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分析与支持体系构建
2018-09-10金伟琼
金伟琼
摘 要:公益创业能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公益创业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大学生以自身的多种优势,成为公益创业的中坚力量。通过对浙江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及其需求的实证调查,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提供创业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创业需求;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8-0045-03
Abstract: Startup for public good can provide a new way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In the contex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mass innovation", startup for public good gradually enters the of vision of people.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become the backbones of startup for public good. Through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mand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up for public good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up for public good, and provides the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up for public good.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tartup for public good; demand for startup; supporting system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又称社会创业、公益创新,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新兴力量以其独特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对事物的强大接受能力成为了当前公益创业的主体。但由于大学生自身力量薄弱,进行公益创业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才能达到创业的成功。为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及其需求,随机抽样选取了浙江省不同学历层次的11所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91份。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意向明显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大学生显现出极大的创业热情,对公益创业尤为明显。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8.15%的大学生表示有从事公益创业的打算,89.1%的大学生目前正在准备从事公益创业,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的公益创业意向并有将之付诸于实践的想法。调研对象中,73.46%的大学生来自农村,26.54%的来自城镇,经SPSS独立样本t检验,P值大于0.05,无显著差异,生源的差异并没有对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同时,由于调研对象中农村生源占了大多数,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有公益热情。对比性别以及家庭是否有创业经历的差异,性别中,男生占比43.85%,女生占比56.15%,独立样本t检验的P值大于0.05,说明性别对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的意向并无影响,大学生志愿奉献的公益精神是一致的。家庭背景中,创业经历的占比46.52%,无家庭创业经历的占比53.08%,独立样本t检验的P值小于0.05,说明家庭的创业氛围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有一定的影响,这与生活环境、父母辈的影响、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实际行动力不足
大学生在学校里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如开展养老服务、助学支教、关爱弱势群体、社区服务等,他们在学校的课堂中培养公益服务意识,在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公益服务能力。但是到实际付诸公益创业行动时,捐款成了大学生首选的公益服务,对其他更多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活动涉及不多。在被问及参与公益活动的频率时,每学期一次的最多,其次是每年一次和每月一次。有66.82%的大学生听过公益创业,但是对公益创业的定义与操作都十分了解的却只有3.32%,37.91%的大学生大致了解公益创业这一定义,但不了解具体的操作,36.02%的大学生只知道是与公益相关的创业,其他并不了解。说明大学生对公益创业听说得多,实际深入了解去实践行动的少,大学生中只有一个形象的公益创业概念,具体的公益创业怎么去做?如何去做?知之甚少!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大学生公益创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方面,学校的支持占了最大的比例,其次是家庭的支持,下面依次是政府的支持、慈善公益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企业的支持等。
(一)学校的支持成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最大需求
学校主要面向学生提供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教育方面的支持。学校关注公益的研究,注重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的教育。在认为影响大学生公益创业成败的主要主观因素中,实际能力占了63.98%最大的比重,其次是专业知识57.35%,说明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是基于专业背景的创业,他们希望创业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学校也能开展相关课程让大学生了解熟知公益创业的具体操作。調查中,有62.08%的学生所在学校有专门的公益创业课程与教学体系,64.93%的学生所在学校有将公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说明学校也在加大力度进行公益创业教育,从多方面为学生收集公益创业的信息,传递公益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二是相关渠道的帮助。2015年教育部下发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1]。近年来,应政府号召,贯彻实施《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在高校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极大程度地将公益创业在大学生中推广开来。高校成为学生创业的温床,是大学生将创业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媒介,大学生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类比赛完善推广自己的项目,优秀者获得由政府下达的扶持经费。
(二)家庭支持成为影响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第二位因素
资金是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必不可少的要素,12.32%的家庭非常愿意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资金支持,34.6%的家庭愿意,仅有2.37%家庭不愿意,其他保持在中立的态度,看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再做决定。结果表明,家庭在资金方面能对学生创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家庭的支持是大学生开展创业的有力保障,除了物质方面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精神上的支持也主要来源于家庭。调查问及,“您的家人会同意您选择公益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时,51.19%的人选择同意,39.81%的人选择中立。65.88%的学生认为,家人会在自己从事公益创业受挫的时候给予安慰和鼓励;56.87%的学生认为,不管自己做出怎样的就业选择,家庭都会尊重自己的意愿。不同于其他影响创业者决定决策的因素,精神方面的影响在于创业者的决心与斗志,因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政府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正式支持主体
政府为公益创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土壤。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与战略能极大程度地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相较于学校、家庭支持,政府支持更具权威及可信度,实效性更高,力度也更大。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于2015年至2017年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 号)等九份文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2008年8月起全国高校开展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2014年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比赛更名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特设公益创业类比赛项目,覆盖了全国2200所普通高校[2]。国家及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但相关政策的推广成果不太理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当地政府在公益创业方面的相关规定和政策的熟知程度并不是很高,仅达42.65%,另一半以上学生对此模棱两可或不知。政府是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最有力的保障,51.19%的大学生认为当地政府应该提供公益创业相关的公共服务,45.5%的大学生感受到了当地政府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极大的支持,还有15.1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政府对于公益创业的法律法规与支持政策还不够完善,42.65%的大学生对政府政策的完善程度选择了模棱两可的态度,自身还不够了解政府的政策。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及推广力度还需提高。
(四)非政府组织的支持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重要补充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意指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的自愿组成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并承担一定社会职责的社会组织[3],美国学者莱斯特·赛拉蒙在《非盈利领域及存在的问题》中认为NGO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独立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的特点。其非营利性以及公益性十分契合公益创业的特点,能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支持。据调查,有近70%的大学生表示在公众媒体平台上看到过关于公益创业的宣傳或者推广信息,说明非政府组织重视公益创业,并做了较完善的信息推广;有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公益创业会得到非政府组织的慈善捐赠、社会资源、文化支持、信息咨询服务及心理扶持等,说明大学生对非政府组织信任度较高,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较佳选择。非政府组织能够提供学生发展自身才能的广阔平台,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长足发展。
(五)企业支持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另一条路径
公益创业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结合在一起以创建一种能创造社会福利的有效机制,具有社会性和企业性的双重特性[4](Leadbeater,1997)。公益创业与企业创业相比,本质都是创业,只不过前者强调公益、追求社会意义,而后者强调经济、市场效益及回报。因此,企业对公益创业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政府出台大量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帮扶、实施公益活动,促进公益创业。大学生可利用这方面资源,为自己的创业活动选择另一条前进道路。本次调查显示,分别有59.72%和57.82%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公益创业,会得到社会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63.5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企业会提供给大学生公益创业实习的机会,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实践经验。大学生公益创业若能得到企业的支持,不仅有极大可能解决资金问题,更能与实战型企业近距离接触,学习相关创业及管理经验,增加创业者的软实力,提升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企业通过帮扶大学生公益创业,实现了履行社会责任和促进就业的双重效果[5]。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体系构建
大学生公益创业要走上成功,单凭大学生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达到的,须结合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及其诉求,从高校、家庭、政府、社会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等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
(一)完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是大部分大学生接触公益创业的第一站,起到引导、教育作用,高校要完善其教育体系,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多方面的支持。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在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公益创业思想、公益创业理论的培训,通过教师在专业课堂上的教育引导引领学生入门。其次在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上,开设专门的公益创业教育选修课,从理论上对公益创业进行系统的讲解,学校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联系,通过到企业实习为进行公益创业的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同时,学校再扩大大学创业园的规模,为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提供必要的场地与资金上的支持。最后在公益创业氛围的营造上,学校可建立公益创业网站,实时发布公益创业相关的讯息、渠道、优惠政策等;加大对已有公益创业项目的宣传,邀请公益创业者分享公益创业经历经验;学校承接政府,积极开展各项创新创业竞赛,提升公益创业竞争力,锻炼学生交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联合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公益性活动,如义卖、支教、养老等活动,并不断加大公益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为公益创业项目的诞生打好基础。
(二)提升家庭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信任度
家庭的支持在大学生公益创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于学校的教育支持,家庭更多地在给予学生精神情感与安全感方面的慰藉。调查结果显示,仍有大量普通家庭的家长碍于资金、风险问题对孩子进行公益创业抱有不看好、迟疑的态度。怎样提升家长对学生公益创业的信任度以减缓学生创业压力至关重要。学生要结合政府出台的政策以及学校给予的支持让家长对公益创业有正确的认识,使家长成为支持孩子创业的精神力量。以身边的实例告诉家长公益创业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活跃思维,更能锻炼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社会经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现在发展成功的CYCAN(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成立于2007年8月,由活跃在中国七个不同的青年环境组织,结合各自应对气候变化优势资源组合而成。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引导着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积极承担责任[7]。
(三)加大政府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公益创业起步较晚,公益创业立法缺失,资金补贴、优惠政策的难以落实,公益创业孵化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政策少等问题是现存政策的漏洞。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公益创业活动在我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为国家、社会和媒体更好地监督公益创业组织提供了依据[8]。法律保护不仅保障了公益创业者的权益,也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者提供有力的后盾,因此要加快制定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下达的创业经费是大学生创业者最易接触到的资金,对起步阶段的创业者们至关重要。据有关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并已经注册成功的公益创业组织中,有72%的组织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除了提供好创业的第一桶金之外,还要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者聚资引财,积极搭建企业支持平台,以企业投资入股、公益服务或产品在企业孵化等形式加大企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做好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的作用。
(四)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互动
社会企业、慈善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是大学生有效公益创业的重要补充力量,企业可增强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除提供适当的资金补助与社会资源外,还可以结合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者找到合适定位,快速适应社会经济氛围。例如联想推出的“飙爱心,创未来”公益创业项目,胜出团队每队能够获得联想提供的10万元创业基金,同时胜出的团队并不是立即创业,而是先进入公益组织进行实习,积累公益项目运营经验。这样的企业支持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走上公益创业的道路,同时也避免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少走弯路,多积累经验,大大推动公益创业的发展。慈善机构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和宣传平台,如各地的慈善工会、各种基金会等。大学生公益创业者除了自己积极去寻找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外,毕竟学生的社交范围有限,学校与政府应当积极为大学生与各类非政府组织的联系搭建平台,建立良好的互通机制,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共同促进公益创业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有活力,有激情,敢于拼搏,是公益創业者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不仅能充分发挥其专业所长,实现自我价值,更有助于社会创新,满足社会需求,缓解社会各种压力。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需要学校、家庭、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多方面的鼓励与支持,构建多方位的支持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J].领导文萃,2015(04):137-138.
[2]关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研究[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4):103-106.
[3]赵林林.NGO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4]张乾梅.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主导社会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苏海泉,周志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探究[J].青年探索,2012(03):63-66.
[6]张睿,潘迪.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5(06):48-53.
[7]雷小丽.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和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8]唐作斌,付健,甘迎.我国公益创业经济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9):81-84.