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VB程序设计语言》课堂思政教学探索

2018-09-10杨彩云王军华

高教学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人文思政

杨彩云 王军华

摘 要:文章探讨了在教学手段上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学内容上植入儒家经典字句的《VB程序设计语言》思政教学实践,总结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培养中的方法、内容和理念。

关键词:思政;人文;科学;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7-0100-0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is by the means of integrating humanistic and scientific spirit in the teaching methods, putting Confucian classics of words into the VB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cont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methods, contents, and philosoph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umanities; science;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前言

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当代大学生的一些问题:民族意识淡薄,人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中,他们易受物欲的诱惑和被物欲的支配,导致丧失自我。如何保持人的尊严、理性和智慧,以及人格的独立,是摆在当前高等教育面前的严重挑战。《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左传》里还有“夫民,神之主也”。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王阳明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育人要从德开始。当前西方网络宣传强势,意识形态渗透严重。网上信息良莠混杂,学生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如果不加关注,将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影响学生健康,因此,在拓宽和纵深两个维度加强大学思政教学,在课程中融合思政思想势在必行。

一、课堂思政在VB中的教学现状及意义

(一)VB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现状

深度融合思政是高校课堂教学在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以前,思政与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教学是两条线的工作。在当今复杂的政治形势下,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形和定性,极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应当担负起历史的使命,社会的责任,有爱国的情怀。《VB程序设计》作为一门计算机入门级全校计算机基础性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的平台。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培养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如何获取、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新形势下,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化融入VB程序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坚持以经典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拨动心弦的教育引导作用和润物细无声般的环境熏陶,能够更好的有效开展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工作。VB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是通过教学之时利用网络拓宽思想教育的获取途径,在传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编程技能的基础上,见缝插针式的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积极有利的思想信念。

(二)融合课堂思政是新时代思政工作的创新举措

思政工作光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会显得弱不禁风和片面单一。现代新媒体的发达,对学生的思想侵蚀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时空上来说都非常凶猛。融合入其他课堂的思政教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空上有所拓展,借助融合課堂的思政教学环节,可以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于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中进行贯穿和渗透,增强了教育的覆盖面,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轻松、灵活、活跃”。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的课堂常态化,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真、善、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判断、学会承担、学会选择的意识,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如果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是显性教育,那么融合思政的VB课程课堂教学就是隐性教育。在这种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品质和道德教育及人格教育方面会采用更加委婉、含蓄、深沉的方式而开展。隐性教育是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且也是显性教育的补充和支撑。因此,《VB程序设计语言》课堂思政教学是一种有益、有趣的教学尝试。

二、VB程序设计课堂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讲授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思政教学内容

《VB程序设计》课堂思政教学的内容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为人文精神的渗透,二为引导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属性与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有一定的联系,人文的内容中也饱含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它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的发掘,宜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基础,指导学生去了解和学习。在面对洋流侵袭时,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材。推及课程教学现实,就是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来学习?我追求的是什么?作为老师,在课程的教学中,也将注重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引导学生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思考自己的使命和价值,丰富他们的精神,美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品德,促使他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于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以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为目标,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发展和自身的完善。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逐渐地渗入学生的意识深层,是有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华罗庚说:“‘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我们需要勇于维护真理,反对权威、独断、虚伪和谬误;碰到问题,要有求是精神;要把一件事情或者说事物追根求底,得到真相,得到真理。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可见学习、思考、求实、求是,对于人的发展和内心的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方法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者。学生的思想信念及价值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思政教育中,教师是内容生产者,灌输、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而应努力形成健康自然的舆论场景和氛围,用高度负责的责任心、使命感,与时俱进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因此,顺势而为的在计算机编程方法及基础知识讲授中开展思政教育势在必行。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在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中潜移默化,以身示范,激励、引导和感召学生。

(二)融合实事求是的思政教学要素,引导学生体会学无止境

《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主要偏重于计算机编程思想的理解和表达,课程教学中可以挖掘的思政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求实精神

庄子说“由技入道,几近不惑”。人之技艺的最高境界是由技入道,主张人摆脱技术片面的功效追求,使人从单纯的“技术”推向“技艺”的艺术美学境界。一种出色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需要经历长时间艰辛的修炼过程。其中需要严谨的训练和实践,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和新技术的发展。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入门级的计算机编程课程,重在讲授编程的方法论知识。在课堂的思政教学中,我们采用“蜻蜓点水”式的引导,告诉他们编程学习要务实,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系统的学习编程,课堂上的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边实践、边学习,获得成就感和信心。在学习中碰到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我们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要有方向和又需要有信心,如通过查找MSDN的帮助或者是在编程的论坛中求助,或者直接百度;同时需要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历练和成长。

2. 求是精神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谓求是,不仅仅限于埋头读书或在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古时诸葛亮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达和行为,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求是精神的内涵是“爱国奉献、勤奋务实、追求真理”。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而科学目标,追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网络信息丰富广博,求是的精神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敏感度,形成对错误信息的侵蚀和不良思潮(如拜金、完全个人主义等)的抵抗能力。要积极引导学生以苦为乐,勤奋学习,奋发进取,用勤奋的身影,脚踏实地地渴求知识,为日后的自己能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目标就是创造财富,享受幸福。但学生的学习意义何在?国家的强盛与否与我无关吗?古人尚且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爱国情怀,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爱国、爱家。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表达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希望他们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人文的涵养,人品与学问俱進,能够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国家,在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过程中能够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3. 学习是一种信仰

观念改变世界。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动机与行为及个人体验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联性。信仰是人的一种内化教育。“活到老,学到老”讲的是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智慧,才能增强我们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在追求技术的道路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人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有人说是功名利实禄,有人说是安居乐业,也有人说是用无限的知识充实自己,不论哪种追求都需要用心,专心做事才有可能实现追求。王阳明说,应该追求内心良知的光明,应该知行合一,在事情中磨炼自己。有了这个,我们内心就会智慧和道德,就不会轻易受别人蛊惑。

学习是人的一种发自内心的重要动机,是学生仰望星空的梦想后需要脚踏实地去日日履行和自制实践的信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注入这一信念的重要条件,将信念的坚定性与VB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艺术的结合,采用讨论式、案例式、辩论式等方法,以追求最舒服的代码,最高效的代码为目的进行展开。

(三)植入儒家经典字句,吸收中华文化的精神营养

2014年,习主席就特别强调和提出了:“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有文化自信,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肯定和认可,通过对深入挖掘、继承和发扬我国积淀了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吸收中华文化的精神营养。

学生的世界里,既有物质的部分,也有精神性的部分。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来充实、并指导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实践。网络中,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VB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构建学生科学而又丰盈的精神世界。

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高低,首先要决定于其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意识与情感主要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以积极地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经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认同与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

孟子曰:“耳目之不思,则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能捕获大量的新信息,如果不加思考、辨别,选择和评估,就不能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还有可能走错路、走弯路。

在教学中将增加学习儒家经典字句的内容,通过增加教学互动,无缝的植入思政理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积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培养他们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鼓励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希望他们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结束语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课堂思政具有良好的教育和导向作用,通过在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是国家、民族对青年人社会意识形态培养和攻坚的重要阵地。总体来说,在课程学习的原有内容基础上融合思政思想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要求老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为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VB课程思政策教学的出发点是从外部的技术细节入手,深刻思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与学生自我个人发展关系,以此为契合点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阳光的思想,成长为一名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运喜.高校思政课正能量灌输的有效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01:65-68.

[2]刘青荣,陈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心理调查分析[J].青年学报,2018,01:49-53.

[3]詹晓梅.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佳木斯職业学院学报,2018,03:156-157.

[4]艾红玲.基于学生社团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7(04):66-67.

[5]柳逸青,王鑫,刘晓,等.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剖析与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8(06):141-143+146.

[6]赵彤璐.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学问题探讨[J].高教学刊,2015(20):62-63.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人文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