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菌种混合制曲提高麦曲品质分析
2018-09-10蒋启海朱玲燕李亮
蒋启海 朱玲燕 李亮
摘要:麦曲是小麦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制成的糖化发酵剂,根据制备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生麦曲与熟麦曲。其中熟麦曲由于可以人为控制培养条件、制曲时间较短、分解能力较强而在黄酒酿造厂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熟麦曲的性能与其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菌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多菌种混合制曲工艺对黄酒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多菌种混合制曲;麦曲;黄酒酿造
一、资料与方法
材料。原料:从本公司酒厂当地市场购入小麦与麸皮,从酒厂酿酒环境中分离得到初筛细菌菌株共56株,以及制曲真菌:米曲霉苏-16、黑曲霉CF7,保存于实验室中。
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去皮切块后加蒸馏水煮沸,20min后用纱布过滤,加蒸馏水1L,葡萄糖20g、琼脂20g。LB培养基:每升内含有蛋白胨、酵母膏各lOg,NaC15g、琼脂20g。产淀粉酶微生物初筛培养基:每升内含有牛肉膏、可溶性淀粉各3g、蛋白胨10g、NaC15g、琼脂20g。产蛋白酶微生物初筛培养基:每升内含有蛋白胨10g、脱脂奶粉3个,牛肉膏、NaCl各5g,瓊脂20g。
实验方法。微生物初筛:将保存的菌种接种到含有初筛培养基的培养皿中进行培养,测量菌落周围水解透明圈的范围。微生物复筛:从初筛菌落中选择透明圈较大的作为种子培养液,制备纯种熟麦曲,检测各种酶的活性,最高的为目标菌株。
制曲菌种制备。使用孢子悬浮液进行真菌菌种的接种制备;使用液体种子培养液进行细菌菌种的接种制备。
多菌种混合制曲方法优化。采取细菌滞后接种法,分别在9个培养基上接种真菌菌种(米曲霉苏-16、黑曲霉CF7),并标号1-9,经过一定时间后接种细菌菌种,具体的接种时间以及培养温度如表1所示,接种量为4%,接种后湿度保持在80%,48h后进行45℃烘干,湿度至25%时出曲。另外制备生麦曲以及由米曲霉苏-16和黑曲霉CF7制备的熟麦曲作为对照[1]。
麦曲酶活测定。糖化酶:40℃、ph=4.6环境下,lg粗酶液分解淀粉1h产生葡萄糖1mg为1个酶活单位(U/g)。α-淀粉酶:60℃、ph=4.6环境下,1g粗酶液分解淀粉1min产生麦芽糖1mg为1个酶活单位(U/g)。蛋白酶:40℃环境下,1g粗酶液水解酪素产生酪氨酸1ug为1个酶活单位(U/g)。
酿酒工艺。按照酒厂传统酿酒工艺进行,分别使用3种麦曲进行酿酒并进行分析比较。
黄酒香气物质分析。采用气质联用( GC-MS)定量分析法,在5 0mL样本内加入NaC15g、内标溶液50μg,混匀后加入萃取剂50mL进行3次萃取,然后浓缩至lOmL左右,进行分析,具体参照文献[2]。
黄酒理化指标测定。参照GB/T13662 - 2008国家标准进行。
二、结果与分析
混合制曲菌种的确定。通过对酒厂酿酒环境中获得的56株细菌进行初筛、复筛后,得出1株酶活性最高的细菌菌株。通过对该菌种进行形态和分子鉴别后,发现其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多菌种混合制曲方法优化。通过对1-9号培养基的麦曲酶活性进行测定后发现,6号培养基的酶活性最高,即当细菌接种时间为28h,培养温度为37℃时为相对较好的多菌种混合制曲条件。
多菌种混合制曲麦曲与普通麦曲比较。酶活性比较:通过将6号培养基制备的麦曲与传统方面制备的生麦曲以及由米曲霉苏-16、黑曲霉CF7混合制备的熟麦曲的酶活性进行测定比较,发现多菌种混合制曲法制备的麦曲在酶活性上要高于另外两种麦曲,提示多菌种混合制曲法能够有效提高熟麦曲的酶活性[3]。
黄酒质量比较。根据国家GB/T13662 - 2008标准对3种麦曲酿造的黄酒进行理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多菌种混合制曲的麦曲所酿造的黄酒在α-氨基态氮、酒精度以及总酸的含量上均高于其他两种,提示多菌种混合制曲法能够有效提高黄酒的酿造质量。
黄酒风味比较。通过对3种黄酒的香气物质进行GC-MS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生麦曲所酿造的黄酒香气物质总含量最多,多菌种混合麦曲酿造的黄酒香气物质与之相近。可能是由于菌种的增多、酶活性的增高导致发酵过程完成过快,由杂菌产生的酸类化合物增加导致。
综上所述,经过优化后的多菌种混合制曲工艺能够有效提高麦曲的酶活性、缩短酿酒时间,并且能够提高黄酒质量、保持黄酒风味,对于黄酒酿造工艺的发展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俞剑燊,杨日失津,夏永军,等.黄酒酒曲中霉菌筛选及其制曲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6,28(5):79-82.
[2]罗涛,范文来,徐岩,等.我国江浙沪黄酒中特征挥发性物质香气活力研究[J].中国酿造,2009,28(2):14-19.
[3]林汲,赵红年.多菌种复合制曲技术研究[J].中国酿造,2014,33(1):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