雄安地区历史文献的整理,宋辽语言与文化接触研究等。研究中心主要负责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文化创意产业的调研,政府保护决策的支持,具体方案分派学院所安排的三个团队执行。此外,2018年2月,中国雄安网正式上线,内容包括对人文雄安、古韵雄安的详细介绍,通过文章的形式来对雄安地区的文化特色、民族精神、民俗特征、历史印记等进行详细的描述。另外,由人民日报社、雄安新区管委会筹建,人民网建设的人民雄安网也于2018年1月初正式上线了,并合作开发了“雄安天下”客户端。
2.3 项目开发,特色化保护
特色小镇的开发与筹建,为雄安历史文脉的延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特色小镇项目,是目前雄安地区文化与产业结合的最佳体现。其中,定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是覆盖到雄安地区的特色小镇之一,其依托实甫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目的是打造涵盖全省甚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鉴赏、传承、休闲、旅游的文化宝地。另外,雄县京南花谷小镇、白洋淀水乡风情小镇等覆盖到雄安地区的特色小镇也被列入河北省公布的82个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类名单之中。毫无疑问,随着小镇的不断发展和宣传,全国乃至世界的眼光都会被雄安地区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所吸引。
3 创新模式,多样化传承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落实习总书记“文化兴国”要求,应对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解决传统文化传承当前存在的古迹损毁严重、民间技艺后继无人、现代文化冲击巨大等问题,提升传统文化传承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创新,创新传统文化保护方式,广泛采取科技化、数字化,产业化、生态化,区域化、品牌化,国际化、全球化方式对新雄安新区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挖掘,才能真正让雄安成为中国文化崛起的重要窗口。
3.1 文化科技化、数字化
借助科技力量保存传统文化。变市场为技术、变技术为市场;一方面市场为广泛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市场背书;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扩大市场规模。目前,百度、腾讯、京东、阿里巴巴、360奇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数十家高精尖企业获批入驻雄安新区。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入驻,意味着雄安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迈开大胆尝试与开拓创新的步伐,一定能够找到更多创新的方法。以日本为例,日本对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主要通过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图像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综合技术应用,对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整理、归类、保存、再现,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清晰地、全方位地感受到文物的存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消除了文物大小的限制、区域位置的限制、所在国家国界的限制,以全新的方式形成全世界可视化的系统,让民族文化触手可及,这实际上就是变技术为市场的例子。因此,对雄安地区遗迹遗址保护、挖掘,可以借助科技力量引入数字勘测系统和3D数字复原技术,将遗迹遗址以3D影像的形式存于数字化系统中,并对残缺或是有损坏的文物进行复原;对于地区文化、民俗,可以应用数字图书馆技术、数字博物馆技术和频谱视窗技术。也就是通过技术化、数字化让雄安文化能够得到更广的展示和更加有效的传播,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提升文化的价值。
3.2 文化产业化、生态化
文化产业化、生态化是指地方围绕当地的文化或是传统打造产业,并形成上下游相互连通的产业链条,再通过文化产业链形成文化的生态圈,最终让文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这也是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逻辑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内许多地区都开展了对民族文化产业化、生态化的探索实践,不仅仅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也在地方民族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中,国内文化产业化、生态化实践较为成功的案例要数“乌镇戏剧节”的举办,这也是文化创新的典型例子。乌镇戏剧节以拥有1300年历史的乌镇作为舞台,旨在向全世界展示、发扬乌镇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同时加强各国间的戏剧交流,繁荣戏剧事业的发展,实现江南小镇的文艺复兴。举办方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面向全世界去展示中华文化的精华,才能更好的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如果只是在狭小的地区范围内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展示,则不能形成良性的生态圈,那么也将不会出现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类似“乌镇戏剧节”这样让传统文化走产业化、生态化道路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江西婺源的文旅产业、邯郸太极教育产业等,这些文化模式创新都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也为雄安新区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3.3 文化區域化、品牌化
提到江西景德镇,便会让人想起中国的陶瓷;提到广东佛山,就会让人想起历史悠久的妈祖庙;提到山西省汾阳市,就会让人想起传统名酒汾酒;提到井冈山,便让人想起抗战时期的红色文化。不难发现,上述每个城市的文化就好像该区域的“名片”一样,不仅深深地印刻在这个区域、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人们的日常里,而且源源不断地向远方传播,加速和深化了人们对这个区域、这座城市的认知。这种文化区域化、品牌化方式,不仅仅给这个区域、这座城市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而且也为这个区域、这座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结合国内外文化区域化、品牌化实践,针对雄安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以下几点意见:第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城乡规划当中,使城乡更具当地的地方特色,以形成外界对当地有种“睹物思城”的感觉;第二,加大力度对城市文化进行“绑定式”宣传,即把城市和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捆绑,通过有效的媒介进行宣传;第三,立足于建设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法律,完善文化保护举措,加强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第四,结合创新科技手段,打造传统文化的现代科技载体,并将文化方面创新科技应用到城乡建设当中。
3.4 文化国际化、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国际化发展,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与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越来越普遍,其得到的尊重也越来越多,获得的展示也越来越广,无形之中使得华夏文明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融合旨在加强各文化间文化元素的融合应用,并非民族特色、气节、精神的舍弃。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更是民族的。
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全球化的最佳体现要属儒家文化的传播。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世界各地共有2300余座孔庙。孔子学院是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加强世界各国之间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全球化还体现在音乐、建筑、电影等领域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上。华语著名歌手周杰伦就在其流行歌曲《霍元甲》中加入了戏曲的唱腔,像由梦工厂动画出品的功夫熊猫,在景观、服装、食物中大量使用中国元素。
雄安新区作为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的区域,可以学习借鉴开办孔子学院的方法,立足于区域文化特色,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让雄安传统文化精华展现在更大的舞台之上,让雄安成为“一路一带”未来文化输出的起点。同时,加强地区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使雄安地区传统文化成为国际化、全球化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