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导向的自创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
2018-09-10王肃李志豪
王肃 李志豪
自创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背景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七大战略措施之一,特别强调了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2017年2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在“十三五”规划阶段,要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目标、任务和举措,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努力推动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同时,国家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自主创新示范区汇聚了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兴产业企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知识产权运用、管理和保护专业技术人才,以增强新兴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上述背景下,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自创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可以追溯至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此后,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国多所综合类重点高校、工科类高校、政法类高校逐步形成了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和知识产权专业双学位多层次学历和学位教育机制和体系,知识产权运用、管理和保护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知识产权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的范畴,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人才需要具备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及理工科知识素养。目前开展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高校在不同阶段设置了层次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在全日制本科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阶段,一方面,在法学类学科下,结合理工科学科特点,设置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涵盖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信息分析与检索、知识产权代理模拟及知识产权模拟法庭演练等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课程,凸显了知识产权专业课程教育特色,并鼓励知识产权专业学生修读工科专业双学位,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法律素养兼备理工科知识的知识产权专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针对在校的非法学类工科本科生,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双学位教育,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检索与运用、国际知识产权法及知识产权实务模拟实验等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实务和知识产权代理复合型人才。
在研究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阶段,培养的方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沿袭法学学科属性,培养法学硕士或者法学博士(知识产权法方向)的知识产权人才,在法学学科属性培养模式下,其培养的人才可以是法学类专业教育背景,也可以是理工科教育背景;另一方面,是沿袭管理学学科属性,培养管理学硕士或者管理学博士(知识产权管理方向)的知识产权人才,在管理学学科属性培养模式下,其培养的人才一般要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
从高校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看,在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方面,积累了经验,发挥了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自创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创区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但是在自创区对实践能力较强的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的视角下,囿于一些条件的制约,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方面存在瓶颈和短板。
第一,实务型复合型的师资资源还比较匮乏。目前知识产权教师团队中,教师知识结构还缺乏多元性,往往是法学类或者是管理类的高层次人才,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知识产权实务经验丰富和法学功底深厚的实务型复合型师资力量还比较缺乏,在开展知识产权实践教学中,在知识产权实务运行、管理及保护方面对学生进行的有效指导较少且缺少互动,使学生在意识上对知识产权管理、专利代理、专利预警、专利布局和挖掘等实务方面的内容缺乏清晰认识,影响了学生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程结构设置还须改革和完善。知识产权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的范畴,需要多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目前高校在知识产权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课程结构组成缺乏多元性,或者偏重法学学科内容,或者偏重管理学学科内容;另一方面课程结构比例缺乏合理性,偏重理论部分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内容所占比例较低,也影响了对学生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实操能力较薄弱。近年来,高校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逐渐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缺乏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实务能力的培养,例如专利代理实务模拟训练、知识产权管理实务模拟训练等,其结果是学生实操能力较薄弱,降低了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效果。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自创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
鉴于目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短板和问题,在新常态下,要着力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自创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自创区新兴产业企业之需有机衔接,提高知识产权人才就业质量和服务能力。
第一,实行双导师制,充实实务型复合型师资力量。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实务型复合型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从事知识产权实务方面的专家,开展实践教学方面的讲座。这些具有理工科背景、知识产权实务经验丰富的专家,不仅能让学生分享自己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经验和体会,而且让学生清晰认识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有利于知識产权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在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很早就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方面的业务专家走进课堂,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针对性地开展实务讲解,提升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课程结构设置更加科学化。知识产权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涵盖法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等内容,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同样也是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人才在实践能力上要懂法律,进行风险防范;懂管理,进行专利管理、商标管理等;懂经济,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等。因此,知识产权课程在学科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基础上,要融入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内容,并且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提升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准。
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输出效果。高校在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实践能力方面,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和实际效果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在校内实践教学场所,主要是知识产权实验室,利用各种知识产权教学软件,组织学生开展知识产权代理实务模拟、知识产权管理实务模拟、知识产权运营实务模拟等训练,使学生熟悉知识产权实务工作流程,明白知识产权实务的工作内容,提升其实操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知识产权实务模拟训练,由校外知识产权实务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迅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
第四,实施校企合作的精准式培养。新常态下,从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视角讲,培养实践能力强的知识产权人才,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且是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从企业需求知识产权人才的视角讲,需要全方位实践能力强的知识产权人才,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更好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自创区人才之需有机衔接,实施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精准式培养,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全方位强化知识产权实务操作能力培训,迅速达到自创区所需知识产权人才的标准。例如,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采用校企合作的精准式培养模式,实现了知识产权运用、管理和保护人才的高就业质量,同时也满足了企业之所需。
随着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及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和自创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自创区内入住的新兴产业企业需求更多实践能力强的知识产权人才,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自创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人才服务自创区的实务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所需双赢局面。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